王相武
關于教材建設,經過升格、修訂、改版后的統編教材《走一步,再走一步》,增加了許多精彩的細節節點與美妙的描述文字,令人稱奇稱美;但也不乏遺憾之處,其中尚存三道不盡人意的硬傷,亟待消除。該文作為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罕見少有的緣事析理讀寫范本,如果不消除這三道硬傷,不便于施教者對學習主體實施相應的讀寫訓練,不便于學習主體掌握緣事析理類文章閱讀與寫作的規律。
這是一個嚴重影響教材顯美和讀者賞美的問題。細細品讀《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脫險”部分,作者是按照“走(下石架)一步”“再走(下石架)一步”“走(下石架)很多步”的邏輯層次寫下來的。如此運筆,不僅體現了文本清晰的思路,更彰顯了作者高超的敘事藝術與語言藝術。
如果我們將統編教材中“脫險”部分按照“走(下石架)一步”“再走(下石架)一步”“走(下石架)很多步”的邏輯層次進行劃分,結果就應該是這樣的:
從23段的“聽我說”到26段的“然后找到了”這些文字是在寫作者“走(下石架)一步”;從26段的“很好”到26段的“再一次,我做到了”這些文字是在寫作者“再走(下石架)一步”;從27段的“就這樣”到28段的“我有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和類似驕傲的感覺”這些文字是在寫作者“走(下石架)很多步”。
為了使理解更方便更直接,下面將統編教材中“脫險”部分節選如下:
“聽我說,”爸爸繼續說,“不要想有多遠,有多困難,你需要想的是邁一小步。這個你能做到。看著手電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塊石頭沒有?”光柱游走,指著巖脊下面的一塊突出的石頭。“看到了嗎?”他大聲問道。(23段)
我慢慢地挪動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24段)
“好的,現在轉過身去,然后用左腳踩住那塊石頭。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點。你能做到。不要擔心接下來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25 段)
這看起來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動了一下,用左腳小心翼翼地感覺著巖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現在,往右邊下面一點,那兒有另外一個落腳點,就幾英寸遠。移動你的右腳,慢慢地往下。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著接下來的這步,不要想別的。”我照做了。“好了,現在松開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樹干,就在邊上,看我手電照的地方,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26段)
就這樣,一次一步,一次換一個地方落腳,按照他說的往下爬,爸爸強調每次我只需要做一個簡單的動作,從來不讓我有機會停下來思考下面的路還很長,他一直在告訴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我能做。(27段)
突然間,我向下邁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亂的巖石,撲進了爸爸強壯的臂彎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驚訝的是,我有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和類似驕傲的感覺。(28段)
不劃分不知道,一劃分嚇一跳,統編教材《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段落設置上自然段落與邏輯意義不統一的瑕疵就顯露出來了。文中第26自然段,1至2句話屬于寫“我”走(下石架)一步;3至10句話屬于寫“我”再走(下石架)一步。這兩個不同的邏輯意義被壓縮在同一個自然段落里,造成邏輯意義含糊混雜,不清晰。
正確設置應該是將26自然段“一分為二”,將其分成兩個邏輯意義不同的自然段。即將“這看起來我能做到”到“然后找到了”組成一個段落,使之在邏輯意義上從屬于前面的:“我”走(下石架)一步;將“很好”到“再一次,‘我’做到了”再組成一個段落,使之在邏輯意義從屬于后面的:“我”再走(下石架)一步。
如此設置段落,從“走(下石架)一步”,到“再走(下石架)一步”,再到“走(下石架)很多步”,到文末“走(生活中石架)的很多步”的邏輯思路便清晰可見。只有當讀者捕捉到了這條邏輯思路以后,他們才能在靈魂深處發出贊嘆:《走一步,再走一步》實在是邏輯鋪設藝術和語言表達藝術的妙筆,實在是緣事析理寫作的最佳典范。
同樣,這個新的設置會產生別樣的閱讀狀貌:當學生捧起文本領略文本邏輯意義時,不再受段落設置障礙的阻撓,就能便捷地鑒賞到文本的藝術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本價值方可自自然然地顯露,以至于被發掘出來。于是,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因段落設置不當而減損《走一步,再走一步》精巧的層次鋪設藝術和美妙的語言表達藝術。
鋪陳有順向鋪陳和逆向鋪陳之分。何時使用順向鋪陳,何時使用逆向鋪陳應當細細斟酌。統編教材《走一步,再走一步》在“脫險”前添加的那段心理描寫屬于順向鋪陳,就缺少斟酌。請看下面的加粗楷體字:
暮色中,第一顆星星出現在天空中,懸崖下面的地面開始變得模糊。不過,樹林中閃爍著一道手電筒發出的光,然后我聽到杰里和爸爸的喊聲。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個粗壯的中年人,他爬不上來。即使他爬上來了,又能怎樣?
在作者心中,父親原本是一個高瞻遠矚、教子有方、從長計議的人,故而敬佩不已,感激不已。可是,統編教材中這段“我”關于爸爸能否施救和能否施救成功的心理描寫,卻與此相左。
因為,從這段心理描寫可提煉出關于父親兩個方面的信息:①父親身體粗壯(按修訂者的意思,此處的“粗壯”實為“臃腫”之意,表現為活動困難)根本爬不上石架;②就算能爬上來,受石架坡道環境的限制,父親無法開展施救,也完成不了施救。從這段心理描寫可以推斷父親后來采用 “給 (下石架)方法”的施救方法屬于客觀條件(身體狀況和石架環境)使然,完全是迫于無奈。如此看來,父親的主觀意識中根本就不存在通過只給(下石架)方法,讓孩子得到心理鍛煉,最終使其心理強大起來的想法。也就是在父親的主觀意識里是存在采用攙扶、背馱等方法的。可見,這段屬于順向鋪陳的心理描寫,大大地損傷父親高瞻遠矚、教子有方、從長計議的形象。顯然不符合故事的情理,違背了原作者的初衷。
筆者覺得,這段心理描寫應該改順向鋪陳為逆向鋪陳,這樣完成,請看下面:
爸爸!我的大救星來了!這下可好了。他是個健壯的中年人,他很快就會爬上來。只要他一爬上來,我就能走下這個可恨的石架啦!唉!爸爸怎么好像不太著急,怎么站著原地一動不動,只是借著電筒的光芒,指指點點呢?
其實,文中父親主觀上壓根就沒打算采用攙扶、背馱等方法施救。只想通過給(下石架)方法,讓孩子自己下石架,從而得到心理歷練并強大起來,并從中獲取攻克大困難的鑰匙。上述心理描寫就吻合了父親的初衷,有力地襯托出父親高瞻遠矚、教子有方、從長計議的形象。
收束集中、警策有力是緣事析理類文章結尾的一大共性或美點。因而,緣事析理類文章在結尾撰寫析理句子的時候,有個規定性思維動作——講求集中,講求精警。只有嚴格完成了這個規定性思維動作,文末揭旨句才必定是對前面敘述的“個別”材料(即事件材料)最準確的歸納與概括,形成一個“一般”意義上的道理和思考。
下面品味一下舊版教材與統編教材中文末的揭旨句:
舊版中末尾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統編教材中末尾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而是注意相對輕松、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本文是一篇十分典型的緣事析理的文章。文中“我”走(下石架)的“三步”:“走(下石架)一步”“再走(下石架)一步”“走(下石架)很多步”屬于感性材料,它們同屬于“我”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石架的意象材料,共同支撐著末尾的理性認識;而文中末尾歸結的“走下石架的方法”,即揭旨句則屬于理性認識,其揭示主旨,點亮全篇。二者一前一后,在邏輯上構成了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關系,使文章前后形成嚴密的歸納思維。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感悟點為:破解大困難的方法。作者運用比喻以下石架的走法形象地闡釋破解大困難的方法。“下面所有的巖石”喻指整體的大困難;“最初的一小步”喻指被分解出來的小困難;“下一步”喻指被分解出來的又一小困難;“直到抵達”含著走了若干個下一步,這些下一步喻指其他若干個小困難;“所要到達的地方”喻指大困難被全部克服。用抽象的話來說本文闡釋的道理,應該是:化整為零,化大為小,即把一個大困難分解成若干個小困難去克服,大困難最終就會被攻克。上述兩個屬于“一般”意義上理性認識的揭旨句,雖然均揭示了這個核心道理,但是舊版教材揭旨句顯得相對集中,精準而凝練;統編教材揭旨句顯得相對分散,旁逸而斜出。其實,統編教材揭旨句中提到的心理上“輕松感”“成就感”,還有統編教材揭旨句未提及的心理上的“強大感”,屬于破解大困難方法的附屬品,不必提及。若硬要提及,會造成“一般”意義上的理性認識節外生枝,在表意上,給人一種松散而不精粹的感覺。
統編教材揭旨句中“下面遙遠的巖石”不準確,其指下面離作者很遠的石頭,不包括離作者近些的石頭,更不能指所有的石頭。在結尾這個“一般”意義上的理性道理中,作者在用所有的巖石,比喻整體上的困難。所以,“遙遠”一詞應該改為“所有”。此外,統編教材揭旨句中的“邁”,也不準確,“邁”有“跨”之意,用在此處(山坡上)不合適。當然,舊版揭旨句中“遠在下面的巖石”在準確性方面也存在瑕疵,此處不再贅述。
總之,舊版教材揭旨句和統編教材揭旨句在集中性、準確性等方面均存在升格空間。鑒于此,筆者覺得文末的主旨可以這樣歸結:
不要著眼下面所有的巖石,而要目睹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自己所要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