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凡
“唯點贊論”正在裁切著我們。
社交媒體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分享生活經歷和對外傾訴情感與觀點的免費窗口。 在這個窗口中,萬千世界之精彩被急劇壓縮,凝結成手中小小一張屏, 供我們汲取信息。在這樣的縮合中,表達情感和立場的方式也正被凝縮著, 成為一塊小小的圖標,名為”點贊”。
縱使有波瀾于心胸涌動,在面對小小圖標時,也會剎那間隱匿了身形, 只將這波動歸結為是與否、對與錯、好或壞——贊,還是不贊?而人的情感一旦被裁切,就會從豐富落進單調的網,從多元簡化到二元,于是在這樣碎片化的表達載體中,我們交給世界的答案慢慢趨于廉價和平庸,在低效率如草芥般的贊海中使自己作為生命個體的面目模糊化、數字化,成為淹沒每一人的每一個浪潮中的水滴,很快干涸,無法引起共鳴,也無絲毫效應隨之激起。
而當我們已不能耐下性來用積淀千年的語句文字訴說個人內核情感和觀點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整個社會、整個網絡群體已在不可逆的趨勢中墮為一體了。
然而,以上所述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 在語言表達的匱乏單一上,我們尚且還能用輸出方式革新來勉強解釋辯護,可若我們的思想也被“點贊”裁切,又將如何?
很常見的現象之一便是各平臺下的置頂或熱門,映入人們眼簾的往往是那些點贊數頗為可觀的評論及觀點,在這樣繁雜和迅急的信息汲取時代,搶占先機者似乎總能占據優勢,于是往往,受第一印象和片面輿論引導的影響,人們會與那些所謂 “大眾主流皆贊許”的觀點漸漸趨同,這便導致了我們一開始或許片面的想法在“眾”的推動下變得更為偏激,而小眾獨特的觀點從而被淹沒,甚至少數持有正確態度的人會由此懷疑自我,不復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執著堅定,而陷入深深自我懷疑和迷惘的深淵。
錯誤思想若在贊聲中被絕大數人吸收內化,那將是件極其嚴峻的事情,若有一日我們的自我判斷力和注意力都將被外界肆意地干涉,那么這整個社會都會成為點贊者最多人的舞臺,而余下的、看不見的、不被關注的獨立舞者將愈來愈沉默,這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都將歪斜,終致坍塌,誘發更為尖銳和極端的社會沖突、 代際矛盾、民族爭端,人們將肆意叫囂著黑白分明的立場……而這一切的雛形或許只是“贊還是不贊”。
贊得多的絕對是正確的嗎? 我們又在贊些什么? 我們真的切實體會過點贊那雙手所連接之心的真正內核嗎?
我想我們總該適時抽身于麻木而廉價的點贊系統中,去好好思考一下那個圖標意味著什么,給自己一點抉擇的時間用于思考,用于審視自我,用于及時矯正可能被帶偏被裁切的思想和情感。
我會為這樣的你點贊。
【點 評】
這是一篇月考中獲得年級最高分的作文,非常全面地展示了作者的寫作基本功。
首先,作者尋找的批駁靶子很準——不是“點贊論”,而是“唯點贊論”,這樣在層層批駁之后,就為后文“及時矯正可能被帶偏被裁切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為這樣的你點贊”留下空間,而題目“贊詞何在? ”也顯示了這種辯證性。
其次,作者登高望遠,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 論述情感被裁切之危害性時,竟想到“會從豐富落進單調的網, 從多元簡化到二元,于是在這樣碎片化的表達載體中,我們交給世界的答案慢慢趨于廉價和平庸,在低效率如草芥般的贊海中使自己作為生命個體的面目模糊化、數字化”;論述思想被裁切之危害性時,竟想到“這整個社會的價值導向都將歪斜, 終致坍塌,誘發更為尖銳和極端的社會沖突、代際矛盾、民族爭端,人們將肆意叫囂著黑白分明的立場……”。 這真讓人要說“虧他想得出來”!
第三,反面批駁時,作者先擺出現象,后從情感和思想兩個方面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揭示出問題的嚴重性, 顯示出強大的理性力量。 而這種力量,不僅來自清晰的層次感,也來自“縱便有……”“而當我們……”“然而,以上所述還不是……”“很常見的現象之一便是……”“錯誤思想若……”“我想我們總該……” 等具有起承轉合作用的詞句,還來自“若我們的思想也被‘點贊’裁切,又將如何?”“贊得多的絕對是正確的嗎? 我們又在贊些什么? 我們真的切實體會過點贊那雙手所連接之心的真正內核嗎? ”等一般句式中適時穿插的能夠發人深省的疑問句式。
第四,作者不光善于作縝密、辯證的理性思考,還善于使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 比如第二段以“窗口”“屏”“圖標”三個形象的詞語舉重若輕、層次分明地把“點贊”概念界定得清清楚楚,第三段以“單調的網”、“每一個浪潮中的水滴,很快干涸” 等比喻句恰當地指出情感被裁切的危害性。 理性的思考如果糅合進比較感性的表達, 確實可以使議論文錦上添花。
另外,起篇簡短、有力,引人入勝,發人深省,而煞尾一句成段,戛然而止,用語俏皮,耐人尋味,顯示出作者過人的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