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型師資隊伍是培養創新型學生的前提。本文結合我校實際,首先分析新常態下民族院校教師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然后給出提高教師創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新常態;民族院校;創新型
創新創業是國家發展之根,民族振興之魂。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逐漸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雖然高校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呼聲很高,然而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收效較小,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高校不少教師自身缺乏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創新型師資隊伍是富有深厚的知識背景,對所教學科具有創新能力,在教學的同時,保證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教師隊伍。民族院校人才匱乏,具有職業資格和行業背景的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并且由于處于偏遠地區,待遇低,難以吸引和留住有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和創新人才。下面以內蒙古民族大學計算機學院為例,探討新常態下高校創新型教師的培養問題。
一、 教師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1. 教師創新意識不強,創新能力不足。一方面,很多教師工作多年,早已習慣于程序式、機械性的教學,關注對知識尤其是理論知識的講解,缺乏對知識的發散創新。另一方面,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跟不上高校的發展需求,導致高校教師創新意識淡薄,創新能力不足。以我院教師為例,54名教師中僅有5名博士,2人具有雙師型教師資格。2015年學校才組織教師進行創新創業團隊建設,尚未制定一套完整可行的創新創業激勵機制,導致教師缺少創新動力。
2. 培訓機會少,培訓內容不具有普遍性。一方面,由于經費匱乏或個人原因,很多教師五到十年內都不外出學習,即便出去,也僅僅是3天左右的短期培訓。另一方面,雖然自治區和學校均每年組織繼續教育培訓,這類培訓雖然有一些內容可供選擇,但多數與專業并不直接相關,部分培訓內容過于陳舊,并且普遍將知識的傳授作為培訓的著眼點,創新的學科知識、思維方式、科研能力等沒有真正通過繼續教育傳授給教師。
3. 缺乏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良好學術環境。這主要表現在:首先,本地只有我校1個本科院校,老師們即便想要討論也只能和本院、本教研室教師進行,很難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其次,學校經費僅能勉強維持學校硬件設施建設,軟環境的構建舉步維艱;第三,學校地處偏僻,幾乎沒有大型企業,缺少能夠進行合作項目的企業平臺;最后,學校評價教師工作重量而輕質,注重項目和經費管理,注重論文發表與獲獎,輕專利和知識產權,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的創新積極性。
4. 教師教學任務重,蒙漢生授課內容相同但要求標準不同。教師很難根據學生的個性精準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很難獲得教學成就感。
5. 實施創新教育的堅持與堅守不夠。培養獨立思考與不斷反思的習慣是教師提高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但這些都依賴于教師個體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自動自發地去摸索、去磨練。學校的激勵機制目前不能燃起教師個體的創造激情,學校的管理服務不能盡教師所需,那么教師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提升將是空談。
二、 提高教師創新創業能力的主要措施
1. 加強教師創新理念的培訓,培養教師創新的自覺性。要組織教師深入地學習現代教學思想和創新教育理念,學習網站制作、后期處理、電商運營技術等,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創新教育學習的基礎技術進行創新創業,引導教師樹立為創新而教和為創新而學的志向。
2. 需求調查,診斷定位。首先以學院為單位通過座談會、個體對話等形式了解中青年教師的思想狀態,進行數據分析,依據學院以及學校發展方向有針對性地幫助每個教師進行個體的職業發展把脈,引導教師明確努力方向;然后學校牽頭組織相關學院利用現有的資源和師資力量,積極引導相關學科、專業展開溝通,嘗試進行多學科深度融合,引導教師由單一型向綜合型發展,適應當前的互聯網+環境。
3. 專家引領,扶持成長。外聘專家、教授對學院骨干進行培養,鼓勵教師外出培訓、讀博。積極培養、吸納創新型教師,有了新的優秀教師的加入,就可以改善教師隊伍的整體結構。學院組織教研室、科研小組發揮組長作用,實行青年教師導師制,以團隊合作形式進行教學、科研工作。
4. 課題研究,提升專業水平。學院牽頭,各教研室、科研團隊根據教師現有狀況,加強觀摩課、科研報告、討論的管理,指導教師開展教學、科研工作。組織申報科研課題、教研課題,加大對創新型研究經費的投入力度。
5. 自我評價,總結表彰。學院根據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指標,健全相關制度,定期統計每個教師參與科研與教研的實效。要求教師從課堂教學、論文、課題研究等方面進行綜合性展示和總結,表彰、獎勵優秀教師。學校管理要更為科學,在制度管理的基礎上,進行人文感染,燃起教師自主創新發展的內驅力。
總之,大數據、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尤其是高校青年教師作為人類知識和文化的承繼者、創新者和引領者,需要不斷地更新創新、創業意識。學校要從實際出發,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來制定合理的政策,盡快落實創新型教師的培養計劃,才能構建專業化的創新型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劉延東.在深入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座談會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2015/10/26(01).
[2]劉玉勤.構建創新實驗教學體系——培養創新人才[J].中國校外教育(美術),2012(11).
[3]焦振豹.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機制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6(10).
[4]田興國.高校教師對創新型科技人才發展環境認知及改革意愿研究——基于全國61所高校的實證調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7(6).
[5]李夢卿,楊秋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6(14).
作者簡介:
趙海燕,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內蒙古民族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