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將從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入手分析地理課堂展開實驗的必要性,從農村地理課堂存在的三大局限性說明在農村地理課堂開展地理實驗的必要性,并對展開農村地理實驗的方法淺談自己的看法,同時以必修一中的“地質構造的實際應用”這一重點知識點作為案例具體講解如何進行農村地理實驗。
關鍵詞:地理;農村地理;實驗;必修一
一、 地理課堂開展地理實驗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修訂版)》地理學兼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性質,地理課程旨在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所以地理課堂應該精選利于地理核心素養形成的課程內容,力求科學性、實踐性、時代性的統一,滿足學生現在和未來學習、工作、生活的需求。尤其是地理核心素養中的地理實踐力,地理實踐力指人們在考察、調查和模擬實驗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戶外考察、實驗、社會調查等是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課程重要的學習方式。“地理實踐力”素養有助于提升人們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更好地在真實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近年來高考命也越來越重視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各地高考試題中不僅增加了開放性、探究性題目,有的甚至出現了直接考查學生實驗動手能力的題目。
綜上,無論是出于課程標準培養人才的需求還是應試教育選拔人才的需求,地理學科本身就對地理課堂開展地理實驗提出要求,無論是農村課堂還是城市課堂,開展地理實驗都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關鍵一步。
二、 農村地理課堂的局限性加強了地理實驗的必要性
據本人從教觀察和查閱調查資料,得出農村因資金不足,資源不足,對外交流不足等客觀原因往往不可避免地導致出現以下三大地理教學局限性:首先,農村學校相關地理教具比較缺乏,如缺相關的掛圖如世界地圖、中國地圖等不同尺寸不同范圍的行政圖、氣候圖、地形圖、水文圖,自然資源分布圖等;缺與地理學習相關的典籍或雜志幫助學生拓展對地理的認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認識僅限于課本;缺模型比如地理儀器缺乏,基本上沒有天球儀、三球儀、二球儀、經緯儀等,也缺乏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五大地形的立體模具、缺乏等高線立體模具等等能夠幫助抽象知識可視化的模型,而地理教學的特殊性要求需要以上配件需齊全,才能有效地對地理課堂教學起到輔助的作用。其次,農村學校地理多媒體教學資源絕大部分空白,就算有多媒體教學器材,也多處于老化需要更新的狀態,在信息時代,教學的節奏也跟著變快,多媒體教學資料可以簡易且大量地呈現圖片,視頻,地理原理示意flash,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現象與原理。最后,農村地理教師課堂教學通常“以教師講授為主”,此種講授方式有資料顯示占比為75%,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在農村地理課堂缺教具缺多媒體教學資源的背景下有時也是不得已為之,同時亦不能否認此種教學方法能幫助教師按計劃完成教學進度上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在如今越來越側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自學的教學趨勢下,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已經落后,容易忽視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課堂氣氛也比較沉悶。
而地理實驗可以動手制作地理教具,模擬地理現象,演示地理原理,增強學生參與度,調動課堂氣氛,以上優點都可以較好地彌補農村地理課堂的局限性,值得嘗試。
三、 農村地理課堂開展地理實驗的思路
因農村受資金受設備的限制,往往大型的、復雜的、對硬件設備要求高的自然地理環境的觀察或模擬實驗如宇宙環境、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水循環、地殼運動等,在一般中學尤其是縣城以下的農村中學都難以展開。
綜上,農村教師學會如何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地設計并開展簡便易行、實用有效的地理實驗,是保證地理實驗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途徑。
農村地區相對城市自然景觀保持得更好,可利用大自然這個天然實驗室開展地理觀察,如觀察正午太陽高度角,了解地形部位,河流水文特征,觀測北斗七星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器物做即興實驗,比如用課本模擬背斜向斜的構造;有多媒體設備的農村學校可以利用多媒體投影動畫演示實驗;設計并開展一些簡便易行的地理實驗,還有發動學生動手創作一些實驗學具,以上都是較好地在農村開展地理實驗的思路。總而言之,需要教師多觀察所思考,利用能利用的,或創造條件來實現農村地理實驗教學。
四、 原創案例:農村地理實驗的展開以“地質構造的實際應用”知識點為例
“地質構造的實際應用”這一知識點來源自必修一,而課程標準指出,必修一以認識自然地理環境要素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為線索組織教學。課堂要指導學生運用體驗、觀察、觀測、實驗、野外考察等方式開展地理實踐學習活動。
“地質構造的實際應用”考察地理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這在構造學生地理思維和實現新課標目標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考試的常見考點,但學生往往不能很好理解應用的原因,導致記憶效果差,張冠李戴,而這塊知識點其實涉及的是很簡單基本的物理原理,如能結合實驗來直觀講解,效果將會事半功倍,而由于原理簡單,對實驗學具要求較低,因此動手操作難度較低,利于教師從簡地在農村課堂開展相關的實驗輔助教學。
實驗設計如下:
1. 器材準備:5個透明的塑料飲料瓶,水(建議染成藍色,方便觀察),油,502膠水,漏斗
2. 步驟:
①將5個塑料飲料瓶其中一個去掉頭,一個去掉尾,其余三個首尾都去
②將5個塑料瓶按下面的示意圖相接,做成上下彎曲的管道
實驗示意簡圖
③將水,油倒入管道,靜止觀察結果,學生總結結果和地質構造實際應用的關系
3. 教室總結結果和原理:
實驗結果:水油分離,水在最底層,油在中間,空氣在最上面,管道向下彎曲部分基本被水淹沒,管道向上彎曲的部分水比較少,油和氣的比重比較大(請學生回答觀察結果,并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總結原理)
原理①:向斜巖層向下彎曲,所以管道向下彎曲的部分底部的構造跟向斜的巖層類似,實驗可見,管道向下彎曲部分基本被水淹沒,因為水總是往低處流,所以向斜處的水順著向下彎曲的巖層構造往下匯聚,所以向斜容易積水,故在向斜盆地中,易儲藏地下水。
原理②:背斜巖層向上彎曲,所以管道向上彎曲的部分的構造跟背斜的巖層類似,實驗可見,管道向上彎曲的部分水比較少,油和氣的比重比較大,因為水往兩側低處流,所以背斜中間不易儲水,而按照密度由大到小分別是水、油、氣,密度大的在下面,密度小的在上面,所以水流到兩側后,中間是油,上面是氣體,因而說背斜有良好的儲油、氣構造;找油找氣往往在背斜處容易找到,且背斜巖層上隆,拱形構造不易塌陷,不易積水,是開鑿隧道的良好選址。
補充提問:如果管道受力破碎,將會發生什么?
預設學生回答:水/油/氣會漏出來。
補充原理③:斷層是由于巖層受力發生上下錯位形成的,斷層線附近易形成泉,但因地質不穩定,修建大型工程如水庫盡可能避開斷層。
4. 相關練習鞏固知識點。
五、 小結
農村地理課堂從課程標準要求,應試需求,課堂氛圍營造,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到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成為全方面協調發展的人才上,地理實驗都能發揮其積極的作用,而在農村各方面條件相對落后的現實上,也對教師如何因地制宜,有創造性又能簡單操作地設計地理實驗提出了挑戰,本篇論文就此淺談了自己的看法,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只有多做多探索,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實驗在農村地理課堂中怎樣做到更具體可行,更生動可感。
參考文獻:
[1]譚青山,劉蘭芳,周維.農村地理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0(5).
[2]阮凌曦.農村中學也應積極開展有效的地理實驗教學[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
作者簡介:
肖潔璇,廣東省汕頭市,金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