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事業也在不斷地深化改革,高中化學實驗內容體系的構建也逐漸完善和發展,為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這也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教師要不斷深入學習和研究,改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思維,不斷地創新教學方式,從而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物質基礎。本文將對高中化學實驗內容體系的新思路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本文的相關內容能夠為教師們提供一些有利的幫助。
關鍵詞:高中化學;實驗內容體系;新思路
高中化學實驗內容體系的建構一直都在教育改革進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再加上應試教育在教師、學生以及家長的心中一直根深蒂固,多數都重視與考試有關的內容,對于實驗課程來說變的可有可無,再加上多數學校的化學實驗室的器械設施投入缺乏,造成硬件設施無法達標,而且現在高中化學課時嚴重縮水,這也造成了想要上好化學實驗課的教師只能是望洋興嘆了。
在高中化學實驗內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都使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無法培養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本文將對構建高中化學實驗內容體系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 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轉變自身的授課思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長期處于主導地位,在課堂中不重視學生的理解能力,形成了灌輸式的機械教育模式,這樣的方式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也就無從說起學生主導實驗。教師要將充分的自由留給學生發揮,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化學實驗的整個過程中,逐漸形成學生為課堂的主導地位,使得學生能夠在一個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設計實驗,得出結論,讓學生的思維發散性得到良好的拓展。
就學生而言,學生要逐漸形成自覺實驗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指導,實驗的過程中要自己親自動手操作,不怕失敗,在每一次的實驗結論中找到方向,逐漸探索到真正的答案。這也就使得學生能夠在化學實驗中積極動手動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良好發展。
二、 采用科學方式教學
化學的學習方式相對于其他的學科的學習方式應當更加的科學有效,化學課程需要大量的實驗作為理論依據。學習化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實驗中來,讓化學的學習方式更加科學高效,從而也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由于一些化學實驗的操作難度較大,在實驗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輔導。例如在實驗鐵與水蒸氣的反應中,一定要按照規定的要求操作,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對操作的過程進行觀察并記錄,在實驗之后讓學生進行總結和分析,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對化學實驗更加感興趣,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化學。
三、 加強理論聯系實際
化學實驗是操作性很強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現在化學實驗逐漸朝向生活化的方向發展,比如說現在比較常見的呼吸機的工作方式,碘酒的制備,如何防止蘋果變成棕色等,這些實驗的題材十分廣泛,將化學原理應用在生活中,貼近生活,這樣也十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了教學的效果。比如說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比洗衣粉加酶與洗衣粉不加酶的特性,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觀察,在熟悉的生活中尋找不一樣的內容,讓學生對學習化學更加感興趣,增強學生動手操作化學實驗的能力。
四、 實驗教具現代化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教學質量,從而加大了化學實驗教具的投入,現代化的化學器具走進課堂,從而增強了教學的高效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到更加豐富直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深入,從而也有效地保證了課堂的高效性,學校、社會以及政府都要加大對學生的物質投入,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分析雙氧水的分解催化效果的過程中可以借助數字化實驗進行分析,提前準備好計算機、氣體壓力傳感器、量筒等,雙氧水自然情況分解作為參照,利用氣壓傳感器將加入不同催化劑如三氯化鐵、二氧化錳等產生的其他情況,用計算機以圖表的形式展現出來,這種教學方式更加快捷高效,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探討、分析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化學課堂中能夠有更大的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數字化實驗的應用,就是實驗教具現代化,這能讓學生的參與程度更高,也能夠在學生合作的過程中得到良好的智力的發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 總結
綜上所述,實驗內容體系在高中化學學習的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極具實用價值。盡管現在化學實驗教具資源等方面仍然有一定的限制,但是隨著現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信息化程度的加深,高中化學會朝著更加規范化的方向發展。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提高個人教學能力,為構建學生創新的平臺不斷努力,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桂芝,劉永明.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為導向改革有機化學教學——以卓越工程師班有機化學教學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8(11):126-127.
[2]孫偉明,張倩,李光文等.量子化學計算輔助化學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化學教育,2017,38(4):21-25.
[3]陸軍.化學教學中引領學生模型認知的思考與探索[J].化學教學,2017(9):19-23.
[4]吳晗清,王欣,游宏等.化學教學中有效提問的類型與層次探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3):49-53.
作者簡介:
丁海燕,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