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思維能力要求等方面,高中物理學習相比初中有了較大的變化,教師必須把握住這種變化,合理處理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教學,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物理的學習。
關鍵詞:教學;探索;物理
一、 合理疏導,消除恐懼心理
“高中物理難學”的思想捷足先登地使一部分高一新生籠罩在恐懼的陰影之下。教師必須采取有力的對策,消除這一恐懼心理。
首先,新授課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初高中物理內容、方法,以及思維能力要求等方面的差異做比較,讓學生主動產生物理難學的合理心理預期,做好應對未來困難挑戰的心理準備。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合理的物理學習標兵,并引導學生將其成績優秀的原因,合理的歸因到非智力學習因素上。而對那些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現象,也不要避而不談,要指出他們不良的學習習慣,使學生清楚,大多數物理學習暫時性困難都是由某些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倘若養成良好的習慣,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物理難學將不再是一個難解的命題。再有,利用各種可能的實驗手段,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合理掌控階段性測試的難度。出題時,要從大綱的基本要求出發,以基礎知識考查為主,同時兼顧能力的考察,消除偏題怪題,消除過低分數的出現,避免打擊多重,過早放棄物理學習現象的出現。
二、 循序漸進,合理銜接
(一) 利用同化、順應完成新知學習的過渡銜接
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分工協作,研究初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對類似知識目標,按照文字描述、教學方法、思維要求等層面進行比較,梳理各知識點間的聯系和區別。日后教學中,以此為根據,從學生現狀出發,利用合理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啟發學生用相應的初中知識同化高中新知識,從而完成知識的遷移學習。但是,只是利用同化完成新知學習還遠遠不夠,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同化用于新知識的學習往往是自發的,習慣于用舊知識解釋新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新知識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擺脫舊知識的影響,合理順應完成新知識認知結構的建構。
(二) 適時降低起點,肢解重難點,使知識學習螺旋式提高
教師在處理物理問題時,切忌急于求成,追求全面,甚至一步到位。譬如,處理共點力平衡問題時,在研究對象上,先分析單個物體受力平衡問題,再分析兩個或兩個以上物體的連接體平衡問題;在研究情景上,先分析水平面上的平衡問題,再分析斜面上的平衡問題;在物體受力種類上,先分析接觸面類彈力和繩子類彈力參與下的平衡問題,再分析輕桿類彈力參與下的平衡問題。這樣層層遞進,逐漸提升,既有利于學生的接受,又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愉悅,形成不間斷的學習動力。
(三) 強化直觀教學,促進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化
初中物理更傾向于解決形象直觀的生活現象問題,此時的學生形象思維占據了主流,但進入高中后,隨著大量抽象物理模型的出現,部分學生逐漸感到了壓力。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直觀事物更容易使人產生形象思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關系,創造實驗條件,使學生多參與實驗,再通過合理的教學安排,逐漸達到抽象思維建立,進而把握相關的物理模型。譬如,力的效果分解的教學中,通過改進傳統實驗,提高了學生的直觀感受,使得效果分解這一難于理解的方法得以簡單化:圖1中,臺稱示數和橡皮筋的拉伸現象,分別反映重力使物體緊壓斜面的效果和沿斜面方向下滑分力的效果;圖2中,傾斜繩的拉伸現象和手受到輕桿的擠壓感覺,分別反映了豎直繩子拉力沿傾斜繩方向的拉伸效果和沿輕桿向右的擠壓效果。
(四) 掃除數學工具學習滯后的障礙
多年來,與物理相關的數學工具學習滯后的問題,長期困擾著高中物理的教學,掃除數學障礙成為物理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師要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物理應用中的數學滯后知識點,通過協調數學教學或在物理課堂上補充的方式加以解決。例如,在運動學圖象教學前,應補充相關的數學斜率概念,辨析斜率正負的含義,為下一步賦予實際情景的運動圖象學習掃清障礙。
三、 有效學習方法的滲透,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方法,對于解決物理學習銜接性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知識教學與習慣方法教學兩條腿走路的策略。
(一) 滲透物理思想,培養有效學習方法
縱觀整個高中物理規律的學習不難看出,每個物理定理、定律的提出,都在滲透一定的思維方法,如果教師能夠把握這一特點,教學中合理滲透這種思維方法,將有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銜接提高和對知識規律的掌握,最終達到物理學習即為掌握邏輯思維解決方法和具備相應能力的終極目的,從而促成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 狠抓學生基本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在物理學習過程中,良好的非智力性學習習慣,有助于促進智力因素的發揮。第一,使用規范化的物理語言,促成學生嚴密邏輯思維的建立。譬如,物理量符號的選擇、字母的大小寫、規律公式的正確表達等等。特別指出,在解決計算題時,首次使用的規律公式必須用原始形式,且式中的符號必須與已知條件保持一致,對不常用的新出現的符號要加以說明,且解題過程中的數學結果的具體運算過程不必體現。堅持了這些規范,可以很好地將解決過程中的物理規律重點呈現,更好地反映問題的實質,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建立。第二,作圖要規范。良好的作圖,有助于思路的清晰和問題的解決,相反畫圖潦草、丟三落四,常常會導致思維混亂,阻礙問題的解決。
四、 利用云教學平臺,讓學生在線學習成為現實
智能化手段的普及,云教學平臺的推出,讓學生在線預備學習變得更加輕松。在課下或假期里,教師可以將新授課的各種教學資源,如音頻、微課視頻、測試題等發布于云平臺,在教師線上指導下,學生在線學習,教師通過后臺數據的分析,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個別問題在線上及時答疑,對有些共性或重要的核心內容,教師在課堂上做詳盡的講解與討論,以達到學生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以上是教學過程中,應對初高中物理學習銜接問題的一點實踐探索,有不足之處,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
鄒會坤,山東省濟南市,山東英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