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丁立
為期兩天的中、法、俄、英、美五核國會議日前在北京舉行。這樣的五核國會議,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5年永久延長之后,已非首次召開。《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1970年生效后,每隔五年審議一次,各成員國在1995年的審議會上對條約做出可永久延長的決定,并規定以后仍每隔五年對條約審議一次。明年將舉行新的一輪審議。去年起,該條約的成員國已進入對條約的預備性審議階段,今年還將繼續進行預備性審議。
條約設計有三大支柱:條約的無核武器成員國承諾不發展核武器;條約的有核武器成員國承諾不向非核武器國家轉移核武器,并就全面有效核裁軍盡早進行談判;條約的有核武器成員國承諾向條約的無核武器成員國就和平利用核能提供合作。該條約的每次審議會,就是對上述三大目標板塊進行五年期的階段性審議。
盡管條約在永久延長后的先前四次審議會上都遭遇過種種困難,但2020年的審議會以及與此相關的去年和今年的預備審議會恐怕是更具挑戰的,這體現在上述三個板塊中的每一個部分。
在核擴散問題上,以朝鮮核問題和伊朗核問題為標志的當代國際社會最大核擴散挑戰,出路并不明晰,前景時有波折。這一年來,平壤與華盛頓的政治關系明顯改善,但朝美各自就半島無核化路徑及美國給予的回報和節奏所提出的方案,仍有天壤之別。這些差別,難以在短期內獲得解決。在2020年的條約審議會上,若半島無核化仍遲遲不能推進,這一問題仍可能是大會揮之不去的重大陰影。鑒此,五核國很有必要協調步伐,在促進核不擴散的核心宗旨上,同向而行,不做內耗。
在伊朗核問題上,伊朗與五核國及德國在2015年達成《全面聯合行動計劃》。這是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框架下取得的重要成果,但由于美國政府于2018年退出這一合作機制,使確保伊朗繼續就防擴散進行合作陡然成為新的挑戰。五核國中,除美國外的四國正在通力協作,本次五核國會議也給了五國就此溝通的機會。
明年條約審議會的更大挑戰,恐怕還不是來自半島如何無核化的問題,而是有核武器成員國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的核力量關系問題。不難發現,五核國同時也都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常國。自冷戰結束以來,目前的大國關系堪憂。唯一超級大國美國與多數大國的關系同時出現緊張。美國指責俄羅斯沒有遵從《中導條約》,揚言將不再遵守該條約。美國在維持和升級現有核武庫尤其戰略核武器的同時,卻提出《中導條約》多邊化甚至多邊核裁軍的主張。當前,美國同北約及歐盟也有齟齬,其在世界各地的盟國對美國是否還愿意履行多邊國際責任頗有疑惑。
作為當時的核超級大國,美蘇在冷戰期間達成《中導條約》,這對當時的歐洲與世界安全有著積極意義,并對當今國際社會仍然起著穩定作用。當前,美方揚言不再遵守《中導條約》并有可能發展核中導,無疑對歐洲以及亞太的穩定可能產生消極影響,并帶來連鎖消極反應。鑒于美軍的全球前沿部署,并且由于美軍承擔了(可能不顧國際法的)全球干預使命,他國發展有限的核常兼備的中導制衡,并不難理解。美國不愿在整個核武的大盤里談戰略平衡,而只是就中導這一類武備談多邊軍控與裁軍,并不合理。不過,為了增進全球防擴散的重大利益,五核國如何縮小彼此立場差異,應是明年審議會之前的重要預備工作。
自冷戰結束以來,美俄確實在各自戰略武器的削減上做了一些推動。但美國鑒于安全威脅來源的變化,已經把核武現代化重心的一部分,移到低當量核武器領域,包括發展鉆地核武器,旨在威懾所謂的“無賴國家”或“流氓政權”。美國這一做法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門檻,使核武器與常規武器的界限變得模糊。據報道,經過幾次美國《核態勢評估》,包括2018年2月美國的新版評估,美國當前已投產新型低當量核彈頭,這對明年的條約審議會發出了錯誤信息。
盡管五核國之間存在顯而易見的分歧,但防范核武器擴散、維護條約的權威性、保障地區與世界的安全和穩定,仍是這些大國的共同利益與責任。如同過去,中國再次發起了五核國會議,體現了一個負責任的有核武器大國的擔當。▲
(作者是復旦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