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2月1日文章,原題:中國的科技熱潮正在受到一個非同尋常的投資者群體的推動中國新聞業的現狀很嚴峻。在新聞業處于巔峰時期的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前10年期間,許多優秀且具有主見和社會責任感的中國年輕人曾被該行業吸引,但如今陷入停滯的薪酬等因素正使他們望而卻步。
相反,大量優秀的中國才俊正被國內迅猛發展的科技和互聯網行業吸引,近年來該行業已在一夜間催生出眾多百萬富豪和億萬富豪創業者。但一種職業的衰落已助推另一種職業的興起。如今,在中國最成功的互聯網創業者、高管和投資者中,許多人的職業生涯都始于記者。正如他們所說,正是在當記者期間獲得的技能、堅守的原則以及看待事物的視角使其在商界獲得成功。
2003年在人大獲得新聞專業碩士學位后,李娜從事的首份工作就是在一家商業雜志當記者。但在另一位年輕同事的激勵下,李后來成為一家基金的合伙人。如今,許多當時曾與張鵬共事的記者都已成為當今中國科技初創企業界的名人,包括知乎創始人周源、小米前副總裁夏勇峰以及摩拜創始人胡瑋煒等。
從本質上來說,新聞記者和企業高管都是故事講述者,他們知道以何種方式描述自身才能吸引他人。在中國競爭激烈的科技和商業世界中,沒有人是圣人,而且在經營企業時理想主義往往讓位于現實主義。然而,當你了解這些人及其打造的產品和企業時,顯然能感受到似乎有一系列原則在引導他們行事。
如果他們選擇點擊量、嘩眾取寵或將產品賣給出價最高者,他們的聲譽將受到損害。其實這正是打造品牌之道:擁有一種屬性并堅守原則。在中國最有前景的年輕科技和互聯網經濟品牌中,至少有一部分正從新聞業的種子中破土而出并茁壯成長。▲
(作者埃利奧特·扎格曼,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