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瑤


同學們好,我們又見面啦!本期“國學講堂”的課題叫做“醉翁誨學”,醉翁是誰?他又說了什么呢?一起來讀一讀原文吧。
品讀典故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注釋:
1.知道:懂得道理。
2.常德:指固有的特點,本性。常:固定的。
3.害:妨礙,影響。
4.因物則遷:由于外界影響而改變。因:順著。遷:改變,變化。
5.念:思考。
本文出自歐陽修的《誨學說》,“醉翁”是歐陽修的號。在這篇文章中,歐陽修探討了一個問題:不學習的人會保持原樣、原地踏步嗎?還是會逐漸退步、墮落呢?他以玉為比較,這樣論述:不經雕琢打磨的玉,是不會成為精美的玉器的。同理,不學習的人也不會懂得道理。但不同的是,即便不經雕琢,玉也還是玉,它的本質是不變的,即使成不了玉器,也不影響它仍然是一塊美玉。人則不一樣,人的本性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所以,人一旦停止學習,就等于放棄了追求君子之道,逐漸滑落向小人的深淵,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
歐陽修以玉為對比所作的這番論述,講明了一個道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種退步不僅反映在學識水平上,也反映在道德層面。我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原因就在于,人是極易受外部影響的,只有不停地學習、反思,我們才能在復雜的環境中堅守美德,獲取智慧,不斷進步。如果停下學習的腳步,不但接觸不到真理,還會被各種各樣的歪門邪道所蠱惑。到那時,人就連原地踏步都成了一種奢望,只會飛速倒退,最終跌入愚昧、混亂、不道德的深淵。
拓展延伸
在前面幾期集中討論“治學”的國學講堂中,我們提到過“人非生而知之者”,意即:沒有人天生就懂得道理和學問。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的確能見到年紀輕輕就學富五車、滿腹經綸、智商超群的天才。對于這類人來說,他們通往真理和智慧的道路比其他人都輕松許多。但這是否意味著,天才就不需要學習呢?下面這個故事會告訴你答案。
傷仲永
北宋年間,江西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人,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因為世代務農,家境清貧,仲永長到五歲時都不曾見過筆墨書籍。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從鄰居那里把這些東西借來給他。拿到筆和紙的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詩,并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 被全鄉的秀才傳閱觀賞,聲名遠揚。自那以后,別人指定一個主題,仲永立刻就能成詩,并且詩的文采和主旨都可圈可點。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還有人花大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寫詩賺錢,而不讓他有時間學習。
北宋的宰相王安石與方仲永是同齡人,他母親的娘家也在金溪。明道年間,年幼的王安石跟隨父親去金溪探親,在舅舅家見到了方仲永,那時仲永已經十二三歲,成名已久。王安石叫他作詩,可寫出來的詩水平大減,已經不能與從前相提并論。又過了七年,王安石從揚州再次來到金溪的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旁人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已經和普通人沒有什么區別了。”
于是王安石感慨道: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還要優秀得多,但最終還是淪為一個平凡的人。這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極大地缺失了,沒有學習,智慧和知識得不到補充,就只能一點點消耗自己的天賦。方仲永的天資那么好,只因沒有及時地、持之以恒地學習,尚且成為平凡的人。那些本來就不聰明,本來就天賦平凡的人,如果還不肯學習,恐怕就連平凡都是一種奢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