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一樁難求、充電慢、充電不安全成為一種普遍現狀,智能化、安全化、科技化成為充電樁破局關鍵。
隨著新能源車的快速發展,隨之配套的充電問題也日益暴露。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車樁比僅為3.5 : 1,充電設施布局仍不夠合理,公共充電樁使用率只有12%。另外,也有數據顯示:八成燒車都是在充電過程中或剛充完電的狀態下發生,充電安全成為電池安全后的第二大安全隱患。
從技術上看,當前充電的短板集中在這幾個方面:第一,充電時間較長,削弱了電動汽車的使用效率;第二,充電設施服務能力不足,這主要體現在充電樁難找,兼容性較差等方面;第三,智能化水平低,不便于大規模部署管理;第四,充電安全問題突出。
可以說,“一樁難求、充電慢、充電不安全”成為一種普遍現狀。如何加大對充電樁的布局,成為整個產業的當務之急。
在“2019全球未來出行大會”上,來自電網、能源、充電樁運營商、半導體企業等充電樁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給出了相關解決方案。
充電需互聯互通
國網浙江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建直言,依然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充電樁很多建在地下,如部分大型綜合體的地下停車位上,在負二層甚至負三層,但具體找到充電樁也很難,并且充電要收高昂的停車費。
可以說,充電樁分布不均造成很多充電樁閑置,加上燃油車占位嚴重,充電樁運營未實現互聯互通等原因,國內充電樁雖然數量提升了,但依然存在“一樁難求”的困境。
為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特來電、小桔充電等均建有屬于自己的充電網絡,但這遠遠不夠,多位業內人士坦言,要推進充電網絡互聯互通,電動車主無需下載多個充電APP,充電價格也能更透明,拉近充電服務供給側、需求側距離,優化充電樁的使用提高利用率。
目前由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特來電、星星充電成立的第三方平臺聯興科技正在致力于這項工作的推進。
聯興科技充電服務中心總經理黃山直言,目前聯行科技的充電服務已覆蓋全國270余個城市,打通全國近百家運營商的充電服務,覆蓋全國80%以上公共充電樁站,超過20萬根公共充電樁實現深度互聯互通;全面支持掃碼、充電和付款流程。
充電安全難題如何解?
對于當下頻發的電動汽車起火事件引發安全隱患,充電安全成為擺在車企、樁企、運營企業、電池企業等亟需解決的難題。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主任張帆指出,充電站的基礎平臺的在線檢測中安全監管是重中之重,并希望生產企業與運營企業重視充電設施的安全。國家電網十分重視充電安全,完成了三級安全認定,并定期開展攻防演練,發現漏洞,提高平臺安全防護的能力。
運營端同樣重視充電安全。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德翔直言“安全已經成為影響電動車發展的最大阻礙。”特來電的統計數據顯示,八成燒車都是在充電過程中或剛充完電的狀態下發生,主因是電池和BMS引發故障,因此必須要提前預防,把事故抑制在萌芽階段。
對此,于德翔的觀點是運營端需多舉措實現安全防護。目前,特來電CMS主動防護+大數據安全防護建立電動汽車充電雙重安全防護體系。
當CMS主動防護在檢測到異常時,會觸發主動防護及時終止充電訂單,保護充電安全。特來電CMS主動防護技術體系具體包含了充電電壓不匹配、控制器通信故障、電池過溫、電池低溫、電池溫度異常、電池過充等11種技術指標。
此外,特來電建立了基于大數據平臺的第二級安全防護體系,該平臺每天內部數據量達到180億筆,當前存儲數據5TB。每筆充電數據在大數據平臺都會被甄別,異常數據會產生報警,如果觸發了主動防護的11種指標之一,則會被停止充電。如某輛車一段時間內連續觸發主動防護(停止充電),那么這個行為將會被通知用戶、運維崗與安全崗,進行相關的檢修檢測。
另外,呂建建議,要建立完善安全的責任體系,明確充電安全的責任主體。并制定相關的標注體系,通過技術、科技手段提高安全防護水平,同時加強安全監測,實現事前、事中、事后的鑒定,包括整個平臺的一些防護,平臺安全等。
運用黑科技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在確保充電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充電功率、縮短充電時間已經成為發展趨勢,但在發展技術路線上各有不同,主要涵蓋碳化硅大功率器件、無線充電、電網互動V2G技術三種。
早在2017年5月,高通宣布完成電動汽車行駛中進行無線充電的試驗,即在路上增加感應式充電設備,這樣汽車就可以邊開車邊充電。與大多數感應充電不同,高通 Halo 技術隔空提供高能量傳輸,適用于多種車型。采用多線圈設計,即使充電板未對準車輛也仍然可以進行高效的能量傳輸。
中興新能源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胡超表示,無線充電可實現即停即充十分便利,且沒有金屬件裸露在外,充電設施不存在磨損漏電等問題,因此安全性更高,加上無線充電安裝在地下,在節省空間等多重優勢拉動下,無線充電也成為下一代充電技術的趨勢之一。
此外,在智能網聯化趨勢下,自動駕駛與自動泊車成為可能,自動化充電技術應運而生,包括最后一公里泊車應用場景及商業模式下,自動化充電技術解決智能網聯汽車無人化運作的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