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穎
覃彩鑾研究員(1950~)是廣西柳江壯族人。作為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生,他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研究廣西獨特的大石鏟文化、銅鼓制造工藝和左江巖畫,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授予“廣西優秀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稱號,成果也屢屢獲獎。盡管起點高成就多,覃研究員并沒有沉醉于各種榮譽之中,而是繼續為華南民族歷史文化研究和發展貢獻智慧。他的研究采取考古、歷史、民俗等多重證據并重的方法,對推進和深化華南民族歷史文化和壯學研究產生重要影響和引領作用。
覃彩鑾研究員從華南典型歷史文化遺產出發,對左江花山巖畫、壯侗語民族建筑文化、壯族布洛陀文化及來賓盤古文化等都有深入而獨到的研究,科研成果豐碩,著作等身。《廣西居住文化》(1996)、《壯族通史》(1997)、《壯族干欄文化》(1998)、《壯族史》(2002)、《壯泰民族傳統文化比較研究》(2003)、《廣西世居民族》(2004)、《布洛陀文化尋蹤》(2004)、《多維視野中的來賓壯族文化》(2005)、《神圣的祭典——廣西紅水河壯族螞 節考察》(2006)、《壯侗民族建筑文化》(2006)、《盤古國與盤古神話》(2007)、《盤古文化探源——壯族盤古文化的民族學考察》(2008)、《廣西開發史》(2013)、《布洛陀文化研究——2011年布洛陀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壯族螞 節》(2013)、《廣西邊疆開發史》(2015)、《居住的文化時空:廣西民族建筑文化解讀》(2018)、《布洛陀文化研究文集(第一輯)》(2018)等專著(包括合著)或編著,清晰地展示了他對華南民族,尤其是壯族歷史文化研究的深耕與拓寬。
一、深耕甌駱文化:覃彩鑾研究員與《壯族簡史》
《壯族簡史》(2018)是覃彩鑾研究員最新完成的一部力作,也是獻禮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我們的廣西”系列叢書中的重要一本。這是迄今為止正式出版的第六本壯族史專著,之前的五本分別是黃現璠編著的《廣西壯族簡史》(1957)和《壯族通史》(1988)、《壯族簡史》編寫組編寫的《壯族簡史》(1980)、張聲震主編的《壯族通史》(1997)和《壯族史》(2002)。時隔16年之后,以個人獨著形式出現的《壯族簡史》順利出版乃是壯學及史學界的盛事與幸事。壯族作為中國人口第二大民族,歷史悠久,分布地區廣闊,支系眾多,尚有許多民族史問題亟需深入探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邁進新時代的歷史背景下,如何站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立場上,寫出一部符合時代要求、反映時代呼聲、符合壯族社會發展實際的壯族史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壯族簡史》的出版響應了這一呼聲,它用新的史學觀對壯族歷史總體進行新探討,梳理了民族發展脈絡并解開相關歷史疑團。它的出版,激起了學界對壯族歷史研究的重新審視與討論,促進了壯學的繁榮與深化。
《壯族簡史》打破中國史學敘事“五段論”的傳統劃分習慣,根據壯族社會發展的特點,將其分成六大發展階段,即先秦時期、郡縣時代、羈縻時代、土司時代、“改土歸流”及近現代、民族區域自治時代[1]7。這種劃分方式完整地反映了壯族及其先民所經歷的不同社會發展階段,構建了穩健的整體敘事框架。與此同時,壯族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員,有著受中原文明浸潤、接受中原中央政權統一的悠久歷史。這使壯族史離不開以中原王朝的演進作為參照進行敘事。在沿時間縱軸建立的框架之內,專著對壯族及其先民在六個時期內的物質、精神及制度文明展開了涵蓋廣泛、重點分明的敘述,使讀者既對壯族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形成總體概念,又可以精確把握該社會階段的壯族文明精髓之所在。以第五章“‘改土歸流及近現代壯族社會”為例,作者綜合分析這一階段的“壯族地區的改土歸流”,呈現“改土歸流后的壯族社會”“桂系集團統治時期”的整體狀況。在此基礎上,通過“壯族人民與太平天國運動”“壯族人民與抗法戰爭”“壯族人民與辛亥革命”等節的設計,突出了壯族人民在這一階段的主要歷史活動特征,展示出壯族人民與中華民族休戚與共的文化傳統。這種經緯線的精心編織使得《壯族簡史》的敘事實現了要而不繁、重點突出的效果,完成了點、面、線的有效結合。
較之于《壯族通史》這樣由團隊完成的集體作品,《壯族簡史》的行文風格更為統一,對歷史難題的解讀更為獨到,內容敘述更為精煉,角度新穎,氣質鮮明。整部著作既保持了學術上的嚴謹創新,行文又如行云流水,凝練簡潔,是壯族歷史研究領域的一部新作。正如壯學專家梁庭望教授的評價,“《壯族簡史》是一本普適性著作,一般讀者或史學名宿都可以從中各取所需。”[1]前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壯族人民亟需這樣一部專著,用新的學術理念來重新解讀自己的歷史,用更客觀公允、符合新時代觀念的研究成果向世人介紹自己。
二、與時俱進:《壯族簡史》的學術創新
覃彩鑾研究員具有考古學和歷史學背景及扎實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底蘊。他曾參與《壯族通史》《壯族史》等壯族史學著作的寫作與編纂,對壯族歷史的復雜性和難點有深刻理解,對壯族史上存疑和有爭議的問題業已形成自己獨到的觀點。《壯族簡史》凝聚了他多年的學術思考與思想精華,是新時代史學理論實踐中的最新科研成果,在諸多方面實現了學術創新。
《壯族簡史》將馬克思主義對世界民族發展分析論述的科學原理與壯族社會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完成了對壯族史的爬梳,從唯物辯證歷史觀的角度探究了壯族發展歷程。從族源上看,壯族先民為中國珠江流域原住民族[1]4。雖然壯族在歷史上曾有多個自稱與他稱,但它們“實則一脈相承,彼此存在著繼承、發展與演變的關系。”[1]5壯族的出現是一個漫長的動態過程,當前這一族稱的確定是人民選擇和歷史發展的結果。作者秉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可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原理,對壯族不同歷史階段的經濟、文化及制度等方面條分縷析,充分證明物質是如何帶動壯族精神與制度文明進步的。如在羈縻時代,農業上推廣稻麥兩熟的耕作方式,生產工具日益改進、水渠建設增多、手工業日益發達等,推動了壯族地區逐步由奴隸制向封建領主制邁進。與此同時,由于物質基礎的發展和漢文化的傳播,促進了古壯字的形成和《莫一大王》等文學藝術作品的繁榮、科舉制度的推進及漢文化的傳播。作者的研究跳出了對壯族的單一考察,全盤考慮壯族的生存語境,用辯證發展的眼光看待壯族歷史文化的動態前進,從而得出了更為客觀公允、令人信服的深刻結論。
《壯族簡史》的編寫突破了中國史學傳統的編年、紀傳、國別等常規體例與敘事方法,根據壯族社會的發展特點,采用了政治演進形態結合編年體例、文化專題等的方式來梳理歷史。如前所述,作者將壯族社會分為六大階段,但他并沒有簡單機械地將這些發展階段與中原中央王朝的若干朝代劃上等號,而是細致地考察了壯族及其先民的社會狀況,對壯族社會不同發展階段的具體時間完成了切合實際的考證,就不同社會階段的時間跨度提出了自己的新見解。如書中指出羈縻制度“發端于秦末漢初,發展于南朝至隋代,確立于唐代,宋朝進一步完善。”[1]141而壯族羈縻制度主要階段為“唐宋時期”,而不僅是之前壯學界普遍認為的“唐至五代”時期。書中特意對羈縻時期壯族東西部地區發展的差異進行了論述。以桂東為代表的壯族地區進入了封建化的時期,而桂西地區的壯族還處于奴隸制或封建領主制階段。作者“雙軌制的平行發展”的提法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壯族社會總體發展的不平衡性與特殊性。書中對土司制度的研究亦有所突破。通過對土司制度的整體考察指出“壯族地區的土司制度,萌芽于唐宋,確立于元代,發展于明代,衰落于清代,結束于二十世紀初,前后延續一千多年”。[1]181這使讀者能夠以動態的眼光看待壯族的土司制度,理解其社會前進的特殊規律。從總體上看,作者對壯族社會六大發展階段的命名及時間分期綜合考慮了地方性與民族性的特征,命名方式簡潔明了、特征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壯族簡史》運用史學新理念完成了對壯族歷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再度審視,比如儂智高的抗擊交趾斗爭、瓦氏夫人的抗倭斗爭等。儂智高是壯族歷史上爭議最大的人物之一。覃彩鑾研究員敏銳地指出儂智高最可貴的是“抗擊外來者的斗爭”[1]174。縱觀之,儂智高畢生的精力主要放在對付入侵中國領土、掠奪資源、擄掠人民的交趾(今越南)的斗爭之中。交趾殺他父兄,還企圖逼迫他為其政權賣命,這讓深受中華傳統文化浸潤的儂智高憤恨不已。終其一生,他都在尋求有效的辦法擺脫交趾的控制,抵御交趾的入侵,并積極尋求宋朝的支持以求得華南邊境地區的中華領土完整。他之所以成立地方政權,是在得不到宋朝承認與接納的情況下擴充資源對抗交趾。他在建立地方政權、攻打廣州的過程中屢屢向北宋示好,只求回歸中華懷抱。無奈北宋積貧積弱,朝野腐敗,傾力對付北部政權,聽任交趾在中國南方領土上胡作非為,拒絕接受儂智高回歸。《壯族簡史》全面考察了儂智高的行動和思想,在條分縷析北宋社會總體情況的基礎上總結出了儂智高起義的特殊歷史作用。它“表現出壯族人民團結反抗外來侵犯、捍衛國家和領土完整的愛國精神”。“儂智高多次請求歸屬宋朝,‘求一官以統諸部抗擊交趾,反映了儂智高和壯族人民強烈的內聚力及國家認同意識。”[1]176-177這一新論斷突破了之前學術界對儂智高起義以“反抗封建王朝“為主要定位的局限,更符合歷史事實,反映了壯族人民崇敬、愛戴儂智高的心聲。作者的觀點與梁庭望研究員對儂智高反宋活動的觀點遙相呼應,后者認為儂智高反宋“是一場反對蠶食,反對割讓,保境自守,力爭內附,以便完璧歸宋的愛國正義戰爭”[2]。覃先生的觀點在學界也得到了熱烈反響與回應,黃金東《儂智高請求內屬事實梳理——兼論儂智高從未向交趾求援》[3]等論文的發表是對覃先生觀點的有力支持。
第五章“土司時代壯族社會”的章節設計體現出作者對瓦氏夫人抗倭事件的格外重視與高度評價。作者在這一章中分設“土司制度的確立與發展”“土司時代壯族社會”“土司時代壯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司時代壯族文化教育”及“瓦氏夫人率兵抗擊倭寇的斗爭”等五個小節,關于瓦氏夫人的研究獨占一節。瓦氏夫人是壯族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女性人物之一。她不顧自己57歲高齡,帶著兩個孫子率領俍兵奔赴抗倭前線,取得了抗倭行動的首捷。由于抗倭功勛卓著,瓦氏夫人被封為明朝二品夫人。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瓦氏夫人具備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操,與漢族同胞同仇敵愾,力挫倭寇。她的所作所為展示了壯族人民正確的家國觀念、強烈的中華文明向心力和深厚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礎。作者單列一節探討瓦氏夫人的抗倭斗爭,用她來代表壯族時代的壯族土官形象,既反映了壯族社會女性地位的特殊性,又反映了當時壯族社會心向中華的思想意識主流。
總體而言,《壯族簡史》通過生動的歷史事實和理論辨析證明了壯族及其先民自古就在華南地區生存發展,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它從編寫體例到內容都完成了符合新時代理念的創新與突破,真正做到了立足壯族歷史事實來表達人民的心聲,記錄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活動,做出了符合時代精神的闡釋。作者厚積薄發,與時俱進,對于壯族歷史的辨析與研究推陳出新,具有強烈的新時代色彩。
三、美美與共:《壯族簡史》的時代價值與意義
《壯族簡史》是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和壯族歷史實際出發,運用史學新理論完成的壯族歷史研究新著。它的出版進一步筑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了壯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壯族人民在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之夢和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奔向美好的未來。該本《壯族史》與上一次出版的《壯族史》已相距16載。在這期間,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獲得了長足進步,學術觀點百花齊放。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提出了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要求。其中,文化自信是基礎。要實現文化自信,必須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明,從歷史中體悟自身文化的魅力與價值,從文化中找到解決中國問題的中國方案,將文化轉化為更大的生產力。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壯民族,同樣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有可以為今日所借鑒的民族智慧。以史為鏡可以知得失。《壯族簡史》通過縝密流暢的語言、專業而深入的探索,清楚地陳述了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根源,梳理其發展脈絡和前進方向。著作通過大量的歷史事實講好中國故事,總結歸納了壯族文化的傳統理念與獨特價值,探尋了壯族傳統文化中可以古為今用的重要內容。這對壯族人民了解本民族歷史、弘揚具有時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實現創新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與國家觀成為《壯族簡史》最基礎和最重要的寫作基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壯族簡史》的出版就是對這一號召的響應。書中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民族觀和國家觀,對壯族社會的來龍去脈進行了闡釋。歷史上,壯族人民及其先民日積月累地加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中華文明有著強烈的向心力和認同。“兩千多年來,從未發生過背離祖國、分裂國家的事件。”[1]P362考察壯族及其先民的歷史活動,儂智高抗擊交趾入侵、瓦氏夫人赴東南沿海抗倭等事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團結與共同發展。此后,在援越抗法、援越抗美的戰爭中,身處戰爭前沿的壯族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保衛了祖國邊疆的安全。專著以大量事實和理論總結,論證了壯族人民及其先民所居住的華南地區自古就是中國領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壯族史不是一部單一民族發展史,而是壯族與其他民族往來的歷史。作者敏銳地捕捉到了壯族與其他民族在歷史中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高屋建瓴地指出“壯族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民族成分,也有部分壯族融入漢族”[1]5。壯族人民深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道理。早在郡縣時代,壯族先民就與南遷的漢族有了頻繁的交往交融。“秦至隋朝時期,甌駱及其后裔與南遷的漢族的交往和交融,主要表現為相互間的通婚和民族的交融、經濟的交往和生產技術的相互學習與吸收、文化上的交流和相互學習與吸收。這種交融是雙向、相互的。”[1]114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壯族與其他民族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的互學互鑒,包括壯族先民對漢族先進生產技術的吸收,對漢字系統的借鑒與運用,對漢族四大傳說等文學作品的改編與欣賞等,《壯族簡史》看到了其他文明對壯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意義,并總結出壯族“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品格。[1]363
如今,《壯族簡史》的出版對于理解壯族與其他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共生歷史有著重要作用。它將有助于促進壯族把文化認同視為最深層的認同,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它將激勵壯族人民與中華民族的其他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與他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守護好祖國華南邊疆,維護國家安全與領土完整。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文學博士)
參考文獻:
[1] 覃彩鑾.壯族簡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8.
[2] 梁庭望.略論壯族歷史的若干問題[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5(1).
[3] 黃金東. 儂智高請求內屬事實梳理——兼論儂智高從未向交趾求援[[J].廣西民族研究,2019(3).
﹝責任編輯:李?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