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雨柔


有人曾把雕塑當作第八種語言,是一種沉默的藝術,其在有形和無形之間盡情地展現藝術創(chuàng)作者所要傾訴的、要表達的內容。
雕塑的美在于“點石成金”的效果,方寸之間、天地迥異,更因觀者心境的不同而被領悟出不同的意蘊,正如文學評論那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談及文學就不得不提及文房四寶,而其中最令文人雅客看重的當數硯臺。好的硯臺不僅僅妙在材質,其造型特點也尤為重要,構思精巧者可以提升自己的藝術價值,兼具觀賞性和實用性。作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雕塑工藝美術大師的曹冠明先生,在這一方面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心得體會。其作品就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工藝精湛、造型巧妙,人物形象生動具體,能夠根據作品材質、主題的不同,創(chuàng)造出貼合實際的藝術作品。其作品《達摩倚月》《湘軍水師》《延安圣地》《靜聽竹音》等在全國性展會上屢獲大獎。
作品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可以看到在細葉分明、竹身因風微微彎曲的竹林中,有兩雅士飲酒暢談或品茗闊論。將《竹林雅韻》硯臺把玩于手,觀其中所描畫的人物形象的衣著,其服飾紋路可見,長袖灑落自然,線條流暢華美。如果凝神傾心靜看,會有一種置身于其間可以聽到他們對話的錯覺,因為人物神態(tài)的刻畫實在是太傳神了!再看左邊畫面的左上角有隱約云朵可見,朦朦朧朧讓人感覺天空若遠若近,而人在竹林間巋然不動、胸中囊括乾坤、談笑風生。左邊畫面下有奇石嶙峋,仿佛溪水行走在頑石之間,跳躍靈動,又像是云海之上,卷起那千堆雪。竊以為整個硯臺最大的亮點在于右邊畫面,請看:結合石頭的材質,作者巧妙地把左邊刻畫成竹林之中,高賢會友侃侃而談,作品的右邊畫面則是天然的材質形成的。稍稍加以刻畫,意境全出。右邊仿佛是一輪彎月映水,寒潭鶴影驚蕩起水波漣漪,細看岸邊有一枝條斜斜逸出。讓人不由得想起《山園小梅》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又或是蘇東坡《記承天寺夜游》中的“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曹冠明先生的《竹林雅韻》整體畫面和諧生動,意蘊悠遠,人物形象刻畫栩栩如生,令人見之忘俗,再見忘憂。同樣巧妙運用這種構思和手法的另一作品《如意觀音》,在作品中觀音的整體切合材質,全身仿佛在皎潔的月光下,腳下的云朵顯得輕盈可貴。觀者可以看見觀音面目慈祥,暗蘊吉祥如意。可見,只有根據作品的材質設計出符合硯臺的主題,才能使最終的藝術成品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引起他人的共鳴和贊美。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作品凝結了創(chuàng)作者的心血和思考。
“巧手明境在,落成物華間。”如果說一開始是為曹先生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精湛手藝所折服,那么經過對其作品的觀賞了解之后,更令人贊嘆不已的是他對作品本身的構思。這一點,我們在作品中可以窺得一二玄機,那就是其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和吸收,對中國古典意境之美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體會,更重要的是,他通過作品把自己的這種感悟淋漓盡致地傳達出來,讓更多的人感知到傳統(tǒng)之美、文化之美。
1963年生,湖南省雙峰縣杏子鋪鎮(zhèn)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為湖南省雕塑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硯文化委員會理事。
2004年國藩溪硯公司成立時被邀入廠,擅長于各種人物的制作,其作品注重寫實,美觀端莊,造型準確,工藝精湛。代表作有《觀音》、《彌勒佛》,《壽星》,《孔子》等傳統(tǒng)人物。其作品《達摩倚月》《湘軍水師》《延安圣地》《靜聽竹音》《笑佛》分別在全國性展會上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