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華


一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發了一條信息,說他獲了一件寶貝。我忍不住去看,原來是一把陶壺。呵呵!不就是一把陶壺嗎?我不以為然。朋友卻對我說,“不要小看這把壺,這是李德高大師的杰作,世上獨一無二的。李德高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然而然,絕不重復別人,也絕不重復自己。”他還告訴我,在山東章丘,如果得到一把李德高的陶壺,身價立馬就會上升到一個高度。
帶著好奇,我去了百度。原來李德高是近代雕塑陶藝的第四代傳人,(近代雕塑陶藝的第一代傳人是劉開渠,曾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位。)勤于耕耘,堅持陶藝之根本,任勞任怨,悟道修身,先后獲得首屆中國龍山第一屆黑陶藝術大賽優秀獎,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場表演優秀獎,第二屆山東省陶瓷藝術設計創新大賽銀獎等獎項。李德高多才多藝,自幼酷愛繪畫,后涉獵根藝、烙畫、奇石、雕塑。現專門創作龍山黑陶、民俗人物、素陶、柴燒拙器茶具、紫砂壺、各種花釉窯變釉茶具等。多次參加展覽和比賽,并獲得不少獎項。不少作品被一些單位和個人收藏。作品被電視臺和報紙多次報道。
1972年出生的李德高,是浙江麗水人。初有成就的他,因癡迷陶藝,放下根雕和烙畫,30年前只身一人從浙江老家來到章丘龍山學習陶藝制作。李德高是一位很有想法的人,他的作品總是閃爍著智慧的獨特火花,他把自己的各種工藝技巧融會貫通,以手帶心集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于一身,創作出了匠心獨運、自然而然的藝術作品……
粗陶,是李德高陶藝生涯的另一種創新。他受燒制瓦盆的啟蒙,將粗陶技藝藝術化,制造出一些精美的“粗陶”。如今,李德高正在申請粗陶技藝的市級非遺傳承人。李德高說:“粗陶并不是只能做粗糙的實用器,它也可以用很細膩的手法去表達。我現在主要做一些粗陶人物、茶壺。粗陶就像牛仔布一樣,很樸實但又很特別。”為了讓我更明白,朋友發來一組相片。圖片上三個粗陶壺,名日:三友壺。
我禁不住驚呆了!以“松竹梅”歲寒三友為題材設計的壺,我見過很多,說實在的,這樣的粗壺我還是第一次見到。一套三把壺。采用裂紋、跳刀、捏塑、浮雕、堆塑等多種手法成形。把根雕和陶藝詩意地結合在一起,讓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這獨家獨門的非遺,禁不住讓我豎起了大拇指。
另一個是李德高的釣叟壺。其作品充滿了靈性與生命力。本作品是以清代汪士楨的詩《題秋江獨釣圖》為題材創作的一套粗陶茶壺,透氣性強,實用欣賞俱佳。小船為茶盤,壺身以一穿穿蓑衣頭戴斗笠的老叟,壺把造型為魚竿狀。魚簍造型的茶葉罐,上面塑一螃蟹,蓋紐是一條小魚造型。茶杯也作魚簍造型,表面用裂紋和跳刀紋手法處理,簡約而不簡單。整體協調,極富美感。
我終于明白了,粗陶不粗。那個發明粗陶的人更不是大老粗。
1972年生,字潛修,號布衣陶農。浙江麗水人,現居濟南市章丘區。區級雕塑藝術項目非遺傳承人。中國民俗文化研究院委員會會員,龍山黑陶協會會員,華塑協會會員,濟南市民間美術協會會員。現任中國民俗文化研究院泥面塑委員會副主席。多次參加展覽和比賽,并獲得不少獎項。不少作品被一些單位和個人收藏。作品被電視臺和報紙多次報道。
現被多家學校聘為陶藝教師。于2016年參加山東藝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習培訓計劃培訓班,取得優異成績,并獲得結業證書。
獲得的獎項:
首屆中國龍山黑陶藝術作品創新大賽優秀獎。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現場技藝表演賽優秀獎。第二屆濟南市陶瓷藝術設計創新大賽獲得銀獎。第二屆濟南市陶瓷藝術設計創新大賽獲得銅獎。第九屆“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獎金獎。2017年濟南市非遺現場創作比賽優秀獎。第二屆全國《金手指獎》作品評比大賽獲特金獎。2017年黑陶作品《孔子》等作品入選濟南市群眾藝術館(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雕塑之春作品展。作品入選臨沂職業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展。2018年濟南地區非遺現場制作比賽中獲得銀獎。2018年全國非遺大賽山東省賽區現場制作比賽獲三等獎。20侶年全國紫砂壺比賽獲得優秀獎。2019第十一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榮獲“核藝堂”杯山東省工藝美術設計創新獎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