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趁景
樸實的李鈞,骨子里是浪漫的。交談之中,他對生活的熱愛,對書畫的執著,溢于言表。他的言辭并不華麗,但眼角和眉梢盡帶愉悅之感,能瞬間將人帶入他所愛的那個世界。而正是緣于這種熱愛、摯愛,一路走來,李鈞沒有名利的追逐,只有勤奮與努力,沒有虛實的浮夸,只有踏實與不棄。他將成熟的筆墨化為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幅集生機盎然、豐盈意趣于其中的自然大美圖。
書畫路上追夢人
李鈞天生喜歡繪畫,8歲時開始在書本空白處勾畫,后因紙張筆墨匱乏,他打豬草時就在稍平整的地面或河床用樹枝勾線,樂此不疲。他從臨摹墻上的樣板戲年畫入手學習,還把看過的電影人物憑記憶畫下來。他清晰地記得在硬皮書夾內頁畫的一張頭戴八角帽的潘冬子的畫像,在全班傳看,不知道最后落到誰的手里,至今耿耿于懷。舅舅知道了他喜歡畫畫,就將他引薦給齊白石嫡傳弟子楊金喜先生接受基本功訓練,每周要步行30多里到縣文化館求教一次。
時間匆匆而過,1983年底他參軍到東北,火熱的軍旅生活更加激發了他的書畫熱情,1985年部隊便為他舉辦了畫展。當時他還沒有使用過宣紙,就用繪圖紙打濕后繪制,那幅迎風飛舞的牡丹雖稚嫩,卻贏得部隊官兵的稱贊。他先后做過警衛員、炊事員、放映員、打字員、保密員、保管員、司務長等,一干就是13年,但不論調換到哪個崗位都沒丟掉畫筆。1997年他轉業到保定鈔票紙廠工作,但那股追求夢想的熱情一刻也沒有減弱。他把這一愛好當成事業般追求,在這塊精神家園里精耕細作。
小寫意融大境界
李鈞是一位書畫多面手,詩書畫印同修,散文、戲曲、音樂廣為涉獵。于他而言,藝術是相通的,就如音樂抑揚頓挫的旋律之美亦可體現在作畫的節奏上,就如文學的積淀修養可以提升人的審美情趣與藝術素養。把畫外功做足,能為創作好作品積蓄能量。他工寫兼能,主攻小寫意花鳥畫,尤擅水墨牡丹。
他浸淫在中國傳統水墨畫中,既汲取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精華,又借鑒西畫的明暗特點,從構圖到筆墨,不拘泥于一家,而是取百家之長為己用,摸索出“勾蕊留白畫水墨牡丹技法”,形成了自身意境恬淡、清新明快、雅俗共賞的獨特筆墨語言。
觀他的寫意花鳥,筆墨靈動多變,筆觸老辣生趣。樹葉于風中的舞動,鳥兒于枝頭的雀躍,生靈于瞬間的回眸……無不被他描繪得惟妙惟肖。他既臨學名家取其優長,又仔細觀察融入自我真情,一邊揣摩新的表現形式,一邊把自我對美的感受寄予畫面線條的律動和墨彩的氤氳,營造出了豐美的大境界。
靜心苦練自芬芳
從臨摹錘煉技藝,到揣摩詩詞歌賦提高修養,再到研讀畫理畫論推敲布局,直至用心造境步入創作之路,李鈞說,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好在,他釋懷了成功與失敗的擔憂,靜心凝氣,一日不閑,獨樂其中。千錘百煉之后,他不僅畫風獨特,而且功底扎實,作風沉穩,成為名副其實的實力派畫家。
李鈞多喜晚上作畫。夜闌人靜、萬籟俱寂時,長案之上鋪就一張素紙,潤墨揮毫,墨彩氤氳,將內心的花團錦簇、醉人芳香呈現于筆端,或是生機盎然的春,或是碩果豐盈的秋,嫩葉滴翠,老葉凝重,枝干搖擺,舞動風雨……線條的力與美、剛與柔,色塊的明與暗、強與弱,在素紙上交替生輝,斑斕成畫。一壺清茶在手,傾聽花開花落、安享自然百態,那種進入角色的愉悅,會讓李鈞找到真正的自我,并深刻地體驗到生活的豐盈和快樂。世事浮躁,能得此佳處,靜心于此,沉醉于此,拋卻瑣事累贅,淡泊名利的得失,釋然心胸,幸福莫不大焉?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李鈞早早地開始籌備個人畫展。他遴選了70幅作品,意在為祖國獻禮!畫展所在地徐水南高橋村是李鈞的老家,他生于斯、長于斯,對家鄉懷有深深的感情。這也正是李鈞選擇在此地辦展的原因。這里沒有高樓大廈、博物館或美術館,沒有嘈雜的車流和人群,有的只是玉米、花生、山藥等農作物的圍攏,一道道綠障,一排排田垅,靜靜地散發著草香,是一道別樣的風景。他提出一個口號:把書畫展辦到農村的田間地頭,把書畫作品送到百姓的庭院炕頭。畫展現場氣氛熱烈,老百姓們好奇地走進畫展現場,市里書畫家們也驅車趕來,當地文聯、美協領導也紛紛前來,大家稱贊這是最接地氣的書畫展。
李鈞簡介:
李鈞,齋名聽溪草堂,號門外人。現供職于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保定鈔票紙業有限公司。 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文聯專業理事,保定市競秀區美術家協會理事,保定市文聯書畫院特聘畫家,中國當代書畫研究院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保定書畫院副院長,保定競秀畫院院長,北京瀚海墨韻文化藝術傳播中心推介畫家。
早年師從齊白石二代弟子楊金喜先生。1983年到原沈陽軍區通信訓練大隊服役,1985年部隊為其舉辦畫展,13年的軍旅生涯鍛造了他堅韌不拔的意志, 為以后的繪畫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97 年轉業到保鈔公司后仍筆耕不輟, 2014年公司為其舉辦個人書畫展。2012年入選全國首屆華夏之星中國書畫人才海選活動。2017年結業于霍春陽花鳥畫高研班。2019年在保定市徐水區舉辦個人書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