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漁
今天拿了一份很特別的簡歷,一位著名的篆刻家。他的名字叫孔祥宇,頭銜很多。孔祥宇的作品曾多次入展國家級展覽,并且獲得中國書法藝術最高獎——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他是當代書法篆刻界出類拔萃的后起之秀。
孔祥宇自小就對篆刻藝術感興趣,很早就喜歡上那把篆刻的小刀了。按照孔祥宇自己的話,剛開始只是感興趣,刻得多了不覺中就走入了這個行當。但是真正開始專業篆刻還是在大學之后。這一點正常,任何一種追求從認識到領悟真諦總有一個過程,這也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所在。對于篆刻來說,沒有人敢說從第一刀刻痕開始便注定了此生就一定會與金石為伴。堅持一項事業不僅需要興趣,還要有一定的定力才行。
孔祥宇是當代青年篆刻家。他告訴我,他所學主要是大篆。我很奇怪,大篆和小篆都是篆體,刻個名字還需要有那么多不同嗎?我們知道,學習篆刻藝術必然與篆體字相關聯。而篆體字從時代算起可以分為大篆和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李斯自己就是一位著名的小篆名家,他有經典名作《泰山刻石》傳世。而大篆是先于秦的,是商周時期普遍采用的字體。大篆亦指籀文,因其著錄于字書《史籀篇》而得名。由此看來,從歷史的角度看,小篆之后字體規范統一,但是變化比較小。而大篆時間更早,更富于變化。實際上,文字承載的是人類的歷史、文化及地理等諸多方面的信息。所以孔祥宇學大篆應該是有其充足的理由的,這樣他的作品才可能更加暢快淋漓、更具有古樸韻味。這也是一個優秀的篆刻家所不能忽視的重要方面。如果不是這樣會有什么結果呢?譬如楷書,你寫宋體字很規范,很統一,但那是印刷體,因為沒有變化不能成為上好的作品,只能算是寫字。這個淺顯的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刻字也是一樣,但是機器刻字能和篆刻家刻字一樣嗎?觀孔祥宇的大篆作品,滄桑、古樸,似有春秋筆墨,又有戰國風云,他是深深懂得這一點的。
孔祥宇說關于篆刻,他是師從安多民先生的。安多民是西泠印社的社員,其肖形印、文字印堪稱天下奇絕,直追秦漢,別開生面。名師出高徒,此言不虛。孔祥宇學篆刻更注重刀法、字法及章法的結合與統一。他在研習篆刻技藝的同時,深入研究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外在表達。這不僅是傳承而且還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在里面。此外,他還結合當代篆刻的創作現狀,全面理解和解釋篆刻要領,常把自己所悟所得與志同道合者分享,彰顯藝術家的博大胸懷。
我在與孔祥宇交流時發現,他對金石拓片有很高的熱情。我們知道拓片技藝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技藝,它的發展歷史就是民族傳統技藝生動的創新史。伴隨著金石學的發展,傳拓藝術已經成為民族優秀的文化藝術經典。傳拓的標準是清晰地反映器物銘文、紋飾及外在視覺效果。在此標準的范疇中,拓本墨色疊加的層次感、水墨交融所形成的藝術韻味是拓本雅俗的重要指標。上乘的拓片要求墨色黑而不悶、厚而不滯、淡而不薄、淺而不浮、濕而不暈、干而不燥。孔祥宇特別給我介紹了“全形拓”。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聽說關于拓片的細節,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拓片,至于其具體分類知之很少。按照我們普通人理解,拓片不就是用一張白紙把刻字給拓下來嗎?還有什么講究?實際上并非如此。而孔祥宇介紹的全形拓是在紙質平面上通過傳拓技術呈現器物的立體形態,是古代金石傳拓技藝中表現力最豐富、技法最復雜的一種傳拓形式。看來中華文明真是博大精深,金石學亦然!
孔祥宇于金石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清代金石學興盛,所以青銅鼎彝研究蔚然成風,金石器物的傳拓也日漸成為一門重要的技藝與學問。因書法篆刻藝術而注意書外之功,以求得學養的豐富,金石學無疑為最相近的學科。古人有所謂“印外求印”的方法,也是此思想。將金石傳拓與書法、篆刻以及繪畫藝術相結合,進一步糅合了諸藝之長,學術內容、藝術內涵更為豐富。
關于書法,我非常關注。我認為好的書法基礎是書法領域內其他各個分門別枝的基礎,即基礎的基礎。沒有良好的習書的態度就不可能精于書法領域里的任何一樣專門技藝。書法之于篆刻、之于金石、之于中國畫等,無一不是基石。基石是什么,是淡然如云的心態、是君子如茶的素養,是自信堅定的毅力。孔祥宇非常喜歡書法,他說他的小楷研習開始于《黃庭經》。這就對路了。我猜測他肯定得到某位高人的指點,他說他師從王友誼先生,王友誼師從歐陽中石,難怪孔祥宇是得道之人。對于傳統的東西來說,一脈相承十分重要!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孔祥宇最終因為篆刻金石書就了自己輝煌的人生,但愿他的藝術之路越走越寬。
孔祥宇簡介:
孔祥宇,別署二介山房,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書法院首批創作員、晉陽印社副秘書長、《印坊》主編,中央美術學院外聘教師、北京人文大學特聘教授。作品多次入展國家級展覽并獲中國書法藝術最高獎——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佳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