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是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明珠,由于其短小的篇幅能夠呈現給我們無限的內容,讓我們為中華文化的這種詩歌魅力所折服。在初中語文教學當中,詩歌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詩歌的閱讀,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詩歌中所蘊含的美感。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關于詩歌的閱讀教學設計,教師會從對讀音和停頓的訓練、詞語的品讀訓練以及對修辭手法和寫作方法的分析這三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并不能讓學生通過這些內容充分感受到詩歌所蘊含的美感。本文結合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探究如何使詩歌閱讀教學的美感在初中語文教學當中體現,讓學生在詩歌當中不僅體會到詩歌的文化魅力,還能有美的享受;讓學生通過詩歌閱讀提升自身的詩歌鑒賞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詩歌閱讀;閱讀教學;美感
中國的詩歌是漫漫文學史上最引人矚目的那顆璀璨明星,對詩歌的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感其實是我們人類通過一種事物所達到的最高境界的感受,同時它也是一種讓人愉悅的享受。所謂的美感,一方面是對客觀事物的美的反應,它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生滅相依;另一方面,它是一種強大的心理活動,依靠這一心理會促使美感的形成。而身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詩歌閱讀教學中不應僅僅只是教授給學生知識,還應讓學生學會發現美、欣賞美、感悟美的能力。下面從初中語文詩歌閱讀教學的方法入手,對美感的產生過程進行探究。
一、 初中語文詩歌閱讀教學方法
現在的初中語文詩歌閱讀的教學中,教師一般都會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對讀音和停頓的訓練、詞語的品讀訓練、修辭手法和寫作方法的分析。
(一) 對讀音、停頓的訓練
會讀、會停頓是詩歌閱讀學習的基礎,“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也是新課標對讀音的基本要求。在朗讀這一環節中,對學生錯誤讀音的糾正以及如何進行詩歌的停頓進行訓練,學生不僅能夠從中學習到一些有關朗讀的技巧與方法,還能夠從中培養出語感,從而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感悟與理解。例如,《水調歌頭》這首詩的朗讀:“不知天上宮闕”“又恐瓊樓玉宇”“低綺戶”中的“闕”“瓊”“綺”這三個字很容易在讀的時候出現錯誤。而“又恐瓊樓玉宇”當中的“玉宇”兩個字的讀音相近,會有音韻美蘊含其中,對這些字詞讀準,有利于學生對于宮殿的美的理解,為學生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對讀音訓練是必要的,對于詩歌的節奏把握也同樣重要,那么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節奏的掌握,做到恰當的停頓,需要我們在語文詩歌閱讀教學中進行長期的訓練。例如,在朗讀“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句時,“人”與“月”都是名詞,同時也都是被說明的對象,因此停頓的位置也都是一樣的,這樣讓節奏與內容相互補充與照應,學生更容易理解詩歌的意蘊。總之,在進行詩詞閱讀教學時,讀音與停頓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其中所蘊含的語調、語氣以及朗讀聲音的大小對于詩歌的情感體驗都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二) 詞語的品讀訓練
在詩歌閱讀教學中,有兩種詞語的品讀是不容忽視的,一是對形容詞的品讀,一是對動詞的品讀。形容詞可以使被描寫的事物呈現出具體、形象的狀態,將情感表現得更加清晰、具體。例如,在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滿地”的“悠悠”是疊詞,也是形容詞。“悠悠”一詞將邊塞那種遙遠空曠的羌笛之聲,顯現出其悠長之勢,深刻體會到詩人強調了邊防官兵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進而體現了將士的憂國之情。動詞,是指表示一個事物以及人的狀態或者動作的詞,讓人能夠通過具體的動作詞深入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內容。例如,在蘇軾的《水調歌頭》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中“欲”是想要的意思,而“恐”是害怕的意思。“我想要乘著清風回到天宮中去,又害怕用美玉雕琢的宮殿,承受不住高處的嚴寒。”用動詞“欲”與“恐”表現自己在中秋佳節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對家鄉弟弟的思念之情。因此,教師在進行詩歌的閱讀設計當中會對一些形容詞與動詞進行重點品讀賞析,使學生能夠通過這些表情達意的詞深入理解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能夠通過詩歌詞匯對詩歌內容以及其中所表達的情感進行探究。
(三) 修辭手法和寫作方法的分析
在詩歌閱讀當中,對詩歌當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以及寫作手法的分析學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所在。擬人、夸張、比喻、排比、借代、對比等等修辭手法也是作者在進行詩歌創作中常會使用的藝術表現方法,它們可以讓詩歌語言更加生動形象,更有張力。例如,溫庭筠的《望江南》中“過盡千帆皆不是”中的“千帆”便是用了夸張的表現手法,訴說了思婦等待的時間長與執著,側面表達了婦人對于自己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對于學生來講這些修辭手法的掌握還是相對比較簡單的,而寫作方法是作者在自己文學作品創作中對形象的塑造以及現實生活的反映問題而使用的一種寫作方式,例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虛實結合、以樂寫哀、象征等等。例如,《望江南》,雖然作者并沒有親眼看見思婦的一系列行為,但是通過自己的想象便可將思婦的形象清晰地勾勒出來,借思婦對心上人的思念表達自身的情感,這便是使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
教師在進行詩歌的閱讀教學時,其設計思路大致從以上三個方面進行,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通過詩歌的學習對詩歌內容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把握。在以后的自主學習中也可以學會這種分析方法,自己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些閱讀教學內容的把握只是情感把握,教師還應該讓學生通過閱讀詩歌對美感進行把握,使其陶冶自身情操的同時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下面筆者便對美感產生的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闡述。
二、 詩歌閱讀中美感的產生過程
(一) 感受和直覺產生了美感的起點
感受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基本理解,同時也是美感產生的起點。人們對于事物產生感受,那么進而會對其產生情感。直覺是指我們心理所產生的對美的感受,它能夠經過內心的綜合分析,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存于我們的大腦。在朗讀的教學設計中,可以實現感受與直覺的美感實現,教師注意在這一環節對學生的美感進行引導,為學生美感的產生奠定基礎。例如,在《忘江南》中“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學生對“獨”“斜暉”“斷腸”等詞的直覺便可將這首詞定性為一首感情很悲涼的詞。因為詩歌是通過濃縮的詞語呈現出具體的場景、情感,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設計時,要帶領學生把詩歌中的每一個獨特的字眼品析品析,為學生欣賞詩歌中的美感奠定基礎。
(二) 知覺和表象的運用形成了“心物感應”
感受與直覺是學生美感產生的基礎,促使其進一步發展的是表象與知覺。直覺雖然將形象呈現出來,但還不是整體的,而是個別的、分散的。知覺則是面對這些初步形成的印象進行概括與區分,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這一轉化不僅僅是停留于表象,而是將感性的認識與理性思考進行結合,使學生產生的情感體驗更加真實并具有說服力。這一部分可以與閱讀教學設計的品讀訓練相結合,通過具體的品讀分析,形成“心物感應”。在這個階段中,美感已經從主觀感性轉變為客觀存在。在《望江南》中,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獲得初步思念美的感知,那么這種感知怎樣來證實它的正確性呢。教師可以將具體詞語進行詳細探究,為美感的進一步提升作鋪墊。上述內容中提到“獨”是獨自一人的意思,證明是女子自己在望江樓遠眺;“斜暉”說明女子從洗漱好便站在望江樓看心上人有沒有來,時間一直延續到傍晚,“斷腸”表明女子失落的心情;“皆不是”表明造成女子失落的原因就是看了那么多小船,卻都沒有自己心上人從上面下來。學生通過教師進一步的引導、分析,可以清晰地掌握字詞的內涵,使整個事件過程呈現在學生的面前,為美感的生成做好準備。
(三) 聯想和想象拓寬了美感的時空
想象和聯想是對表象與知覺的進一步升華與拓展,讓美感從內心拓展到外在的時間與空間中,把詩歌中所擁有的無窮魅力展現出來。同時,聯想與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文本的再創造,使文本內容更加充實,情感更加飽滿。教師和學生通過修辭手法以及寫作手法的綜合分析,對詩歌內容進行想象、聯想,讓詩歌中所蘊含的美感更好地呈現在學生眼前。例如,學習《江城子·密州出獵》,通過具體的字詞的感知與分析,學生了解這首詞表達了蘇軾想要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以及渴望為朝廷效力的理想。主要情感是正確的,教師更可通過對背景知識或者是詞中的人物、事件的講解,為學生的聯想與想象提供背景材料,這樣學生對詞的美感的體會也能更加強烈。古往今來,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時代背景,而不同的時代背景造就了不同的詩人,不同的詩風。陶淵明,恬淡自然;曹操,蒼涼悲壯;李白,豪邁灑脫;杜甫,憂國傷時。而對于蘇軾這一人物的愛國光輝產生的美感學生也會由這首詞進而內化為自身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在美感的推動下,自身能夠得到完善。
三、 結語
以上便是我對初中語文詩歌閱讀教學設計中對美感的體現的一點體會,這些體會、研究還比較淺薄,希望身處一線的語文教師能夠繼續對于美感進行研究,讓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得到更好地提升,并提升自身的綜合語文素質。
參考文獻:
[1]廖艷.初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閱讀”設計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1):49.
[2]蘇艷霞.詩歌賞析中美感心理功能的調遣[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1(4):34-35.
[3]劉佳寧.與詩同行,詩化語文——初中詩歌教學有效途徑初探[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9(Z1).
[4]薛彤.美的詩歌美的人性——談如何在中學詩歌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6):23-24.
[5]徐忠安.如何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因聲求氣”[J].都市家教月刊,2014(1):144-145.
作者簡介:
蔣冠英,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正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