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從“互聯網+”的概念入手,在國家教育發展規劃及政策和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的基礎上,根據生態化教學的理論框架,將互聯網平臺和其他網絡技術引入大學英語聽說課,構建出“人機交互、師生交互、生生交互”的動態教學生態系統。在該教學系統中,以“教師主導—學生實操”為教學模式,并加大“學生實操”的比重和語言環境的真實性,在互聯網的生態環境中,將大學英語聽說課構建成一個符合教學實際和規律的生態化課堂。
關鍵詞:大學英語聽說課 網絡生態教學模式 網絡教學平臺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3-0013-02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提“互聯網+”的概念,這意味著互聯網將實現中國傳統行業的重構,也必將重塑教育領域新格局。“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互聯網+教育”是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創造出全新的教育生態環境。“互聯網+”不會取代傳統教育,而是會讓傳統教育煥發新的活力。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生態教育理念開始逐步引入外語課堂,陳堅林(2008)指出“生態化大學外語課程的課堂系統改革是大學外語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為我國大學外語教學系統改革指出了生態化的發展方向。2010年,陳堅林進一步著眼于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外語課程及其教學模式,將互聯網與教育生態概念相結合(陳堅林,2010)。在生態化外語教學的具體課程方面,房萍將課堂生態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精讀課程(房萍,2009)。湯菁菁從教育生態學角度,探索并構建了生態化英語聽說課堂的教學模式和策略,但是并未將互聯網納入課程體系(湯菁菁,2010)。除了具體課型外,很多學者也開始針對網絡生態環境及其教學模式作出嘗試性的研究(魏晶,2010;賈竑,2014)。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生物生存和發展的一切條件的總和(任麗,2013)。自然的生態環境有助于物種的健康發展和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傳統的外語教學不同,互聯網就是一個最貼近真實自然的生態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學生群體在適當的指導下能夠在自然的語境中模仿母語的習得過程,促進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有效內化(王瑞堯,2017)。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大學外語教學是必然趨勢,也是課程改革的技術方向。我國學者一直非常重視互聯網教學,也確實針對網絡外語教學提出過很多切實可行的教學建議和數據參考。但是,從生態視角將互聯網作為生態環境的研究卻非常少。其實,互聯網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生態環境,每一位教師和學生都是該環境中的生態主體,從生態原理入手,仿照自然生態環境中生態主體的自然健康的發展規律,既開拓了外語教學的研究領域,也為實際課堂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和操作方向。
二、大學英語聽說課網絡生態系統理論框架
1.“生態化教學”的根本特征
“生態化教學”的根本特征體現在“生命性、系統性、整體性、開放性和自組織”上。生命性重視尊重生命和學生個性發展,強調教育多樣性。系統性和整體性是生態化教學的主要特征,即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曹湊貴,2002)。開放性是指教學中的所有子系統呈開放狀態,自組織的特點強調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
2.生態學原理
“生態位”是指某一物種在生態環境中的功能地位。在教學生態環境中,學生是生態位的主體。限制因子是影響生物生存發展的關鍵性因子(任麗,2013)。在互聯網的外語教學中,尋找限制因子并將限制因子轉變為非限制因子是教學和研究的關鍵(王瑞堯,2017)。在網絡生態環境中,找出學生在教學中參與度的最適度范圍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能夠教學相長協同進化對于課程的發展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學生通過什么學習渠道能夠達到“最優采食”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給予指導。“花盆效應”是指學生在互聯網的生態環境中一旦離開教師的控制會產生消極的學習結果,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因此,根據生態化教學的基本理論和大學英語聽說課的特點,本研究的總體理論框架如圖1所示。
三、構建大學英語聽說課的網絡生態系統及教學模式
在前期準備的過程中,課題組通過文獻調查、實踐教學、課堂觀察和師生訪談等充分了解了目前大學英語聽說課的教學現狀和教學失調的情況,根據生態化教學的理論框架和互聯網教學平臺(美國培生朗文教育出版集團出版發行的《交互英語》教學管理平臺)和其他網絡技術的引入,構建出適合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的網絡生態系統及教學模式,總體內容如圖2所示。
本研究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方面構建大學英語聽說課程的網絡生態系統及其教學模式,課程的所有環節都在互聯網的環境中進行。
1.從宏觀層面
我國對于人才培養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的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試行)》(2007)也強調大學英語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了能夠實現國家層面的教學目標,我們要開發更大更寬廣更真實的語言環境,互聯網作為豐富、真實、泛在的自然生態環境,能夠作為外語教學依托的教學環境。
2.從中觀層面
能夠應用于實際教學中的教學模式是整個聽說課教學生態系統的關鍵。根據生態化教學系統性和整體性的特點,即系統內的種群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并且種群與種群、種群與環境彼此之間會進行適度的能量轉換,因此構建“人機交互、師生交互、生生交互”動態的教學生態系統是重中之重,使教師與互聯網、學生與互聯網、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的能量轉換,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的提升和師生的協同進化。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不僅主導課堂而且教學地位占絕對比重,這種情況嚴重違背了生態位的理論,因為學生才是教學和受益的生態主體。因此,在本研究的動態生態系統中,為了達到“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實際教學過程采用“教師主導—學生實操”的教學模式,并加大“學生實操”的比重。“學生實操”更重視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語言應用,學生通過互聯網環境,將所學用于實際交流,將知識從表面學習變成內化和應用。
3.從微觀層面
教師、學生和課程內容(教材+互聯網教學平臺課程+網絡補充內容)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形成了一個循環的整體。
在教師主導層面,教師要確保課程目標及過程實施的順利進行,并且教師要把控在互聯網中呈現的所有課程內容。首先,要通過學校選擇具有網絡技術的外語教材或互聯網外語教學平臺,并給實際教學提供穩定的網絡環境。其次,教師還要在海量繁雜的教學內容和資源中進行科學合理的篩選,重點選擇具有實際教學意義、學習內容清晰明確、材料真實有趣的材料。最后,教師除了自己要上傳補充資源,同時還要監控和篩選學生上傳的資源。除此之外,根據“限制因子定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整個生態化教學中的限制因子。因此,教師還需要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進行著重指導和培養,同時要明確任務目標,并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隨時進行任務指導。“學生實操”的部分包括完成課上題目任務、人機對話、小組討論、課前課后查找和上傳資料、課后移動資料學習。教師在整個過程中還要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好跟蹤和及時反饋。
四、結語
互聯網與教學的結合對于大學外語有著很深遠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不僅促進外語教學質量的提高,也促進了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在使用互聯網技術平臺的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各高校網絡技術的開發。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的引進促進了外語教學與科研的進步。通過引進“網絡生態系統”的概念,使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擺脫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模式,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師生搭建一個自由、開放、豐富、有趣的教學平臺,為我國大學英語聽說教學創設一個全新的交互式網絡生態系統,最終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核心目標。
參考文獻:
[1]Cremin,Lawrence A,Public Educa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76.
[2]Tansley,A.G.,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s and terms[J].Ecology,1935,16(3):284-307.
[3]任麗.生態學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學院,2013.
[4]師琳.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生態環境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2(5).
[5]曹湊貴.生態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王瑞堯.網絡信息技術背景下大學英語聽說課生態化教學探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9).
[7]王瑞堯.基于生態學原理對互聯網生態化外語教學的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4).
[8]王瑞堯.互聯網生態環境下,藝體類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究[J].校園英語,2017(12).
責任編輯:劉健
[基金項目]2016年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聽說課網絡生態系統的建構”(W201607)。
[作者簡介]王瑞堯,沈陽師范大學外語教學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