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創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實踐鍛煉是文創類人才成長的必由之路。傳統的線下實訓模式存在企業權益得不到保障、學校管理成本較高、文創活動與市場相脫節等問題。引進“i未來”等原創藝術網絡交易平臺,發揮其門檻低、激勵性強、有助于形成系列文創產品和品牌的優勢,通過完善教學計劃、實行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推進實訓工作與“雙創”教育及工作室教育相結合,構建適應文創類人才培養需要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實訓模式。
關鍵詞:文創專業 “i未來”營銷平臺 線上線下 混合式實訓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3-0047-02
文化創意產業是以創造為核心的新興產業,文創從業人員是將文化因素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加以開發、營銷并實現其價值的。因此,實踐鍛煉是文創類人才成長的必由之路。傳統上,文創類人才實訓工作存在渠道不暢、師生積極性不高、實訓條件得不到保證等問題,影響了文創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生產和營銷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積極探索文創類專業線上線下混合式實踐教學新模式,是增強文創類人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必然選擇。
一、傳統線下實訓模式的問題
1.企業權益得不到保證
學校與企業合作,學生深入企業接受訓練,是傳統文創類專業線下實訓的主要形式。實踐中,校企之間始終存在不同價值取向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對于學校來說,它追求的是育人效益,其價值取向是受訓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提高,因此期望企業對學生全面開放,能教給學生最前沿的技術、最有用的技能,提升最核心的素養;而對于企業來說,它追求的是經濟利益,并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的取向,導致他們很難接觸到企業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崗位,多數被當作低價甚至免費的勞動力,被指派在低階崗位上從事簡單重復的勞動。
2.學校管理成本過高
文創類企業的特點是普遍規模較小,對工作場地要求不高,布局分散而缺少產業聚集效應。這種狀況使得學校不可能保證對每一個實訓基地點都派出教師進行指導和管理。另外,實訓活動往往是和畢業生就業工作聯系在一起的,實習過程也是企業和學生互相考察、雙向選擇的過程。但由于學校對文創類專業實訓過程疏于管理,導致實習生的就業權益得不到保證。
3.文創產品的生產與銷售脫節
學生實訓是教師指導下的生產活動,也會生產價值。這里,除了部分實訓活動是參與企業較大項目的創意過程外,這部分產品進入企業的銷售渠道并為企業創造利潤;也有不少是個人將某種文化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變為產品的,比如學生利用閑暇時間創作的手工藝藝術品、創意生活用品、文博衍生品、旅游紀念品等,除個別可進入專營店代銷外多數被束之高閣,這樣很難對學生的創作激情產生激勵作用。
二、線上原創藝術交易平臺的利用
隨著網絡技術尤其是移動網絡技術的普遍應用,一些電子商務平臺應用而生,網絡營銷已成為重要的商品和服務的交易模式。比如,成立于2015年8月的長春市愛未來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簡稱“i未來”),是吉林省教育廳與財政廳產學研引導資金首批融資的“雙創型”企業,是一個線上銷售、線下體驗的原創藝術產品交易平臺。通過平臺提供的App軟件,任何人都可以注冊成為會員,并利用這個平臺進行文創產品交易[1]。這個平臺之所以可以成為文創類大學生的實訓基地,是由它的以下特點決定的:
1.較低的進入門檻
與傳統企業相比,“i未來”呈現給客戶的只是一個App軟件,用戶注冊之后,就可以進行線上售賣、分享、發現、積累,實現原創作品與大眾消費市場的對接。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高校師生、社會手工藝者,為他們展示并銷售原創產品,并通過參與線下藝術沙龍、展示會,展示原創藝術產品和理念。這種營銷模式把傳統的“前店后廠”的空間關系轉變成了線上銷售、線下生產的時間關系,十分有利于高校師生展銷文創作品。
2.可以有效利用展銷的激勵機制
一個文創作品質量如何、有無價值,光靠教師甚至專家的評說并不能得到正確體現。而“i未來”將文創作品通過展銷平臺與消費者直接見面,并以不同的價格直接體現文創作品的消費價值。這種由市場決定的價值,對文創作品的生產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可以幫助大學生改進、提高文創產品的質量,使其更加符合消費者的文化習慣。另外,展銷也是文創產品藝術性的充分展現,在給作品賦予實用價值的同時增強審美價值。這種由市場產生的激勵機制,是大學生保持長久創作激情的重要動力源泉。
3.有助于形成系列化產品甚至品牌
“i未來”平臺提供的服務,可以使高校師生從煩雜的產品銷售環節中解脫出來,致力于產品的創作與開發,這對大學生打牢理論基礎、形成創作能力、提高核心競爭能力十分有利。他們可以潛心于一個文化主題、一種產品種類的深度開發,并通過市場篩選形成系列化產品,而那些有需求、有潛力、有創意的原創產品,還有可能通過融資、合作等形式打造成品牌,以成就大學生的創業理想。
三、線上線下混合實訓模式的構建
盡管線上文化產品交易平臺具有很大的利用價值,但它并不能代替線下實訓的功能。“線上銷售,線下生產”的混合式實訓模式[2],可拓展文創類專業的實訓途徑。
1.將線上線下實訓活動納入教學計劃
盡管學生可以自行與“i未來”平臺簽署協議參與文創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活動,但學校的支持和組織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線上線下的制度性障礙,提高學校文創類專業實訓工作的有效性。因此,要認真研究線上線下混合式實訓模式的特點和規律,把它納入大學生培養計劃并賦予一定的學分。學校應當加強與有關平臺的聯系與合作,從戰略層面上簽署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的責任、權利與義務,互相關照對方的利益所在和價值追求,力爭形成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
2.實現線上線下實訓活動“四年不斷線”
文化創意是在熟練技能基礎上的創造活動,過硬的基本功是每個高素質文創人才的必備條件。因此,大學生應當在入學開始就參與平臺支持下的線上線下文創產品的創作和銷售活動,形成主題相對集中的實訓模塊,將其分布在大學四年的各個階段,使大學生線上線下混合式實訓工作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工作體系。
3.與“雙創”教育相結合
在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創新創業已成為應用型高校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和就業能力的重要抓手。因此,應當進一步整合校內外實踐教育教學平臺,在線上線下混合式實訓全過程融入創新創業課程與實踐項目,實現文創專業人才培養和創新創業教育目標的互通、教學資源的互補和教學內容的互融,形成“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4.與學校的工作室制教育相結合
文創類專業實行工作室制教育,是近年來盛行的做法。它一般由社會上具有影響力、獲得“雙師”資格的教師組成,各工作室分別研究不同的專業方向,學生通過實戰式的學習和鍛煉,練就一項或幾項過人的專長。但工作室只是科研、教學和生產機構,它們創造的作品只有與市場相聯系,才能產生出社會和經濟效益。通過類似“i未來”的平臺,工作室與相關的品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可以承包生產企業的品牌設計、形象包裝,并全面協助該品牌占領市場的戰略,參與品牌理念、品牌形象、產品風格、銷售戰略的策劃設計;還可以針對企業戰略需求,實施文創類人才的“訂單式”培養,增加畢業生就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i未來——讓原創藝術產品成為生活必需[EB/OL].http://www.iffia.com/shop/index.php.
[2]基于校企合作的文創類專業實踐教學研究——以“i未來”文創市集模式為例[J].藝術科技,2019(11):71-72.
責任編輯:張蕊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一般規劃課題“‘i未來模式與文創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融合路徑研究”(GH180461)。
[作者簡介]袁原,長春建筑學院文化創意產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化創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