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歷史唯物主義是現代化建設的基礎,現代化建設需要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只有正確處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才能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通過分析歷史唯物主義形成的背景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范疇的主要內容,探究歷史唯物主義對于現代化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唯物主義 基本范疇 現代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3-0234-02
在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視野中,“現實的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要正確處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以及社會分工所導致的私有制的變化。雖然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確立距離今天已經很久,但是中國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尤其是離不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是馬克思一朝一夕的成果,它是馬克思經歷了漫長的摸索和研究,才形成的科學理論。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對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歷史唯物主義形成的背景
19世紀的歐洲,工業革命在很多國家開展。在發展過程中資本主義的不足被世人目睹。大機器生產下工人階級作為一股重要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這支力量的領導者,開始探索適合工人階級發展的理論。他們劃清與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界限,明確了社會的根本方向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從《神圣家族》《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到《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的新世界觀逐漸形成。
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范疇的主要內容
1.現實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現實的人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把人放在社會關系中去考察和把握人的本質,區別于黑格爾虛幻的人、費爾巴哈脫離人群的人,而是將人拉回人間。“歷史從來都是人的歷史,因此,任何歷史觀的前提和出發點當然都是人。”[1]現實的人從事生產實踐,不是在意識范圍內的自我熏陶,而是在現實生活中從事生產活動,以及處理在此過程中所產生的生產關系。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之一就是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系。人們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決定人們的意識,將人從意識形態里解放出來,才能實現人的解放。“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2]525在生產活動中不斷改變現實世界,同時也是在改變自己的意識形態。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有時是分離的,有人則主張離開物質空談精神,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因為社會意識只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不能離開社會存在。重新認識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是確立歷史唯物主義的起始點。
3.物質生產的決定作用
物質生產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即邁出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3]519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要義和科學方法就是要從物質生產活動中來觀察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生產關系,來分析和認識人類社會。我們不能和歷史唯心主義者一樣,用思想和意識來解釋歷史發展的進程,將一部人類史歸結為“觀念史”。
4.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闡釋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和辯證關系。人類的物質生產一方面表現為人和自然的關系,即一定的生產力,“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2]533。另一方面又表現為人在生產實踐中的關系,即交往形式。生產力決定交往形式,歷史的不同發展階段都是由不同的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運動所決定的。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原有的交往形式可能阻礙現有生產力的進步,因此就應該發展新的生產力與之相適應。人類想要進步就要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5.分工與私有制的關系
分工在社會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私有制和階級產生的根源。分工不僅包括對財富的分配,同時也包含對勞動條件、工具和生產材料的劃分。“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達方式,對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2]536《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表現了五種社會形態,分別為:亞細亞的、古希臘古羅的馬、封建的、現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所有制約束生產力發展、阻礙人類進步,共產主義公有制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分工的各個不同發展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2]521資本主義所有制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這種所有制必將被共產主義公有制所取代。
6.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指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的思想觀念,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2]550
三、歷史唯物主義對于現代化建設的啟示
1.歷史唯物主義是現代化建設的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轉折點即新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努力、不斷奮斗的時代,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同時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逐漸形成適合中國發展的理論。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70年里,國家建設經歷許多風雨,我們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通過歷史觀的唯物主義轉變,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唯物主義歷史觀從而成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自覺運用的思想武器。”[3]將馬克思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現代化建設需要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
現代化建設的任務非常艱巨。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矛盾。這表明我們已經不再僅僅追求物質滿足,而是更加重視精神追求。我們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堅持矛盾分析法,不斷提高生產力,增加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推進社會的轉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葉澤雄.馬克思唯物史觀視野中的“個人”[J].江漢論壇,2014(3):9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3]郇雷.唯物史觀視野下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理論視野,2019(1):28.
責任編輯:張蕊
[作者簡介]于麗焦,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