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關切是現(xiàn)代政府的一個重要標志。回應人民群眾期盼和關切,宏觀上要保證經(jīng)濟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微觀上要在具體事件中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提升政府回應能力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內在要求,是建立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是增強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徑,是政府執(zhí)政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衡量政府執(zhí)政水平的重要標桿。
關鍵詞:政府回應 內涵 價值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3-0236-02
全球治理委員會在《我們的全球之家》的報告中指出,治理有六個基本要素:參與、公開、透明、回應、法治和責任。回應作為治理的要素之一,要求政府在治理過程中,要與老百姓互動,對公眾的合法性要求作出及時、負責的反應,不能無故拖延或者不了了之。回應越快,治理的程度越高。
李克強總理說過,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關切是現(xiàn)代政府的一個重要標志。回應人民群眾期盼和關切,宏觀上要保證經(jīng)濟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微觀上要在具體事件中保障人民切身利益。
一、政府回應的內涵
1.政府回應的內涵
政府回應,“就是政府在公共管理過程中,對公眾的需求和提出的問題作出積極敏感的反應和回復的過程”[1]。
政府回應的兩點要求:其一,政府部門對公眾的需求和提出的問題具有敏感性,要及時作出反應,不能置之不理;其二,政府在敏感性的基礎上,要作出積極有效的回復,滿足公眾需求或解決群眾問題。
政府回應是個互動過程:對公眾來說,可以通過利益訴求渠道表達自身的要求與期望;對政府來說,要及時有效地對公眾的訴求給予反應和回復。政府回應的結果可能是一種積極的表態(tài),表明政府對問題的重視;也可能是對滿足公眾需求,還可能是對公眾要求的一種說服和引導[2]。
2.政府回應的要素[2]
一是回應主體。也就是“誰回應”,主要是政府和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二是回應對象,也就是“回應誰”,既可以是公民個體,也可以是社會組織,社會大眾。三是回應客體,也就是“回應什么”,指公眾提出的需要政府滿足或解答的訴求。這種訴求可以是明確表達出來的,也可以是潛在的;既可以是反映社會整體利益的訴求,也可以是個人的具體訴求。四是回應渠道,也就是“怎么回應”,即回應的方式和渠道。五是回應反饋,也就是“回應的如何”,即公眾對政府的回應作出的反應性信息,并把這種信息反饋給政府。
二、提升政府回應能力的價值
1.提升政府回應能力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內在要求
傳統(tǒng)管制型社會中,政府也要根據(jù)社會需要去做事。但由于社會事務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而且公眾很少有機會向政府提出要求,因此政府不會承受太多回應性的壓力。政府之于公眾來說,更多的是管控者,缺少對公眾的服務和訴求的回應。
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意味著政府角色由管控者向服務者的轉變。服務型政府,以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為宗旨。為了更好地提供服務,政府需要準確掌握公眾的需求,并及時滿足公眾需要,解決公眾問題,這個過程就是政府積極有效的回應過程。因此,提升政府回應能力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內在要求。
2.提升政府回應能力是建立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
說文解字看“和諧”二字。“和”由“禾”和“口”構成,“禾”代表糧食,“口”表示人。據(jù)此,“和”就是指人人有飯吃。“諧”由“言”和“皆”構成,“言”指說話、表達,“皆”是全部的意思。據(jù)此,“諧”就是指人人都有表達的、說話的權力,能夠暢所欲言。那么“和”“諧”二字連起來,為我們描繪的和諧社會的場景就是:人民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表達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等也都能夠得到保障。要實現(xiàn)這樣一副場景,就要增強政府的回應性[3]。
而且,從社會穩(wěn)定的角度說,政府能夠及時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對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能夠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早解決,給予及時回應,才能消除社會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3.提升政府回應能力是增強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徑
2014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到過“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講,“塔西佗陷阱”就是當執(zhí)掌公權力的政府部門失去公信力時,無論其說真話還是假話,都會被認為說假話;無論其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做壞事。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我們當然沒有走到這一步,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可謂不嚴重,必須下大氣力加以解決。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就會危及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執(zhí)政地位。”[4]公信不立,患莫大焉。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是政府權威的基礎。
提升政府回應能力是增強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徑。政府回應是政府公信力最直接的來源。如果把政府公信力看作一個“產(chǎn)品”,在它的生產(chǎn)過程中,人民的訴求是“需求側”,政府回應就是“供給側”。群眾通過各種渠道發(fā)出呼聲,向政府提出要求,實際上是群眾有對政府產(chǎn)生信任的需求,希望政府是一個關心人民疾苦、能夠為人民排憂解難的機構,而政府則通過回應向人民群眾提供可以信任的政策資源,并使人民知曉政府是關心并愿意保護他們切身利益的可以信賴的管理者。在呼應之間,“需求”和“供給”發(fā)生了相互作用并對接起來,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信任由此建立,并成為一種穩(wěn)定的社會資本,政府公信力亦隨之產(chǎn)生[5]。
在需求與供給間,就像社會經(jīng)濟領域要從拉動需求轉向供給側改革一樣,政府不僅要及時回應人民提出的需求,更應該積極主動地了解社會發(fā)展和人民權益狀況,在需求產(chǎn)生之前主動響應,提高政策水平、提升執(zhí)政能力、強化服務意識,時刻將改善民生作為政府職能第一要務,以高質量的公共產(chǎn)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滿足人民的需求,保障人民權益,保持政府公信力不斷產(chǎn)生和穩(wěn)定增長[5]。
4.政府回應能力是政府執(zhí)政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是衡量政府執(zhí)政水平的重要標桿
隨著公眾參與意識、表達意識、監(jiān)督意識的增強,公眾對于諸如分配制度改革、柴米油鹽的價格、房屋拆遷的政策、化工廠選址方案這些問題越來越關注,不僅想了解政府部門“怎么看”,更想知道接下來“怎么辦”。政府“回應”正由選答題變?yōu)楸卮痤}。坦率地說,中央在深化改革開放、高壓反腐、改進作風、厲行節(jié)約等宏觀層面對公眾呼聲給予了積極回應,但不少地方政府或相關部門回應在新聞事件、網(wǎng)絡爆料等質疑時,仍時常顯得遲疑、被動甚至恐懼。推進民主政治、打造陽光政府依然成為時代潮流。順應時代潮流,“回應社會關切”是政府建設的內在要求,知情、參與、表達和監(jiān)督是必須保障的公眾權利,因此,各級政府及政府工作部門必須盡快適應并學會在質疑、追問的“雜音”中執(zhí)政,就成為一門必修課,無法回避,更不可逃避!
參考文獻:
[1]何祖坤.關注政府回應[J].中國行政管理,2000(7).
[2]李嚴昌.政府回應過程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3]雷鳴.說文解字話和諧[N].羊城晚報,2006-12-16(A11).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5]張歐陽.政府回應:政府公信力產(chǎn)生機制的“供給側”[J].江漢論壇,2017(4).
責任編輯:景辰
[作者簡介]沙玉霞,中共德州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政府治理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