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三大以來,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成為黨代會報告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被賦予了新的戰略定位,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戰略布局也日趨完善。基于對十三大以來歷次黨代會報告的文本考察,從十三大報告首次提出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相關內容的背景出發,分析中國共產黨探索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歷史進程并總結其主要經驗,能夠為進一步推進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公民思想道德建設 黨代會報告 歷程 經驗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3-0242-03
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靈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十三大召開之時,改革開放已將近十年,我國經濟實力快速增長的同時,社會的思想道德問題也日益凸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更加深刻意識到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推動社會發展,開始在黨代會報告中將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相關問題作為重要內容進行闡述。從十三大到十九大歷次黨代會報告的文本分析出發,梳理黨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歷史進程,并總結其基本經驗,是進一步推進思想道德建設,保障其長效化和實效化的題中之義。
一、十三大報告提出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背景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不斷推進,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公民思想道德方面。首先,改革開放帶來的商品經濟鼓勵個人的逐利行為,導致部分公民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偏離正軌。其次,對外開放條件下西方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資本主義腐朽思想也得以在社會上蔓延。這些出現于思想道德方面的突出問題不利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黨開始更加深刻認識到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1979年9月,葉劍英首次提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這一概念。1986年9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提出:“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1]在明確精神文明建設內容的同時首次正式提出“思想道德建設”。1987年,改革開放逐步推進,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成為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至此,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設被黨提升到推動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戰略高度,作為重要內容寫入十三大報告中。
二、十三大以來歷次黨代會探索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歷史進程
(一)十三大報告:初步提出公民思想道德建設
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為解決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道德問題,保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黨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并取得重要成果,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展開,但資本主義思想和小生產勢力等在社會上存在廣泛影響,迫切需要進一步強化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基于此,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精神文明建設,“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要求,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2]。這是黨代會報告中首次出現與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有關的內容。雖然十三大報告中沒有出現“思想道德建設”這一詞匯,但是在對我國當代國情進行明確分析的基礎上,初步確定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以培養“四有”公民為前提。
(二)十四大到十五大報告:明確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經濟經歷了從1984年到1988年的加速飛躍時期,國民經濟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但同時也對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四大報告指出,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至新水平,必須堅持物質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方針,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近代史、現代史教育和國情教育”[3];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形成適合各行各業特點的職業道德規范;加強社會公德教育,表彰具有時代精神的模范人物等。十四大報告中出現了“思想教育”“道德建設”等關鍵詞,并開始將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具體到不同方面,從青少年、職業和社會等各領域,明確了以培養“四有”公民為總目標,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具體內容。
黨的十四大的勝利召開使我國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思想道德建設邁出新的步伐,但社會風氣的狀況仍然不容樂觀,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等思想問題較為嚴重。進一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1997年召開的十五大,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應用“思想道德建設”這一概念,不僅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增加了鄧小平理論作為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而且在十四大報告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指出要開展“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和紀律教育”等;進一步明確了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要求和方法,指出要把“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進一步強調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地位,指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4]。
(三)十六大到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完善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舉措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時,我國人民生活在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是距離全面的、整體的、高質量的小康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在道德建設與民主法制建設方面,依舊與經濟建設之間存在著斷層與落差。因此,在十五大報告的基礎上,十六大報告進一步完善了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舉措,指出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這三德教育,“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5]明確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總目標和揭示了思想道德建設的前進方向。同時,十六大報告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標志著公民思想道德建設被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黨的十七大開始將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納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范疇,報告指出“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6]。同時在十六大報告中“三德”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增加了“個人品德建設”的任務,使得個人主體性更為凸顯。這既進一步發展與完善了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也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上的重大理論創新。十八大報告將思想道德建設提升到新的高度,指出“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不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且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同時進一步完善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舉措,提出一方面要“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另一方面要“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7],在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同時解決現存突出問題,使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更加全面、完整。十九大報告將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人民有信仰”,則“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報告強調要進一步“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并提出“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的新舉措[8]。
從十三大到十九大不難看出,我們黨對公民思想道德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原則和內容也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逐步深入不斷發展和完善。
三、十三大以來黨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運行體制從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但思想道德方面卻由于多種社會思潮相互交融碰撞受到復雜影響。在這種形勢下,黨將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相關問題作為重要內容在黨代會報告中進行闡述,不斷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建設,在思想道德理念、思想道德體系和思想道德實踐方面都積累了寶貴經驗。
(一)思想道德理念方面
1.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
對于我國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設來說,馬克思主義毋庸置疑是貫穿其全方位、全過程的根本指導思想。因此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這也是黨領導道德建設工作的一條基本經驗。而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規定性和基本原理,而且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用完整準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用毛澤東思想和不斷豐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思想道德建設[9]。
2.堅持與時俱進,推動理論創新
十三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從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道德特點和現實情況出發,與時俱進地推進思想道德理論的創新性發展,這是黨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一條主要經驗。從十三大初步提出按照“四有”要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到十四大、十五大進一步提出通過多種教育途徑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再到十六大提出要加強“三德”建設,十七大把“三德建設”拓展為“四德建設”,十八大十九大進一步強調和完善“四德建設”的內容,黨在公民道德建設的戰略布局上不斷完善創新,逐步提出“四德”“四信”“四人群”“五創新”的總體戰略布局,為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開創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動力[10]。
(二)思想道德體系方面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5]明確和指明了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前進方向。事實上,堅持“相適應”“相協調”“相承接”三者統一,是黨在理論層面總結思想道德建設規律和在實踐層面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又一重要經驗。
1.堅持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
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本質要求。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了人們的道德素質,在精神層面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支撐與保障,同時以平等、競爭等思想觀念為依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念也對人們道德觀念的轉變發生了積極影響,人民群眾開始追求個性價值觀念,思想觀念不斷得以突破和創新,促進了我國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發展和進步。
2.堅持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
道德與法律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決定了思想道德與法律規范的一致性與協調性。維護法律的效力需要通過道德的認識與調節功能對人們加以引導、教育;推動道德的踐行則需要通過法律的權威性與約束力為其提供保障與依托。在道德與法律兩者互為促進、互為補充的過程中形成的強大合力作用于思想道德建設,有利于保障其長效化和實效化。
3.堅持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
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歷史性要求。我國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才建立(下轉第241頁)(上接第243頁)起來的。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也是黨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經驗。從十三大以來的歷次黨代會報告來看,黨的十四大報告開始指出要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3],十五大報告提出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艱苦創業精神”[4],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5],十七大報告在十六大報告的基礎上增加“個人品德教育”,十八大、十九大報告直接指出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黨在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中越來越強調對中華傳統美德的繼承,使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兼具歷史底蘊與時代特色。
(三)思想道德實踐方面
十三大以來,黨領導思想道德建設始終堅持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相結合,這是我們黨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又一條基本經驗。思想道德建設中的先進性要求是針對黨員和領導干部為主要代表的先進分子而言的,先進性道德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廣泛性要求是針對社會中大多數人而言的,廣泛性道德包括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因其深厚的群眾基礎應當成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而黨在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過程中,確實也把廣泛性放在越來越突出的位置。十三大報告與十四大報告指出“要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十五大報告強調要“把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鼓勵一切有益的思想道德,十六大報告到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在堅持先進性要求的同時,突出廣泛性要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的建設,1987(11).
[3]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的建設,1992(11).
[4]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1997(10).
[5]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黨建,2002(12).
[6]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25(1).
[7]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1).
[8]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18(1).
[9]覃事太,吳長錦.改革開放以來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成就與基本經驗[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8).
[10]何雪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公民道德建設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景辰
[作者簡介]熊琪,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黨團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