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摘要】目的 硝普鈉聯合多巴胺治療老年頑固性心衰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頑固性心衰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硝普鈉聯合多巴胺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心功能指標變化。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98.0%,對照組總有效率78.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心功能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 硝普鈉聯合多巴胺對老年頑固性心衰患者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硝普鈉;多巴胺;老年頑固性心衰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3..01
心衰是由多病因引發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常伴有肺循環或體循環充血[1]。老年患者患有頑固性心衰后,其身體和心理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我院為研究老年患者頑固性心衰的治療方案,提高老年頑固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我院對2017、2018年收治的100例頑固性心衰老年患者進行區別治療,其中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硝普鈉聯合多巴胺的治療方案,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頑固性心衰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50例。對照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最小年齡為61歲,最大年齡為84歲,平均年齡為(69.85±6.48)歲,17例患者冠心病,14例患者高血壓型心臟病,9例患者風心病。觀察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最小年齡為62歲,最大年齡為86歲,平均年齡為(70.16±6.35)歲歲,19例患者冠心病,11例患者高血壓型心臟病,10例患者風心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方面的比較無差異,不影響研究結果,具有可比性[2]。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硝普鈉聯合多巴胺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50例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方式進行老年頑固性心衰的治療。藥物選擇為洋地黃劑、抑制劑和利尿劑,同時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糾正患者水電解質紊亂,并在治療中提供吸氧和輔助治療[3]。
觀察組50例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硝普鈉聯合多巴胺進行治療,將上述兩種藥物采用靜脈微量泵入治療,即硝普鈉,含量12.5 mg,50 mL含量為 5%的葡萄糖注射液,速度(6.25~25)g/min;多巴胺,含量100 mg,50 mL含量為 5%的葡萄糖注射液,速度(50~100)g/min,持續治療,期限為7天。
1.3? 療效判定
臨床療效分成顯效,好轉和無效三種,其中顯效的判斷標準為: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心功能得到改善II級;好轉的判斷標準為: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心功能得到改善I級;無效的判斷標準為:臨床癥狀無改變,心功能未得到改善或加重。治療的總有效率=(顯效概率+好轉)/總人數。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采用SPSS 17.0 for windows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時,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對照組50例患者,顯效的患者15例,有效的患者24例,無效的患者11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8%。觀察組50例患者,顯效的患者25例,有效的患者24例,無效的患者1例,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8%,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心胸比率、左室收縮末期內徑、心率、左室舒張末期內徑都有所下降,左室射血分數有所增加,觀察組患者的心功能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
3 討 論
心衰是指心肌損傷,心肌病變,心功能降低的一種疾病。頑固性心衰是指患者強心、利尿治療后,患者心室及心肌功能未得到明顯改善的心衰病。常規治療頑固性心衰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對于老年頑固性心衰患者,患者常規治療后,不良反應多,易復發,給老年患者帶來消極影響。本研究中采用硝普鈉聯合多巴胺進行治療,效果顯著,其中硝普鈉是血管擴張劑,可改善患者的心臟瓣膜異常,減少血液反流,降低心臟負荷,改善心衰。多巴胺為能夠擴張臟器血管,改善患者血液循環,改善心肌功能,多巴胺還可抑制神經末梢降低交感神經活性,發揮降壓和改善心功能作用。研究證實硝普鈉聯合多巴胺對治療老年患者的頑固性心衰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希勝,茍倉偉,張曉芳.硝普鈉聯合多巴胺持續靜脈泵入治療老年頑固性心衰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40):80.
[2] 張耀輝,魏家琳.硝普鈉聯合多巴胺治療頑固性心衰的臨床療效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4):82-83.
[3] 楊振陸,李志文,王蕊榮;頑固性心力衰竭84例治療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8(03):321-322.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