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紅雨
水稻是一種糧食作物,在中國作為主要的糧食來源之一,糧食問題關乎民生,糧食的產量和質量關系到國民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水稻最為主要的糧食來源,其產量是至關重要的,而水稻稻瘟病是一種嚴重影響水稻產量的重要病害之一,嚴重時能減產50%,全世界有80多個國家都有水稻稻瘟病病害的發生,1975-1990年期間造成糧食損失高達1.57億噸。那么,如何有效的防治水稻稻瘟病是種植水稻需要重視的問題。本文就是對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規律作出一些簡要分析,并給出一些水稻稻瘟病的綜合防治措施,目的在于提高水稻產量。
一、 水稻稻瘟的癥狀及發生規律
1.1水稻稻瘟的癥狀。水稻稻瘟根據水稻生長期和病害部位的不同,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其中較常見的是葉瘟、節瘟、穗頸瘟;水稻幼苗期容易患苗瘟,患病幼苗葉片上會出現褐色菱形或紡錐形的病斑,在病斑上可能會出現一層灰綠色霉層;在水稻分糵期時容易患葉瘟,水稻葉片上出現白色或褐色的點狀病斑;節瘟多發生在劍葉下第一節或第二節上,開始為黑褐色小點,之后逐漸擴大,病斑環繞該節部一塊或整節,嚴重時病節位置干癟;穗頸瘟發生在穗頸或枝梗上,初期病斑與節瘟初期相似,之后逐漸縱向擴大,形成黑褐色的條狀斑;水稻結出谷粒后容易患谷粒瘟,在穎殼或護穎上出現褐色病斑,并不斷擴大,嚴重時使整個谷粒變為褐色或暗灰色。
1.2水稻稻瘟的發病原因。水稻稻瘟根據種植水稻的品種抗病性的差異,在相同的種植環境下,因為抗病性的強弱,抗病性強的發病就會弱或者不發病,反之抗病弱的容易患病;播種時的天氣影響,在水稻播種時,如果遇到連續的陰天或雨天,容易造成水稻的患病,主要是因為低溫、缺少日曬而造成的水稻抗病性降低;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施肥量也對抗病能力有影響,氮肥的使用過量,會讓水稻過分生長、貪青,并且會造成稻苗的抗病能力減弱,致使水稻患病;稻田里的水長時間不更換或在水稻抽穗期田間缺水,影響水稻生長的同時還使水稻抗病性降低。
二、 水稻稻瘟的綜合防治
2.1在水稻栽種前對水稻品種的優選。水稻品種的選擇至關重要,在保證豐產性的同時,要優選抗病性高的水稻品種;選擇豐產性的指標為:在每年區域試驗產量比同類對照品種增產≥3%且不低于同組品種產量平均值,增產實驗點比例≥65%;以常規水稻為對品種的雜交品種每年區域試驗產量比對照品種增產≥5%,高于或等于同組品種產量平均值,增產試驗點比例≥70%,生產實驗比對照品種增產>0%,增產試驗點比例高于50%。在選出豐產性優秀的品種后,選取其中抗病性更好的品種,抗病性指標為:北方稻區品種選擇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5.0,稻瘟損失率最高級≤5.0級;南方稻區品種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6,長江武陵山區品種稻瘟病綜合抗性指數≤5.0,稻瘟損失率最高級≤5.0級,并且稻瘟抗性不低于對照品種。也可以選擇多種的抗病性高的品種輪換種植或搭配種植,避免在一個種植區域長時間使用單一品種;選擇優秀的水稻品種,避免在稻瘟病常發區域種植低抗病性水稻,合理的選種,利用生物多樣性控病技術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水稻稻瘟的發生。
2.2合理的控制施肥量。過量的氮肥使用,會讓水稻過分生長、貪青,那么應當掌握氮肥的使用量,適當的增加磷鉀肥,科學合理的掌握施肥時間,避免過遲施肥,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水稻的抗病性。稻田做到定期換水,灌水時要注意干濕交替,這樣也能促進水稻扎根,讓水稻地面上部和地下根莖的生長平衡。水稻生長的茁壯,也能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2.3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施藥預防。天氣也是影響水稻的重要因素,如果長時間的陰雨天,會使溫度和濕度出現巨幅變化,溫度較低,濕度過高的情況下,水稻的葉面長時間潮濕,容易引發水稻稻瘟;那么就需要注意天氣變化,如果碰見連續多日的陰雨天,就要及時的采取預防措施,在陰雨過后,及時對容易患病的種植區進行查看,如果發現有稻瘟病斑的出現,早施藥、早預防,避免稻瘟病大面積的感染種植區。在可以控制的情況下,將患病水稻及時拔除,集中銷毀,防止稻瘟病蔓延。在水稻分蘗期如果碰到連續的陰雨天,在天氣轉好后,因適當的進行曬田,注意稻田的通風和透光性,能更好的增加水稻的抗病能力。
綜上所述,水稻稻瘟的防治是全方位的,綜合化的,要從選種時就開始預防,優選抗病性高的品種;在種植后需要注意天氣、濕度的變化,勤觀察種植區,早發現早治療,合理的掌握稻田的種植密度,在水稻的特定生長期時注意稻田的換水、日曬、通風情況;科學正確的施肥,過度施肥只能拔苗助長。多掌握種植方面的相關知識能更好的種植水稻,及時的發現早期的水稻稻瘟,也能避免大區域感染水稻稻瘟的風險。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是比較復雜的問題,本文只是簡單的做下分析和建議,還要在具體實施時不斷掌握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