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國
森林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可以抵御風沙,改善水土流失,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森林資源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人們的生存發展有著直接影響。目前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嚴重,人們的保護意識也在不斷提高,采取有效的方法對森林資源進行保護,加強了森林建設工作。在選擇森林培育方法的過程中,需要將森林資源保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明確森林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了解森林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選擇科學的培育方法,提高森林資源的生產效率。
一、森林與環境的關系
1、森林與溫度
樹木的光合作用對生態系統的循環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氧氣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森林在進行光合作用的過程中,也可以對區域內的環境溫度進調節,讓大自然的溫度保持在特定的范圍內,為人們提供了舒適的生活環境。而且,樹木的枝葉在夏天也可以起到遮擋陽光的作用,人們可以在樹蔭下乘涼。
2、森林與水分
森林是天然的蓄水庫,無論是春夏秋冬都能將水資源合理的利用。在雨季森林能夠吸收多余的水分,儲存起來作為備用水源。在干旱的季節通過根部強大的吸收力吸取地下水,并通過蒸騰作用將水分釋放到空氣中,以調節空氣的濕度。
3、森林與大氣
地球是由多種氣體組成的,二氧化碳是其中危害最大的一種,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僅能導致溫室效應,使地球的溫度升高,沙漠化程度加大,吸入過量還能使人感到暈眩。而森林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將其轉變為氧氣釋放到空氣中,增加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帶來的負面效應。森林還能吸收空氣中的粉塵和顆粒物,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
4、森林與土壤
土壤是經過巖石長期的風化而形成的,正是因為土壤的形成才導致了植物的產生。植物與土壤的存在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土壤的滋養,不會生長出茂盛的植物;沒有植物的腐化,不會給土壤帶來更多的養分。森林能夠改變土壤結構,減少土壤中沙子的含量,增加土壤中的養分,使其能夠適合所有植物生長。
5、森林與生物
森林為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環境,樹枝是它們的家,樹葉是它們的食物,樹干為它們提供保護。沒有森林,很多的生物都會因為缺乏生存環境而滅絕,所以森林保護了瀕危動物,為生態結構的完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基于森林資源保護的森林培育
1、苗木培育
(1)苗圃地選擇
苗圃地最好選在向陽的坡地或是平坦的地段,要求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將選好的土地平整、細化、消毒,施入基肥,按照圃地的大走向,把圃地做成圃床。
(2)育苗地管理
第一,覆蓋。覆蓋播種地的目的是保持土壤水分,減少灌溉次數,調節地表溫度,防止地表板結和鳥獸侵害等。覆蓋一般使用稻草或松針,覆蓋苗床表面,厚度在 3~5cm,要求厚度均勻。
第二,灌溉和排水。種子萌發需要水分和充足的空氣,土壤水分缺乏,種子將失去活性,難以萌發;含水量過大,土壤不透氣,種子在土壤中會產生霉爛。
2、人工造林
(1)造林地的確定和清理工作
想要實現造林工程的效益最大化,一定要實現對造林地區的科學選擇,要選擇土壤肥沃的地區。造林地區的種類有很多,主要有荒山造林、荒地造林、跡地造林和局部更新基地造林。在進行樹苗的栽種前,需要對造林區域進行清理和整地工作,要將造林地上的雜草、灌木進行清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清理技術,保證清理的質量和效果,還需要進行松土,保持土壤疏松,提升土壤中的營養成分,這對造林地區樹苗的成活和生產質量有著積極的影響,是人工造林培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造林技術
常用的造林方法有三種,分別是播種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播種造林在操作上比較方便,直接將種子種植在造林區域,比較適用于大面積的造林工作,可以應用飛機和機械設備進行播種;植苗造林是進行樹木幼苗的培養,在種子長成幼苗之后,將其移栽到造林地區,這種造林方法可以提高樹苗的成活率;分殖造林是將優良品種的枝條栽種到造林地,投入的成本比較少,造林效率比較高。
3、新造林區域的管理工作
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是森林培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貫穿著管理工作的始末。種植的樹苗都是比較脆弱的,一旦出現病蟲害現象,則會對樹木的質量造成影響,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樹木的死亡。這就需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采取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同時,還需要對造林進行除草管理,避免雜草與樹木爭奪養分,定期進行松土,為樹苗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綜上所述,通過闡述森林與環境的關系,使人們認識到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對其進行保護,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森林的培育工作。樹木是地球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生存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要愛護森林,不斷研究新的森林培育技術,提高樹木的存活率,同時合理的利用森林資源,預防森林火災的發生,實現其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