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國 陳青華
在不斷探究與深化的同時,我們可實現對林業發展過程以及可持續發展內涵的進一步明確,這是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對策提出的重要前提,其中會涉及到多項內容。主要包括優化林業經濟結構、注重林業生態以及經濟效益綜合評價等。同時也不能忽略建立林業可持續發展法律機制的重要性。在科學考慮上述內容的同時開展林業可持續發展工作。本文主要針對林業生態發展戰略下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進行探究。
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以及社會可持續,是可持續發展所涉及到的三方面內容,人類的生產生活與自然條件之間存在著相當密切的聯系,自然環境質量又會直接影響到人類生存與發展。這可充分說明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多個細節,在優化各個環節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將更為良好的生態與生存環境提供給人們。
一、依靠科技發展林業
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策略是科技的發展,因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資源與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那么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二、林業經濟結構的優化與調整
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對林業經濟結構優化調整有積極意義,進而促使林業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可以說是將更為持續的物質保證提供給林業用于發展。
首先,從第一產業角度來說,短期工業原料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生產,其他原料林、速生豐產林以及各種新經濟林建設都需要滿足市場需求。
其次,第二產業方面是必須針對新產品開發力度進行不斷增強,逐步提升低層次原料的轉變。通過綜合精深加工實現向高層次的轉化。
最后,從第三產業角度來說,需要針對森林旅游業以及花卉業的發展進行不斷加強,利用相應的策略實現對生產布局的科學調整。傳統以及落后的產業會在這一過程中被逐步淘汰,催生全新的產業。這對產業重組目標的實現也有積極意義。
傳統林業產業結構中會有較為明顯的不合理問題存在,這要求相關部門以及工作人員必須結合實際,針對林業工業產品結構進行科學的調整,實現對深加工以及優勢產品的大面積推廣與應用。拓寬木材產品的全新用途與功能,在產業鏈不斷延伸的同時,產品附加值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不合理的產品結構以及缺乏競爭力問題可得到逐步改善。企業必須從自身著手,實現對資產結構以及布局的不斷提升。利用全新的產品與技術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優勢與地位,企業專業化程度以及技術含量都會在原有基礎上得到較大幅度的改善。為企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注重林業生態、經濟效益綜合評價
林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二者之間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關系。在忽視生存環境而過度追求經濟增長時期,盡管前期的經濟增長速度相當快。但后期的經濟發展卻因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而而受到制約,使得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或萎縮。在既重視經濟效益又注重生態效益的時期,不僅前期的經濟快速發展,而且后期的經濟增長也能保持著良好的增長勢頭。當然,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極的注重,而是積極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極的注重,即單純注重生態環境而放棄必要的經濟增長,那么終究會導致經濟效益滑坡,缺乏強有力的經濟實力支撐會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失去現實意義或物質基礎。有學者提出“生態效益經濟”的概念,其充分反映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
四、建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機制
1.我國法律中關于林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體現
目前關于林業的單行法主要有2部,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以下簡稱《森林法》)及其實施條例。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中就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盀榱吮Wo、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加快國土綠化,發揮森林儲水保土、調節氣候、改善環境和提供林產品的作用,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痹谠摿⒎ㄗ谥贾?,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目的。
2.對我國現有林業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國已經設立的林業法律制度的完整性、嚴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則、履行程序、實現方式、法律責任等方面的制度內容上有遺漏、空白、不明確之處。必須重新確立林業立法思路。我國的林業立法,未全面反映生態規律的要求,沒有真正貫徹生態優先、保護資源的立法思想,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立法的先進經驗,實行環境保護優先原則。在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及其他利益發生沖突時,優先考慮生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