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家臣 張德飛
經過多年的營林工作,可以總結出,整地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林木的成活率,對營林工作的效率具有直接影響。為此,在開展營林生產活動時,需要將整地操作作為要點內容。根據林地區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整地時間以及整地方式,可以進一步提升造林的效率,對林業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文中,就從多個方面入手,就適時整地操作對營林生產活動的重要作用進行分析,旨在進一步提升營林生產活動的效率,推進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開展營林活動時,可以發現,林地中普遍存在大量雜草與灌木,會對林地的土壤成分造成大量占用。同時,也會影響林區的透光性,對林木的健康生長造成影響。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整地方式對這些雜草與灌木進行清除,為營林活動營造良好的營林環境。而在進行整地操作時,還需要依據樹種的生長特性,對整地操作的具體方案進行確定。通過控制清除雜草的數量來調節林地的透光性,從而為樹種提供良好的光照條件以及土壤條件。
一、優化土壤物理性質,增強土壤的保墑能力
通過整地操作可以使林地中的土壤變得更加疏松。同時,還可使土壤的團粒結構得到保障。此時,水分在進入土壤之后,就會大部分保留,不會在短時間內流失,有效增強了土壤的保墑能力。在進行具體整地操作時,為了使其自身的保墑能力得到發揮,就需要根據區域的季節性特征,采取適當的整地方法與整地時間。由于我國的南北地區氣候差異較大,整地時間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一般而言,南方地區會在春冬季節進行整地操作。而北方則是在秋季進行整理操作。尤其是對于一些干旱地區來說,更是需要加強整地操作,避免由于水分大量流失,對林木的生長效率造成影響。
二、改善土壤的化學性質,提高土壤肥力
在現代化造林業中,許多大型機械被廣泛應用。通過這些大型機械的深翻整地。改善了土壤的水分,溫度和通氣條件促進了大量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動,例如氨化細菌、纖維素分解細菌、有機磷分解細菌等在整地后數量都會顯著增加,從而可增加土壤中可利用的氮、鉀和磷等養分。相關數據顯示,每百公頃造林地整地一年后,土壤中氮,磷、鉀含量比未整地的造林地分別提高146%、5%和75%。
三、減少雜草和病蟲的危害
在雜草茂密的造林地上,由于草根盤結度很高,不僅影響林木根系向土壤深處發展,而且會發生同幼苗幼樹劇烈地爭奪養分和水分的現象,嚴重威脅幼林的成活和生長。通過大面積的整地可以消滅雜草,可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時可以減少幼林撫育的工作量,降低苗圃的生產成本,為企業提高經濟收入。整地還能破壞生存在地下土壤內部的害蟲和病菌孢子的正常活動條件,利用自然界中的陽光里的紫外線殺死害蟲和病菌孢子,最大限度地減輕其危害,為林木生長提供可靠的物理保證,為天然林保護工程的順利實施,積極推進林權制度改革發揮最大的效能。在這一點上帶嶺林業實驗局秋整地“三步法”的成功經驗已在黑龍江省森工系統推廣。
四、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有效調節局部徑流量,為林木生長儲備巨大的發展動力
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利用農閑時節整地,也是一種簡易的坡面工程,可以考慮用梯田的形式在山區和丘陵地帶加以防固,種上耐旱樹種,或果樹等經濟作物,以此在荒山上建立綠色銀行,把大氣降水全部貯藏起來,在該區域建立起立體水循環體系,對提高該區域經濟效益,防止水土流失,在造林地上整地,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措施。現在我國北方采用最多的是魚鱗坑、水平溝、反坡梯田等都是以保持水土為中心的整地方法。
在設計正確、工程質量符合要求的情況下。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都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提高造林成活率,促進林木生長在造林工作中,適時整地的最終目的就是為林業企業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為林木的生長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意義深遠。造林地整地與農業和苗圃整地相比,既有相似的特點,又有其特殊性。因為造林地種類多、條件差、面積大分布廣、自然條件復雜,或者地處偏遠。這就是不決定了林地整地任務和方法的艱巨性和多樣性,且以局部整地的方式為主。同時由于林木樹體高大根系深廣,生長周期長,故對造林前整地的規格和質量要求很高。在進行整地之前,對造林地應進行必要的清理。如灌木、雜草及采伐跡地上的枝丫梢頭,站桿、伐根等,可用割除、火燒、堆積、挖除及化學方法清理。整地的方式可分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后者又可分為帶狀和塊狀整地兩類。
綜上所述,在營林生產工作中的整地操作質量,直接關系到林業生產的效率。這就要求進行具體整地操作時,需要對林區的發展現狀,以及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進行全面分析,采取合理的整地方法,并且選擇適當的整地時機,進行整地操作。使其自身的作用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發揮,為營林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