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仲 陳志勇
國有林場林區主要由分布在東北、西南、西北地區的重點國有森工企業(林業局)、重點營林局和全國各地的國有林場組成,面積約 1.2 億公頃,占全國林地總面積的 40%、國土面積的 12.6%。國有林場林區不僅是我國最大的木材供應基地和森林資源戰略儲備基地,更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基礎設施,多年來為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綠色增長、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國有林場林區分布情況
1.1國有林區。國有林區是指林木、林地和森林資源歸國家所有的成片森林社區,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為加強生態建設和森林資源利用,分別在東北、西南、西北成片天然林資源豐富的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陜西、甘肅、新疆、青海、四川、云南設立的 138 家重點森工企業,林地面積 9.9 億畝,約占全國林地面積的 21%。國有林區包括重點國有林區和一般國有林區。重點國有林區特指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即黑龍江大興安嶺森工、龍江森工、內蒙古大興安嶺森工、吉林森工、長白山森工等五大森工重點國有林區及所轄 87 個林業局、895 個國有林場,也是此次國有林區改革的重點,經營面積4.4 億畝,人口 217.8 萬人。一般國有林區指除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以外,在四川、云南、陜西、甘肅、青海、新疆 6 省(區)設立的西南西北國有林區,下轄 50 個國有林業局、260 個國有林場,經營面積 2.0 億畝,人口 43.4 萬人,此次參照國有林場實施改革。
1.2國有林場。國有林場是國家為加快森林資源培育,加強生態建設、綠化祖國,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在國有無林少林、宜林荒山荒地上建立的一批以造林為主的林業基層事業單位,專門從事營林造林和森林管護。改革前全國共有國有林場 4855個,廣泛分布在全國 31 個省(市、自治區)的 1600 多個縣(市、區)。國有林場現有職工 75 萬人,其中在職職工 48萬人、離退休職工 27 萬人,林地面積 8.7 億畝,森林面積6.7 億畝,森林蓄積量 23.4 億立方米,分別占全國林地面積、森林面積和森林總蓄積量的 19%、23%和 17%。國有林場按隸屬關系分,省屬、地市屬、縣屬國有林場分別約占 10%、15%和 75%。
2、改革發展趨勢
中發〔2015〕6 號文件明確提出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的總體思路: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發揮國有林場林區生態功能和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作用為導向,以厘清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各方面關系為主線,圍繞保護生態、保障職工生活兩大目標,推動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健全森林資源監管體制,創新資源管護方式,完善支持政策體系,建立有利于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有利于改善生態和民生、有利于增強林業發展活力的國有林場林區新體制,加快林場林區經濟轉型,促進林場林區森林資源逐步恢復和穩定增長,推動林業發展模式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生態保障。國有林場林區改革總體原則是堅持“分類指導、省級負責”,即中央對國有林場林區改革工作分類指導,適當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省級政府根據本地實際制定具體改革措施,負總責,包括以下三方面改革目標:一是保護生態的目標。明確國有林場林區的生態功能定位,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確保森林資源總量有增無減、生態功能和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持續增強和提高。二是保障民生的目標。最大限度地改善國有林場林區的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發展替代產業,優化產業發展結構,拓寬職工就業增收渠道,使富余職工得到妥善安置,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確保職工各項福利落到實處。三是創新管理體制的目標。理順各方關系,實現政事企分開,使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得到進一步強化,分離國有林場林區承擔的社會管理和辦社會職能,移交給地方政府管理;積極創新森林資源的管護和森林資源監管體制機制,森林資源管護要逐步面向社會購買服務,重點國有林區的森林資源產權歸國家所有,由國務院林業主管部門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履行出資人職責,分級監管,對林地性質變更、采伐限額等強化多級聯動監管。
中發〔2015〕6 號文件印發以來,各地積極推進,全國計劃分別于 2018 年底前和 2020 年完成國有林場、國有林區改革驗收工作,國有林場林區體制機制將全面創新,將更好地為國家生態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