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廣滿 梁玉斌
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中衛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自治區關于支農惠農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把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工作措施,積極推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全市城鄉統籌力度不斷加大,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明顯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市共有農業人口88.83萬人,耕地面積338.56萬畝,農作物播種面積456萬畝,農業生產以種、養殖業為主,二三產業穩步推進。今年上半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43億元,同比增長2.1%;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8.59億元,同比增長2.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81.1元,同比增長13.3%。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優化產業結構,特色產業發展呈現新亮點。堅持生態、節水、高效的原則,立足區位優勢,圍繞市場需求,引導農民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建設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的特色農業結構體系。壓縮糧食種植面積、擴大經濟作物面積,壓縮高耗水作物面積、擴大節水作物面積,進一步優化了全市農作物種植結構,糧食作物夏秋比由2005年的42:58調整為現在的14:86,節水種植、地膜覆蓋種植、有機肥施用面積分別達到98萬畝、112.4萬畝和126萬畝,分別占全市農作物種植面積的21.5%、24.7%和27.6%,呈現出糧經并重,糧食作物、高效經濟作物穩步發展的良好態勢。開展了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和效益倍增計劃,加大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和特色農產品品牌保護工程建設,特色產業的區域優勢和品牌品質優勢逐步提升。目前,全市糧食、枸杞、硒砂瓜、設施蔬菜、馬鈴薯、外銷蔬菜及農作物制種面積分別達到260萬畝、32萬畝、92.94萬畝、26.9萬畝、101.5萬畝、2.89萬畝和2.33萬畝。建成千畝以上的設施農業示范基地39個,涉及全市37個鄉鎮165個行政村3.77萬戶農民。創建全國綠色枸杞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0.4萬畝,有機枸杞出口原料生產基地3萬畝,硒砂瓜品質品牌保護核心基地20萬畝,沙漠有機蔬菜產品示范基地2000畝,馬鈴薯原種繁育生產基地1200畝,一級種薯生產基地1萬畝。著力推進禽蛋、生豬、清真牛羊肉、適水產業協調發展,雞、豬、肉牛、肉羊飼養量和奶牛存欄分別達到557萬只、91.8萬頭、24.4萬頭、196萬只和3.7萬頭,建成各類養殖專業示范村88個,養殖小區308個,其中千頭以上規模化養殖園區達到8個,規模以上養殖戶達到3340戶以上,規模場戶在畜禽養殖業中所占比重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緊緊抓住國家把基礎設施建設轉向農村的重大機遇,認真貫徹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狠抓水利工程建設、基本農田改造和農村“一池三改”沼氣等項目建設,全面實施世行貸款工程,農田排水溝綜合治理工程、沙坡頭南北干渠節水改造工程和南山臺泵站更新改造工程,2013年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39.4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49.2萬畝。大力實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砌護各級渠道254.3公里,整修干支斗溝4796.6公里,改良中低產田5.9萬畝,改善灌溉面積52.8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8.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8.3平方公里。落實農機補貼政策,積極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極大地提高了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40.4萬千瓦,機耕面積150.8萬畝,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67.4%。
(三)積極培育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化步伐進一步加快。按照“扶龍頭、帶基地、拓市場、創品牌”的思路,壯大龍頭企業,推進特色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加快優質化、專業化和規模化發展進程,推進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積極落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補助、貼息、貸款、稅收等扶持政策,重點扶持寧夏紅、夏華、恒興果汁等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龍頭企業。著重培育壯大以枸杞干紅、葡萄酒為主的釀酒業,以玉米淀粉、小麥面粉、馬鈴薯顆粒全粉為主的糧食加工業,以馬鈴薯、蔬菜、花卉、玉米種為主的制種業,以清真牛羊肉為特色的草畜產業,以設施瓜菜和壓砂地生產為主的優質瓜菜產業,以枸杞、蘋果、香水梨、紅棗為主的林果業等六大特色優勢產業。
(四)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抓好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和市場準入,加強農產品產加銷全過程的質量監控。大力實施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和品質品牌保護基地建設,引導農民按照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組織生產,實現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批量上市。加快農產品品牌的培育、申報和認定,切實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使我市的綠色、有機農產品形成群體優勢。依法保護農產品注冊商標、地理標志和知名品牌。認真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加快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全市85%以上的耕地通過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認證有機食品11個、綠色食品57個、無公害農產品223個、地理標志農產品9個。
(五)加強科技支撐力度,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緊緊圍繞科技興農發展戰略,不斷加大農業科技資源整合力度,增加農業科技和成果轉化資金投入比重。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保護和疫病防控、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農產品質量監測、良種繁育及農村沼氣服務等體系建設。引導農業科技人員進入生產第一線,堅持走科技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廣新技術、引進新品種、培育新農民。“金農”、“三電合一”、農村信息化示范和農村商務信息服務等工程全面推進,健全了農業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相繼開通了“農業信息網”、“農業110”、“12316三農”服務熱線等靈活多樣的信息、技術咨詢服務系統,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的滿足了農民群眾的信息技術需求。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業產業結構布局分散、規模小。我市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在結構布局上呈現“一縣多業”,產業集中度不高,規模優勢、品牌優勢、品質優勢不明顯。
2、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輻射帶動能力還不夠強,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產業鏈條不長,農戶生產與市場聯結不夠緊密。
3.農業大項目的儲備和投資后勁不足。從我市農業固定資產投資的運行情況看,投資增長趨勢比較穩定,基本建設投資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對農業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整體帶動作用,但項目引領效果還不夠理想,投資后勁不足。
4.農業科技推廣力量薄弱,農民素質偏低,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普及較慢。隨著“三帶三區一地”發展規劃的深入實施和特色優勢農業的標準化生產程度加深,我市以節水增收和科技裝備生產為主的產業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但在這類農業技術的指導和技術服務上相對滯后,一些增產效果明顯、經濟效益好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仍存在示范范圍小、推廣速度慢等現象。
四、下步工作建議
(一)以適應市場需求和提高質量效益為目標,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審視我市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現狀,按照自治區產業發展導向和“三帶三區一地”發展規劃,在發展重點、工作重心上進行戰略性調整。在產業發展上,南部山區穩步發展馬鈴薯產業,重點發展清真牛羊肉產業和牧草產業,形成清真肉食品功能板塊;在衛寧灌區穩定發展糧食產業和園藝產業,加快發展生豬產業和奶產業,形成生態農業板塊;在中部干旱帶重點發展硒砂瓜產業及其后續產業,形成優質高鈣瓜果板塊,為產業集群發展創造條件。在工作重心上,由注重規模向注重提質增效方向轉變,由重視規模效應向注重品牌效益轉變,認真研究區內外市場、港澳、中亞、俄羅斯市場,根據市場需求選擇品種,調整茬口,以市場需求指導生產,使所產出的產品既能滿足市場需求,又能為農民帶來較高的效益。
(二)以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為目標,進一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在認真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百萬農民培訓工程、陽光工程等服務農民的同時,重點研究并實踐多元化社會服務體系建設。設施瓜菜產業突出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建設,加大設施改造力度,優化種植品種,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合理調劑上市時間,推廣利用增施有機肥、深翻改土、施用麥葦、生物秸稈反應堆等提質增效技術,扶持和整合本地蔬菜流通合作社及育苗中心,推進訂單生產,建立形成育苗中心+農戶+流通合作社+市場的產銷機制。硒砂瓜產業突出品質品牌保護核心區建設,嚴格落實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切實引導瓜農錯茬、有序、標準化種植,實現硒砂瓜品牌效益和品質效益的雙提升。馬鈴薯產業突出種薯繁育基地建設,加快脫毒種薯繁育進程,大力推廣旱作節水覆膜保墑和高壟管灌馬鈴薯種植技術,擴大馬鈴薯種薯示范基地規模。清真牛羊肉產業突出改造提升養殖專業示范村,以萬頭肉牛、萬頭奶牛示范基地為重點,全面推廣牛羊礦物質舔磚、復合酶、預混合飼料、“三貯一化”、高檔肉牛生產、全混合日糧和奶牛DHR測定等高效養殖技術,提高養殖水平,降低飼養成本,增加養殖效益。奶產業突出提高綜合生產性能和效益,健全企農利益聯結機制,在建設中寧天寧、澳亞集團和寧夏康綠特公司3個萬頭奶牛基地的基礎上加快發展奶牛繁育基地。
(三)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為目標,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快農業機械化推廣。落實購置補貼資金,積極創建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園區,把糧食高產示范園、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園區、硒砂瓜品質品牌保護核心區和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建設與生產全程機械化結合起來,提高特色優勢產業的綜合效益。二是加強標準化基本農田建設。今年秋冬及明春計劃投資8.36億元實施52項重點水利工程,重點治理29個片區。砌護防滲各級渠道10336條3942公里;清挖溝道6412條3221公里,清淤渠道16096條7910公里,整修道路5009條2534公里,新增灌溉面積4.56萬畝,改善灌溉面積52.53萬畝,新增旱作基本農田4.34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5.49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11.89萬畝,為農業增產增收夯實發展基礎。三是加強林業生態建設。以南部南華山百萬畝水源涵養林、中部百萬畝經果林、北部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防護林 “三個百萬畝”工程為重點,加快建立完善的農業生態體系,加快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步伐和沙坡頭區香山、興仁地區老化壓砂地后續產業發展。在蒿川移民遷出區種植檸條2萬畝,栽植枸杞2000畝。同時,對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的荒山荒溝,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通過自然修復,恢復林草植被,為我市農業發展建立一道綠色的生態防護屏障。
(四)以發展節約型、循環型、生態型農業為目標,進一步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堅持“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相對集中,高產高效”的原則,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為重點,支持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和家庭農場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租賃土地、合作經營等形式,把主導產業做大。一是內聯外引,多措并舉,每年培育市級龍頭企業3家以上。重點引進或培育奶牛、清真牛羊肉、蔬菜、枸杞、馬鈴薯生產加工企業及有機肥加工項目等,加快建設澳門德祥洋行60萬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80萬噸復合有機肥生產項目,提高產業關聯度,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營造從畜禽糞便和沼液的收集、加工、運輸到生物質有機肥的生產、銷售到農作物利用的“有機”產業鏈,形成產業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機融合、循環清潔生產、一二三產業聯動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二是鼓勵和支持專業合作社、農村經紀人等中介組織建立專業化生產基地,為龍頭企業提供優質生產原料,完善產業鏈條,努力形成每一個特色產業都有1-2個龍頭帶動的發展格局,實現特色產業“產群集中、技術集成、集約高效、產銷一體”四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