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江 楊浩杰
摘?要:目前,我國部分地級市面臨工業經濟結構單一、創新驅動力不足的問題,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區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以曲靖市沾益區為例,結合沾益區工業經濟發展現狀提出沾益區工業經濟發展思路、發展戰略及保障措施,為我國地級市工業經濟發展提供幾點建議。
關鍵詞:工業經濟;發展;保障措施
中圖分類號:F4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2-0061-02
2018年,沾益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5.8億元,按年平均常住人口45.41萬人計算,人均GDP為45323元,按年均匯率計算,約合6849美元,低于全國9750美元的水平,為云南省平均水平5595美元的122%。按照世界銀行對高低收入國家和地區劃分標準,沾益區已達到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水平,正處在工業化中期走向工業化成熟期階段。2019年,沾益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1~8月,全區主要經濟指標運行基本穩定,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11.9%,增速預計排名全市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1%。但是,沾益區面臨工業經濟結構單一、創新驅動力不足等問題。沾益區的地區經濟發展在我國有典型性的特征,結合沾益區經濟發展現狀,明確沾益區經濟今后的發展思路,分析沾益區經濟發展的戰略和重點并提出保障措施,將為沾益區經濟發展找到新的增長點、明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足提供參考,也為我國其他地市的工業經濟發展提供有意義的參考意見。
一、 我國地級市工業經濟發展的思路——以曲靖市沾益區為例
曲靖市沾益區立足沾益工業發展底蘊,依托沾益優越的區位交通、資源保障、產業基礎、技術裝備、服務環境、產城融合優勢,堅定不移推進工業強區戰略。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題,以創新驅動和項目建設為支撐,以產城融合、兩化融合、三產融合為突破口,打造園區建設、政府服務、產業集群三大平臺,切實抓好節能減排,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奮力推進沾益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二、 我國地級市工業經濟發展戰略及重點——以曲靖市沾益區為例
(一)創新驅動
一是形成集群式產業。進一步鞏固煤焦化、煤氣化、電解鋁、生物制取、機械裝備制造技術的行業領先地位和獨特優勢,在此基礎上進行產業補鏈和企業集聚。在行業比重、產業體量、企業數量、技術含量、企業質量、發展增量上形成綜合集群效應。二是培養創新型企業。細化落實國家、省、市出臺的促進企業創新發展政策措施。以產業和企業為中心,充分發揮政府的橋梁紐帶作用,研究產業政策,聯系科研機構,協調創新資金,整合信息資源,使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建立政產學研資技術創新機制。三是建設創新平臺。充分建立完善企業技術中心運行的體制機制,建設行業發展孵化器、院士工作站和專家工作站。加快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市場創新和管理創新,在化工、有色金屬、食品、生物產業、裝備制造、建材等領域,通過引進、培養、再塑等渠道,使工業經濟領域,既能涌現一批獨當一面的專家,更有一批在行業中能上擂臺爭霸的匠人。
(二)產城融合
樹立跳出工業看工業的寬廣理念,創造有利于工業發展的原材料供給環境、有利于產業工人生活的穩定環境、有利于企業集群發展的平臺環境,達到有業、有人、有城,促進產業化和城市化同步發展。一是繪好三張規劃藍圖。繪好產業規劃藍圖、基礎設施規劃藍圖、城鄉規劃藍圖,要從沾益區的實際情況出發,著眼于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努力形成“種植入鄉、制造入園、產品入網、景觀入游、農民入城”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按照統籌發展的總體要求,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超前謀劃,合理安排,做好城鄉基礎設施規劃。二是促進三業并舉。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三是引導三個集中。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促進工業轉型創新發展;引導農業的適度規模集中,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引導居民向縣城、集鎮和中心村集中,推進城鎮化進程。
(三)兩化融合
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兩化融合進程,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以智能制造、兩化融合、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為主攻方向,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在工業領域加快實施“互聯網+”先進制造行動計劃,培育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四)質量提升
一是建立產品質量提升長效機制。以“兩型三化”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基礎,建立產品質量提升長效機制,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提升產品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產品生產、研發、銷售環節的信息化水平。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建立循環型工業、農業、服務業發展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水平。三是鼓勵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發展,鼓勵和支持企業建立實驗室和研發中心,提升產品品質。通過知識產權的應用,著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引導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強化知識產權服務,培育和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
(五)結構調整
一是新型煤化工產業,增強煤化工產業關聯發展,加快煤化工產業園區化、產品差異化、生產柔性化建設,促進產業結構向高端化、精細化發展,產品結構向質量型、差異型發展,技術結構向先進性、實用性發展,完成向新型煤化工轉型升級。二是生物資源加工業。充分利用沾益區豐富的糧、畜、藥、薯、桑、花、林、果、蔬、菌為主的10類生物資源,培植特色產業基礎。圍繞“高原糧倉、特色經作、山地牧業、淡水漁業、高效林業、開放農業”六大產業板塊,加快發展高原特色農業。三是有色金屬及裝備制造業。發展以鋁、銅為主的先進有色金屬材料制造業。以打造云南最大的鋁產業深加工基地為目標,優化提升鋁材精制產業,加快原鋁材料向終端產品轉換力度,提高鋁產業科技含量,加大精深加工力度,延長鋁加工產業鏈。
(六)產業發展
建設以化工、冶金、生物產業為主導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一是推進煤化工深度延伸。建設以新型煤化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為主導的化工、冶金及建材循環工業片區。二是優化提升冶金建材產業。建設以綠色水電鋁為主導的能源、冶金、鋁深加工及裝備制造產業循環工業片區。依托現有鋼結構生產基礎,發展新型結構制件,提高建筑產品的工業化率。
三是鞏固發展能源產業。圍繞工業園區能源配套一體化建設,加強大型煤礦基地建設,提高煤炭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和安全化水平。做好風電測風觀測的前期工作,爭取建設大石山風電場、大營盤風電場、紅土地風電場。積極支持阿特斯光伏發電項目,尋求專業研發企業建設大中型沼氣發電站。四是大力發展現代生物產業。建設以生物資源加工、生物醫藥及現代商貿物流為主導的產城融合示范片區。以建設云南多樣性生物資源開發基地為目標,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手段,以品牌建設為根本,實現生物資源價值最大化,努力掙脫原料基地的低端地位。五是積極培育新材料產業。以新型功能材料、結構材料制備技術為重點,對傳統材料產業調整與新材料產業相互滲透融合,延伸新產業鏈,突破發展有色金屬新材料、碳系新材料、高品質特殊鋼及新型合金等結構材料。六是推動發展裝備制造業。積極發展以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技術為核心的高端裝備制造,進一步提升裝備制造業水平,引進先進的在線監測控制系統,促進制造業智能化、精密化、綠色化發展。
(七)園區建設
圍繞“產城一體,一園三片”的功能組團,優化工業布局,實現工業產業聚集化、工業產品名牌化、工業企業集群化,實現行業配套、產業配套、大中小企業配套和產學研配套。一是把工業園區作為產業優化升級的主陣地、主戰場,進一步明晰園區主導產業,積極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輕重工業協調發展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及云南乃至西南最大的電鋁一體化產業園區。二是深化產業園區管理體制改革,大膽創新園區開發建設管理模式,優化園區公共服務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項目承載、科技創新、招商引資、公共服務四大平臺。從投融資模式上大膽創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速度,打造良好的招商引資硬環境,吸引更多高新技術企業到沾益投資興業。三是在園區建設上靠前指揮,明確職責分工,倒逼工期,壓實責任。實行一線工作法,現場研究解決項目推進中的問題和困難,加強服務和協調,堅持邊規劃、邊設計、邊招商、邊施工、邊同步辦理招標手續的辦法,確保工程建設按時完成。
三、 我國地級市工業經濟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機制保障
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必須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營造好上加好的社會共享環境,培育創新文化和創造文化,全力支持和保障各項規劃的實施。一是落實中央深化改革政策,深入推進依法行政,簡政放權,創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產業治理水平,合理配置資源,推進生產要素等供給側改革。二是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共創共享的社會環境,加強準入管理,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加強事中事后監督,全面清理和廢止不利于統一市場建設的規定。三是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制造專業人才統籌規范和分類指導,組織實施人才培養計劃,形成縣、鄉、村三級培訓培養培育的人才培養體系。
(二)環境保障
加快融入麒沾馬一體化發展。要進一步提升社會公共服務水平,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全面提高醫療衛生水平,引進名校、名醫、名店。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推動社會保險由制度全覆蓋向人員全覆蓋轉變。
(三)資金保障
一是加強銀企對接合作。構建銀企合作新渠道,開展多層次、多方式、多平臺的銀政企對接。加大對有發展前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難題,滿足企業信貸需求。二是創新企業融資方式。積極幫助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展短期融資券、票據貼現、公司債、中小企業私募債、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直接債務融資業務。
(四)要素保障
一是加強電力保障。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積極推廣節能節電新技術、新設備,提高電力使用效能。嚴格執行峰谷分時電價和差別電價政策,引導企業科學用電、節約用電。二是保障成品油天然氣市場供應。搞好產銷銜接調運,優化管網運行,確保油品供應不斷檔、不脫銷;要加強天然氣需求側管理,優化用氣結構,科學調用儲氣資源。三是加強物流運輸保障。開通大宗工業產品物資運輸“綠色通道”,提高重要生產生活物資運輸效率。積極爭取鐵路部門的支持,確保鐵路運輸渠道暢通。用足用好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政策,減輕物流稅收負擔,降低工業企業物流成本。四是強化人力資源保障。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加強企業家培訓,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搭建企業家交流合作平臺。進一步加強企業員工技能培訓,強化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升職工素質。
(五)組織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各有關部門要切實把加強要素保障、搞好工業經濟運行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將企業服務工作分解細化到部門、到鄉鎮、到個人,建立嚴格的督辦機制和獎懲考核機制。
參考文獻:
[1]沾益市統計局.沾益區1—8月“1+4”主要經濟指標基本穩定[EB/OL].http://www.zhanyi.gov.cn/lypd/tjgk/022356123
81323201706,2019-9-30.
[2]龍鍇.習近平新型工業化思想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8.
[3]江飛濤,武鵬,李曉萍.中國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換[J].中國工業經濟,2014(5):5-17.
[4]趙祚翔,李晨妹,王圣博.“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境外合作園區投融資模式的實踐[J].商業經濟研究,2019(22):178-181.
[5]陳尚金,趙玉珍.“一帶一路”背景下非公企業家隊伍建設現狀及對策:以江蘇省連云港市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5(11):62-64.
作者簡介:
張全江,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區統計局;
楊浩杰,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