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成國 李達耀 李燕清



摘?要:本文探討了金融發展及產業結構與城鄉收入差距間的動態關系,刻畫了三者間的內在邏輯,并基于1990~2017年的廣西統計年鑒數據,通過建立狀態空間模型對其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具有緩慢拉大的影響,而產業結構則對城鄉收入差距具有緩慢縮小的影響,并且兩者的長期趨勢呈現逐漸收斂的趨勢。
關鍵詞:金融發展;產業結構;城鄉收入差距
中圖分類號:F1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2-0067-02
一、 前言
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4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無論是經濟規模的總量上、人均指標上,還是生活水平上,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驚人的成就。然而,在人均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行業間、地區間、城鄉間的收入差距擴大問題也逐漸突顯出來。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陷入低迷。由于外需不足,中國經濟也由高速增長下調至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產業結構升級、地區間平衡發展、擴大內需刺激消費變得迫在眉睫。由收入差距導致的貧富差距,進一步引致消費不足的問題逐漸被國內外學者所重視。
廣西作為中國西部欠發達地區之一,城鄉收入差距及產業結構問題在經濟發展中則顯得更為突出,對提高投資、消費潛力的影響也更大。2008年次貸危機導致中國第二產業增長乏力,但第三產業卻顯著增長,在“穩增長,調結構”的經濟形勢下,各地政府越來越重視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因此,研究產業結構調整及與之相匹配的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影響具有理論及現實意義。
二、 文獻綜述
金融作為對社會收入再分配擬進行調節的重要工具,對城鄉收入差距及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影響。目前,學界對城鄉收入差距與金融發展兩者的關系基本上形成三種主流觀點:第一種是Greenwood(1990)、Lyigun(20014)、方文全(2006)、喬海曙和陳力(2009)、胡宗義和劉亦文(2010)等學者認為兩者間呈倒“U”型關系。第二種觀點是Maurer和Haber(2003)、林毅夫(2003)、章奇(2003)等學者認為兩者間呈正相關關系,即城鄉收入差距隨金融發展而不斷拉大。第三種觀點是Galor和Zeira(1993)、Barr(2005)、付榮(2012)、冉光和及湯芳樺(2012)等學者認為兩者間呈負相關關系,即城鄉收入差距隨金融發展而不斷縮小。
通過金融的資源配置作用,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則就業結構及居民收入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陳斌開和林毅夫(2013)認為在工業化初期,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優先發展將阻礙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二、三產業的勞動力需求下降,城鄉收入差距則會擴大。李亮(2014)認為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的主要因素為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但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則會使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穆懷中(2016)的研究認為兩者間呈“倒U型”關系,而中國正處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的重要階段。
本文將金融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與城鄉收入差距納入同一框架下,以廣西為例進行實證研究,分析其內在機理及聯動關系,以期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三、 實證研究
模型估計過程中為避免“偽回歸”的出現,首先對序列組進行協整檢驗。
(一)單位根檢驗
本文通過ADF單位根檢驗來檢驗各變量時間序列的單整階數,分別對各變量取對數、一階及二階差分進行檢驗。
觀察表1中ADF單位根檢驗結果可知,城鄉收入差距、金融發展及產業結構的三組時間序列的原始數據在5%的顯著水平下均存在單位根,為非平穩時間序列,而經過一階差分后,三組數據在1%或5%的顯著水平下不再存在單位根,為平穩變量。因此三組數據為一階單整序列。
(二)協整檢驗
基于表1三組變量的一階單整檢驗結果,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以檢驗三組變量的線性組合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即:長期均衡關系。
觀察表2中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可知,特征根跡檢驗的跡統計量為46.4672,大于5%顯著水平下的29.7970的臨界值,即可拒絕零假設:不存在協積向量。
基于Eviews7.2軟件,建立狀態空間模型如下:
觀察圖1可知,除1991年起至1993年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產生劇烈影響外,往后年份的樣本期間兩變量對其影響呈現穩步收斂的趨勢,其中90年代初產生劇烈影響的原因可能如下:1991年中國實施的適時調整、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銀行貸款及貨幣發行速度超過了經濟發展速度,金融市場利率較低、資金供應增加,通貨膨脹壓力增加。90年代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之一,固定資產的前期投資以大大超過往年的增速高速增加。
1994~2008年,兩變量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穩步緩慢縮小,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整體疲軟,支撐中國改革開放后30年高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受阻,經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由外需轉變為內需并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由圖1可見,廣西在此大背景下呈現出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再次縮小,并呈穩步收斂態勢。
三、 結論
本文基于1990~2017年的廣西統計年鑒數據,構建了金融發展、產業結構與城鄉收入差距的狀態空間模型,并采用卡爾曼濾波算法進行了分析,得到結論如下:金融發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彈性時變特征在樣本期內呈緩慢拉大的形態,而產業結構則隨產業結構逐步合理化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樣本期內彈性時變特征呈緩慢縮小的形態,并且兩者的長期趨勢呈現逐漸收斂的趨勢。
產業結構:充分考慮廣西人力資本結構的特點及廣西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節點省份的區域優勢,穩步推進廣西產業結構調整,完善勞動力市場,以產業結構調整就業結構,以就業結構改善人力資本結構,形成三者間的良性互動,提升耦合效率,消除產業間生產要素的流動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