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師事務所作為市場經濟監督主體,其工作質量備受關注。制定質量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規范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行為、改善執業品質和隊伍素質,從而保護社會公眾利益。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制度存在的構建標準不統一、實施保證缺失和執行效果不明顯等主要問題,提出通過為質量控制制度立法,明確政府監管角色、強制執行,完善執業人員獎懲機制等舉措來真正發揮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制度的監管作用。
關鍵詞: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制度;審計質量;制度立法;政府監管
中圖分類號:F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2-0091-02
一、 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制度的發展背景
改革開放初期,為了補充公有制經濟,國內經濟市場涌入了大量三資企業,目的是快速拉動國內經濟發展,中國獨立審計制度的建立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國務院財政部建立了以會計師事務所為主體的獨立審計制度,我國的民間審計監督體系基本走上了正軌。
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制度的制定,是由隸屬于獨立審計準則之下的大體要求形成的,它最初出現在美國,其目的在于約束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行為,提高工作質量。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公眾對審計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為了提高執業質量獲得公眾認可,在2001年初,全球近三十家會計師事務所在英國倫敦召開了關于審計質量問題的會議。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和國際審計事務委員會(IAPC)對此次會議提出了明確指示,希望可以解決會計師事務所在制定質量控制制度上的問題。同時,業界希望能夠制定出一套健全的審計質量控制制度,在審計界樹立權威,讓審計人員走符合規定的程序,給出一份客觀公正的報告。而審計質量控制制度的建立,不僅可以規范審計人員的行為,還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執法水平和業務能力,從而大大降低審計風險。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制度,就是在這樣背景下拉開發展序幕的。
二、 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質量控制制度構建標準不統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的規定,制定獨立審計準則,先由注冊會計師行業協會發起,在向社會個人、企業或事業單位等征求廣泛意見后,根據統計結果起草初稿,若遇到爭議的問題,向國務院財政部進行詢問,征求其意見后,最終定稿,由國務院財政部核準后公布。
從審計準則產生的歷程來看,它是歸屬于注冊會計師行業協會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規范了會計師事務所的經營體系,在約束執業人員的審計行為和提高審計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質量控制制度是審計準則的一部分,審計準則是質量控制制度的載體。由此可以看出,質量控制制度一直處在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協會的管控之下,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準則。這種模式下的質量控制制度不僅缺乏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而且制度的內容只是對會計師事務所及從業人員的審計工作質量進行規范要求,且是由會計師事務所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不夠詳細具體,在從業人員心中處于不被重視的地位,一直以來,它都是以“會計師事務所應付,執業人員忽視”的身份存在,顯而易見,質量控制制度不被遵守不被重視。正是因為審計準則對質量控制制度的制定要求列示太過于寬泛,不夠具體化、細節化,導致缺乏制定制度的統一標準,所以對各個會計師事務所在制定自己的質量控制制度時的指導意義嚴重被削弱,導致在制定質量控制制度的第一步就出現了問題,不僅忽視了質量控制制度的存在價值,也忽視了制定質量控制制度的最初目的。
(二)質量控制制度的實施保證缺失
審計環境是影響審計人員工作的外在因素。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需要審查的業務急劇增加,大量新建會計師事務所出現,同時,國外會計師事務所也紛紛入駐中國市場。雖然審計業務量在增加,但增加的量是有限的,審計業務總量具有確定性,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可避免。有的會計師事務所想要增加本所業務量,不惜下調收費標準,以低價吸引客戶,導致惡性費用競爭愈演愈烈,實際讓被審計單位掌握了選擇審計的主動權。過低的收費標準,必然逼迫會計師事務所想方設法降低審計成本,削減從業人員,減少審計時間,減少審查程序,因此,審計業務的質量逐步下滑,審計風險卻在無形中不斷上升。此外,被審計單位與審計單位之間本就是一種委托與受托的經濟關系,所以會計師事務所為了維護客戶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會采用不恰當的方法,同企業聯手做出違反審計準則的事情。
會計師事務所為了降低審計成本,會相應地降低審計人員的從業標準,更不會花費不菲的成本對員工進行后續培訓,也不愿意挑選專業人士進行本所質量控制制度的實施和管理。總之,不愿意在質量控制制度上付出過多的成本,也無暇關注本所及從業人員遵守質量控制制度的情況了。
會計師事務所在當今的社會中以審計監督的身份存在,受到注冊會計師行業協會和政府的雙重監管,但事實上,履行職能的是注冊會計師行業協會,政府并未做到真正的監管。正因為分工不明確、職能未到位,使得審計市場一直處于混亂之中,不僅質量控制制度的制定得不到保證,制度的執行也不規范,缺少實效。綜合這一系列問題,質量控制制度該有的實施保證嚴重缺失,效果自然無法呈現出來。
(三)質量控制制度的執行效果不明顯
審計人員進行審查的最終任務是出具一個真實客觀的審計報告,而質量控制制度的建立,目的在于保證會計師事務所和從業人員遵守規定,約束會計師事務所的經營行為和從業人員的審查行為。但如前所述,部分會計師事務所無視質量控制制度,進行惡性競爭,為了拉客戶沒有底線地無所不用其極。質量控制制度的制定本意是要約束相關人員遵紀守法,出具準確報告、維護公眾利益,但目前存在的這一系列問題,導致會計師事務所在質量控制制度的實施上效果不明顯,甚至形同虛設。
三、 完善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制度的建議
(一)以法規形式出臺質量控制制度,統一標準
為適應當前經濟的快速增長,業界急需獨立審計準則對總體進行監控,需要質量控制制度對會計師事務所和從業人員進行規范。但是,質量控制制度缺乏強制力的保證,監督和管理達不到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質量控制制度的建立一直依附于審計準則,并不是具體的,缺乏細節化,導致各個會計師事務所在質量控制制度的制定上沒有統一的標準,而且不受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貫徹執行力度不夠,所以應當通過審計署和財政部一起制定一個專門針對質量控制制度的獨立準則,單獨列出,成為一個獨立的制度,并且它的出臺,應當帶有法制色彩,在會計師事務所和從業人員心中樹立強制性的標準。在該質量控制制度中,應清晰表示出對會計師事務所經營體系規范的管理規定和對審計人員的控制條例,達到端正態度的目的。同時,在質量控制制度制定的分工上,財政部、審計署和注冊會計師行業協會應明確各自的責任和任務,聽取廣大人員意見,由政府和審計署制定后,注冊會計師行業協會進行后續監管,實現以法規形式出臺的質量控制制度獨立的價值。
(二)明確政府監管角色,強制相關人員遵守制度
目前,審計業務市場的競爭異常激烈,又因為政府和中國會計師行業協會之間的分工不具體,使得審計市場一片混亂,出現惡性競爭、惡性收費死循環等現象。在審計市場上,對于會計師事務所的收費方面,不能任由會計師事務所隨市場機制而定,應有政府和注冊會計師行業協會的介入,制定統一的最低費用標準,并列入審計準則中,由行業協會不定期檢查,對于違規人員進行警告或給予一定罰款,加強外部監管。對于審計人員,在質量控制制度中單獨列出其考核要求,定期檢查審計人員的業務能力、業務質量及執業行為;對于會計師事務所,在質量控制制度中單獨列出檢查標準,不定期核查其業務數量和業務質量,在質量控制制度的執行上進行嚴格的控制。基于上級的控制,會計師事務所也制定相應的檢查標準,對本所的工作人員進行考察,給予一定壓力,有效實施質量控制制度。另外,也可設立一個獨立審計司法鑒定,限制審計市場上的惡性競爭行為,從司法角度保證質量控制制度的實施。
(三)完善獎懲機制,約束和激勵執業人員
注冊會計師是進行審查業務的執業人員,同時也是質量控制制度的管控對象之一。但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造假案件層出不窮,使得利益相關者開始質疑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工作,喪失了對注冊會計師的信心。在質量控制制度的實施方面,注冊會計師的態度起著重要的作用。為獲取公眾信任,應不斷完善質量控制制度,在業務質量方面做到萬無一失,重樹公眾信心。為了保證質量控制制度的有力執行,應當制定獎懲機制,消除注冊會計師在利益的驅使下做出審計報告的隱患,約束和激勵從業人員,不僅能提高審計工作的完成效率,也保證審計業務的質量,強有力的確保實施效果。對此,可以在各個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建立投訴、舉報的通道,對報告人員予以獎勵,對被檢報人員予以責罰,確保實現質量控制制度的制定目標。
綜上所述,會計師事務所的質量控制制度,對于保證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質量,對于維持民間審計在社會經濟中的良好職業形象,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制度從制定到實施再到效果,始終不夠理想。只有通過一系列措施大力完善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制度,才能在不斷發展的市場經濟下充分發揮民間審計的監督鑒證職能,使其在社會經濟健康快速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益雄,李長愛.行業自律監管能改進審計質量嗎?——基于中注協約談的證據[J].會計研究,2016(11):84-91,96.
[2]雷軍.基于加強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控制的探討[J].財會學習,2016(19):150.
[3]張水花.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控制分析[J].全國流通經濟,2018(22):106-107.
作者簡介:
張曉天,女,江蘇蘇州人,碩士研究生,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與國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財務管理實務、內控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