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汽車融資租賃是汽車金融的模式之一,已在發達國家普及。本文以我國汽車融資租賃公司個人客戶信用風險的成因為切入點,分析H公司信用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信用風險的管理措施。希望對我國汽車融資租賃行業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汽車融資租賃;個人信用風險;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426+F72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2-0142-02
近年來,我國的汽車融資租賃業務逐漸發展起來,汽車融資租賃公司接連成立,雖市場滲透率不足10%,還處于發展階段,但其市場前景廣闊。由于我國汽車融資租賃進入大眾視野時間短,尚存在許多不足,尤其是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以H汽車融資租賃公司為例,其業務主要面向個人客戶,而我國個人信用體系不完善,公司內部還沒有建立成熟的風險管理體系,在個人客戶信用風險的識別、評估、防范上缺乏實踐,因此汽車融資租賃信用風險管理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汽車融資租賃相關概念
汽車金融主要指汽車從研發到消費全環節中所涉及的金融活動。H公司汽車融資租賃業務流程主要是按照與客戶簽訂合同,提供選定的汽車,并交付承租人使用,以汽車價款及利息為依據計算客戶每月支付的租金,在合同結束的時候該汽車的所有權轉移給客戶。與經營租賃不同的是汽車融資租賃“融物”的特性,其合同更為靈活,例如在租期、回購、利息等方面。H公司常見的業務方式有兩種。一是直接融資租賃,也稱正租,公司與客戶簽訂《融資租賃合同》,將客戶指定車型租給客戶使用,客戶在初期交付一定量的保證金,后按月支付租金,期滿后客戶可以按約定的價格優先獲得汽車所有權,完成整個租賃過程。二是售后回租方式,公司與客戶簽訂《融資租賃合同》,先從客戶處購買客戶現有車輛,后以融資租賃的形式再將車輛回租給客戶,客戶按合同約定支付租金,期滿后回購汽車,重新獲得所有權。這種方式不影響客戶對車輛的使用,獲得了資金,增加了資金使用效率。
二、 汽車融資租賃信用風險
汽車融資租賃業務兼具汽車行業和金融行業的風險,風險較高,汽車融資租賃面臨的風險種類主要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包括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等。
汽車融資租賃公司面臨的風險以客戶的信用風險為主。這是因為相較于其他融資租賃,汽車融資租賃公司既要面臨汽車行業本身折舊速度快、產品更新快的風險,還要面臨個人客戶抗風險能力不足容易出現客戶現金流短缺、無法支付租金等情況,這都導致個人客戶違約風險高,而在公司內部的風險管理上體系并不完善,信用風險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故而加強汽車融資租賃公司的信用風險管理勢在必行。
三、 汽車融資租賃公司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
H汽車融資租賃公司是我國某汽車集團的下屬子公司,以汽車融資租賃業務為主業,面向個人客戶,現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其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
(一)全國信用體系的不健全
目前,我國征信體系尚不完善,客戶信用信息無法完整獲得,信息不對稱,只憑個人基礎信息和有關財產信息,并不能代表其收入來源可靠且未來收入穩定,沒有以往的信用情況信息,難以結合財產做出資信評估。
(二)同業信用記錄的不溝通
從汽車融資租賃行業角度看,同行業的公司之間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缺乏合作,信息的溝通渠道不暢通,沒有一個共享的信息平臺對客戶的信用情況做記錄。
(三)對市場失信行為缺少必要的懲罰
由于我國在信用監管方面的制度建設不健全,客戶失信追責困難,缺乏有效懲戒手段,此外,社會上對承租人非法占有租賃企業車輛的違法行為缺乏正確認識,企業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
(四)公司內部信用風險管理存在漏洞
由于我國汽車融資租賃行業起步不久,汽車融資租賃公司成立時間同樣不長,內部信用風險管理控制還不完善。
四、 H汽車融資租賃公司信用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H公司管理理念制度建設不完善
H公司于2012年成立,依賴實力雄厚的母公司G汽車集團,組織架構是建立之初從母公司的融資租賃業中剝離出來的,發展至今仍是扁平化的架構,雖然公司下設有風險控制部,但是僅僅風險控制部一道風險防控屏障,無法達到內部權力的制衡作用。整體缺乏風險評估和防控意識,風險控制操作流程制度化薄弱。同時,公司企業文化中關于信用風險的關注不夠,加之公司的考核機制、獎懲制度還不完善,致使員工風險意識相對不足,銷售人員為業績不顧風險進而出現信用風險事件,對此公司的追責制度未能有效發揮作用,信用風險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二)業務流程過于簡化
規范的業務流程也是風險控制必不可少的組成,完善的流程可以在項目審核之前發現問題,避免損失。H公司的業務流程中對風險控制的側重并不明顯,業務從受理到調查到評審到完成,較為籠統,這樣的流程沒有相互制衡,會誘發潛在的信用風險。
(三)金融風險管理技術相對落后
在國外,汽車融資租賃行業市場成熟,汽車融資租賃公司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有成熟的理論基礎,為信用風險管理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已然有了高技術性的風險管理工具。而我國量化的信用風險管理技術相對缺失,相關技術人才配備不足,在這樣的背景下H公司信用風險管理也存在前期客戶信用調查存在缺陷致使信用數據不足、內部信用風險評估方法單一、技術更新速度慢、主要依靠外部購買的風控技術等問題。
五、 汽車融資租賃公司信用風險管理對策
(一)外部層面對策
1. 要注重對個人信用制度的完善建立,實施有效的失信懲戒措施
營造有利于建設個人征信體系的法律環境,個人征信機制的完善與失信懲戒制度相結合,不斷提高整個社會的守信意識。在配套制度建設方面,完善信用調查、評估機制,建立覆蓋全國的個人信用信息中心,這些措施都有助于信用風險的防范。失信懲戒措施可以是進行失信信息共享,整合用戶信息,限制失信人員的有關信用活動,嚴重的限制出行、購房等日常重要活動,建立失信黑名單,提高了用戶的違約成本。
2. 建立平臺間信息共享機制
目前,網上消費活動漸成主流,大量的個人相關數據為定量信用評估帶來便利,但大多數行業企業之間相互獨立,數據信息局限,若能信息共享,用戶在一家公司信用違約另一家公司可以看到,那么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就能減少,信用風險就會大大降低。
(二)內部層面對策
1. 加強內控風險管理結構建設
汽車融資租賃公司的風險控制體系一般需有風險決策機構、風險決策支持機構、風險歸口管理機構和風險控制反饋與監督機構四個部分組成。H公司的組織架構過于簡單,應當建立租前風險的識別和評估、租中風險的預警與跟蹤、租后風險的監督和處置。除了領導層級,風險需要下屬的多部門聯合控制,例如信息技術部門,可以給公司風控提供技術支持,H公司的技術部一是部門地位并不與它的重要程度配比,二是它的真實價值并未得到發揮,公司的部分主要風控技術是外購的。公司應重視信息技術與風險管理部門的配合,依托公司現有的龐大數據,招聘人才,加大技術研發,構建自己的風控體系。企業文化建設中,不僅僅要把生產經營放在首位,還應該時刻提醒員工將風險控制責任放在首位。
2. 業務流程建設
租賃前的風險控制應著重在客戶的篩選上。銷售人員在獲客階段通常側重開發業務而不自覺地忽視對客戶信用風險整體完整的考察,匆匆簽約,獲得業績,而公司的業務流程簡化不能充分識別這種情況,簽約前的風險控制是多數企業的控制重點。總體如下:獲客階段對客戶進行初步的篩查,廣泛獲取內外信息,例如接入同業的信用記錄和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等,然后進行反欺詐評估形成初判。租賃中客戶信用風險的控制在于簽約時要注意科學決策,正確的方法是基于銷售人員收集到的內外信息而做的反欺詐調查結論,專門的風險控制部門采用人機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對客戶信用進行評價,從而得出結論指導信用銷售決策,再根據風險情況交由適當層級人員審批。其中建立科學的客戶信用審批程序至關重要,公司應結合公司的信用風險評估技術的自動信用評估模型,完成簽約。租賃后信用風險的控制重點在于加強租后違約監控力度。一方面,加強對應收客戶租金款的還款情況監控,對于已出現逾期情況的客戶則要盡早采取適合的催收手段。另一方面,根據貸后風控策略定期監測已授信客戶風險信號,包括客戶履約情況、擔保情況、償債能力變化情況等,協同貸后系統、風險緩釋平臺進行風險處置。
3. 信用風險控制技術管理
信用風險控制技術管理方面,公司需要聘用相關人才,在相關理論基礎上構建適用于本公司信用風險技術管理體系,發揮大數據的作用。信用風險管理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時充分考慮本公司現有情況,首先建立公司基礎數據倉,將風控數據引入,包括行內數據、客戶授權數據(包括企信征信、個人征信、個人學歷、個人車輛、電商交易記錄等)、第三方公司數據、互聯網的各類免費數據等,隨后對數據進行處理,借助文本挖掘、MIDAS、R等技術或工具構建形成客戶統一風險視圖,然后建立個人信用風險評估模型給定客戶風險等級以及審批建議,對不同審批建議實施不同的審批模式。在模型的選擇上,可以選用隨機森林模型和邏輯回歸模型,邏輯回歸和隨機森林模型是目前汽車金融風控中應用較為成熟的模型。通過既有數據測算出準確度較高的模型,進而推廣應用在更多數據的預警系統中。
參考文獻:
[1]陸曉龍.汽車融資租賃業務模式與信用風險管理[J].上海汽車,2014(7):30-32.
[2]尹建榮.汽車租賃公司融資租賃業務風險及應對措施[J].財會通訊,2016:99-101.
[3]王箏.金融租賃公司風險管理體系構建初探[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47-54.
[4]王文樂.我國融資租賃業的前景及風險控制[J].企業經濟,2016:189-192.
[5]曾貴榮.基于業務流程的P2P借貸平臺風險控制機制構建[J].財會通訊,2018(20):118-122.
[6]董綺,王愛民.小額貸款公司信用風險管理模式探究[J].財會通訊,2017(14):104-107.
[7]張菲菲.信息安全視角下個人信用報告自助查詢機推廣應用的思考[J].征信,2018,36(6):54-56.
作者簡介:
馮點,女,吉林農安人,沈陽工業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市場與金融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