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園是城市文化的名片,不僅能營造優美人居環境,更體現了城市自然景觀和生態價值。近年來,全國各地公園綠地的興建事業蒸蒸日上,南京的公園綠地面積快速增長、公園邊緣空間的不斷優化改造無不體現著園林建設的良好發展勢頭。本文通過簡述公園邊界面演變與發展概況,以國外案例作為對比參照,挑選南京具代表性的玄武湖公園的邊界面進行現場調研,以案例分析為主的方式對公園邊界面演變及優化方法進行分析。最后對目前城市公園邊界面的現狀提出評價和面向未來的設計建議。
關鍵詞:公園邊界面;出入口;城市公園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2-0175-02
一、 緒論
(一)研究背景
隨著當今城市的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融合理念不斷滲透進生活的各個領域,公園是城市文化名片,不僅能營造優美人居環境更體現城市自然景觀和生態價值。而今,人們已經逐漸不滿足于公園僅內部豐富而邊界空間封閉的隔離形式。為了使公園與城市更好地融合,使其能更好地服務于大眾,把自然環境融入市民生活,市政工作者和園林設計者們正營造“隔而不離”的自然型邊界,這一類型的邊界空間體現了公園內外一體的融合感與親人性。
(二)研究內容與目的
本課題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①歸納入口等空間與景象的突出特征及與邊界面的關系;②以案例分析為主的方式對南京公園邊界空間進行探索。因查閱相關文獻后發現,對公園邊界面抑或公園邊緣空間的研究多為概括性理論,較為籠統,典型性不夠強,因此本文選取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園邊界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實地考察,以更加直觀地理解相關概念,加深對園林規劃設計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三)相關概念的釋義以及研究范圍的界定
1. 邊界面及其相關概念釋義
“邊界”是指區域間的界限,是兩個具有不同功能和特征的空間或區域的線性界面。處于事物間分界處,起著分割與隔斷的作用。其在《古今漢語實用詞典》中的概念釋義里可以看出,其強調的是對多方事物的紐帶作用。邊界是線性的,是兩個差異面的交界線,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空間體。學術上對這一類型的空間有“邊緣空間”“邊界空間”“邊界域”等一系列名稱,更多地強調相鄰空間的銜接與過渡。
行為心理學中,邊緣空間又是最具敏感性和多樣性的空間,是各種場所中最復雜,表現形式最豐富、人類活動最活躍的空間。
2. 出入口及其相關概念釋義
出入口為一種界定空間的元素,不僅為人們生存空間的“內”與“外”提供了可識別的界限,同時也溝通內外空間。城市公園出入口空間形態主要是指構成公園入口諸要素的空間形態,作為空間領域的界定與導入,是游人進入公園空間首先感受到的,是空間的第一序列。
3. 公園出入口與邊界面的關系
公園邊界空間不僅對公園綠地起到基本邊界界定的作用,還與城市用地相互影響、相互關聯。其設計的成功與否決定了人們對公園的第一印象。而出入口就是這個空間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整個公園是由街道空間過渡到公園空間的轉折和強調,是園內景觀和空間序列的起始。出入口是整個公園邊界面上的重要節點,是進入公園的緩沖地段,是城市公園與周圍環境(建筑、道路等)之間的過渡空間,是城市公園與城市空間融合的中間體,在整個公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一)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及發展動態
自19世紀以來,國外學者就已經開始關注并研究城市化與園林空間的調和關系:美國建筑大師羅杰·特蘭西克提出:“邊界或明確邊緣對傳達場所的意義非常重要”。“邊緣界定是成功的都市空間之基本元素”。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提到了“柔性邊界”的概念,強調了邊界空間設計與人們的交往活動之間的相互聯系。
而國內相關研究相對于國外較晚,從部分期刊文獻整理、分析可得:關于邊緣空間的理論分析大致開始于2000年,2007年以后關于這類空間的研究漸漸得到了國內學者重視,文獻數量有了一定增長。趨勢表明關于“邊界空間”的研究已經逐漸得到人們重視。但總體來講,文獻研究數量仍處于較少水平,且研究內容和方法都相對局限。
(二)國外相關案例簡析
1. 紐約中央公園邊界空間
中央公園(Central Park)是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大型的都市公園,始建于1856年。面積3410000平方米,長4000米,寬800米。中央公園四周建有低矮圍墻,全園四周有許多出口,園外兩側交通十分便利。公園的邊緣綠化是其非常突出的特點,設計者用綠化來過渡周圍建立的高樓,游園者會覺得公園和鋼筋水泥的融合相得益彰。該處理手法給中國公園邊界規劃提供了可借鑒之處。
2. 案例啟示
總結上述案例得出中央公園邊緣空間開放程度高,可達性強;設計者能夠充分考慮到與周圍環境的過渡與融合;邊緣空間尺度親切,形式多樣;細節處理遵循以人為本原則,注重生態與功能的結合;出入口設置合理,交通流線、道路系統合理分流。
三、 調研地的選定
南京地處長江下游平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帶工業、商業、文化大城市。南京園林始見于三國孫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南京園林漸次振興。近年來,全國各地公園的興建事業蒸蒸日上,南京也不例外,公園綠地面積快速增長、免費公園的逐漸開放、公園邊緣空間的不斷優化改造,無不體現著南京園林建設的良好發展勢頭。本文中所選調研地為南京開發較早、景觀發展相對成熟的玄武湖公園。
(一)調研實例分析(玄武湖公園——環湖路親水駁岸以及公園主入口玄武門)
1. 公園邊界面演變簡析
2009年~2011年,環湖路景觀工程拆除了約5000平方米的破舊建筑,建設景觀綠地,在駁岸生態化改造的基礎上擴大了14000平方米內河水面并建設成生態水系,增加了草坪53000平方米,原本生硬單調的水泥護岸被綠草如茵的生態坡岸取代。原址南京水上樂園的地塊,現已成為一塊宜人的自然式生態小游園,植物配植多樣,層次豐富。景觀假山后隱藏著原沖洗玄武湖的沖水管,是個非常精妙的設計。
由于玄武湖龍蟠路火車站一側入口空間被進一步打開,形成了國內少有的湖景站前廣場,此廣場有效分離了機動車、非機動車與人流。如今走出火車站廣場,就能方便地踏上湖畔的木質棧橋和親水平臺。環湖路景觀沿線設有各式座椅、花壇邊緣、景觀石、湖邊靠背觀景椅等,隨處可供游客坐下休息和觀景,部分帶有私密性,利用率高;配置多個高標準公廁、100余個垃圾桶;標識系統設計統一,別具一格。路畔的小品、景觀墻、景觀燈柱,寫滿名家詩詞的石刻、民國風情建筑等使湖畔的景觀工程更顯文化氣息。以文化休閑、商務接待為主題的園林景點式接待中心改變了原先混亂的游船經營形象,提升了景區的景觀品質和文化內涵。
2. 入口空間與景象分析
玄武門是玄武湖公園最大也是最主要的出入口,自公園免費開放后,大門拆除了檢票設置,客流量劇增。玄武門不僅起到出入口作用,其實質也是一個景觀建筑,是游客合影留念的首選。為了避免游人的滯留干擾,門前設了前、后兩個集散廣場,適當加寬路面,形成分支,利于游人分流。門前集散廣場能有效分離車流人流,不影響門前道路的通行。進入玄武門后,左右手兩邊也各有兩個空間,用于游覽車的停放、商家店鋪和游覽接待。因此,該出入口很好地適應了城市交通、游人的走向和流量。
3. 環境行為觀察與使用者調查
該空間的使用者主要由本地市民與外地游客構成。南京市民多數喜歡在此走湖健身;因為其與南京火車站的緊密聯系,加以行為心理學中人的親水性,候車的外地乘客喜愛在濱水平臺上逗留、休憩、合影留念,以觀賞湖對面的樓群天際線和湖面上穿梭的游船度過候車時間。
據調研時訪問,無論當地或是外地的游客對玄武湖的評價都非常高,尤其南京市民對于整治后又免費開放的玄武湖贊賞不已,此處成為市民最喜愛的休閑健身場所之一,
周末時常能看到一艘艘游船飄蕩在湖面,游客沿湖而坐的景象。
四、 結語
(一)現狀評價
綜合上述調研的案例,總結南京的城市公園乃至我國的城市公園邊界面發展情況:規劃方面有了一定的邊界空間意識,使公園不再只是一方閉塞的空間,而是越來越多與城市空間友好融合,與城市化進程相協調。通過邊界設計和技術手段的協助,讓人與自然最大限度地親近。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借鑒了國外的設計, 用豐富、自然、多樣化的設計手法保護好公園內部資源的同時又化解了公園邊界的尷尬,同時又不失中國特色。
(二)已解決的問題和尚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內公園的邊界面規劃相比國外而言處在起步發展階段,以上述實際案例為例,設計者已經能考慮到公園邊界面對城市空間的影響,并著手完善改變著公園與其外部空間,使之融合得更加和諧和完美,公園邊界不再封閉化。但由于城市公園邊界空間是一個相對嶄新的概念,其設計理論與方法缺少前人經驗,在實踐上就體現出一些問題。例如,有些邊界空間設計缺少無障礙設施,在高差處理上沒有考慮到殘疾人士的出行方便。因此,在考慮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上仍然要加強人性化設計。
(三)小結與展望
公園的邊界作為景區內外環境的分割與連接,是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過渡。對其優秀合理的規劃設計,應該是能夠促進城市綠色空間與城市建設相互融合、提高城市整體環境品質、打造更富有地域特色的設計。
隨著我國經濟和城市化發展,公園綠地逐漸免費開放,開放性城市公園綠地邊界空間的設計需求會逐漸增加。在保證公園原有特色和風格不受大的影響的情況下,如何豐富邊界空間和促進邊界空間的擴展是今后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發展的新道路。隨著城市開放性公園綠地邊界空間的重要性不斷被重視,這方面的研究理論也一定會得到進一步深化,以促進城市開放性公園綠地邊界空間的理論研究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丹.用人文理念解讀公園邊界設計[D].蘇州:蘇州大學,2008.
[2]張在元.邊緣空間[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3]鄭淼,郭毅.以太原迎澤公園為例議公園出入口的規劃設計[J].山西建筑,2008,34(10):58.
[4]劉煜.居住區邊緣空間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9.
[5]趙璐.城市中心區公園邊界空間設計研究:以株洲神農城為例[D].長沙:中南大學,2011.
作者簡介:
顧舒馨,女,江蘇南京人,理學碩士研究生,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空間規劃、城市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