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靜
【摘要】黃褐斑是一種常見的損容性皮膚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容貌的追求越來越高,黃褐斑的存在雖然不會感覺不適,但會影響面容,給患者造成精神方面的壓力和帶來生活中的很多煩惱、痛苦。中醫治療黃褐斑獨具特色,其中腹針治療黃褐斑不僅操作簡單、無不良反應,且容易被患者接受,收到較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黃褐斑;腹針;中醫療法
【中圖分類號】R27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8..01
黃褐斑,古稱面沉、面黑皯、肝斑[1],病機主要涉及肝、脾、腎功能受損,氣血失和,沖任失調,絡脈不利(包括絡脈阻滯與絡脈空虛),經筋氣血阻滯不通,濁陰沉積[2]。是一種好發于顏面等暴露部位的色素增加性皮膚病,目前普遍認為其與紫外線暴露、性激素水平異常和遺傳易感性等因素相關[3],西醫治療多不甚理想,且易復發,而中醫運用腹針療法治療黃褐斑,安全性高,無副作用且臨床效果明顯,現舉臨床驗案2則如下。
案例1:
患者,女,29歲。2018年12月13日初診。患者自訴1年前于海邊游玩后出現黃褐斑,近半年因勞累且心理壓力大病情逐漸加重,并伴有多夢、頭暈、健忘、咽干、神疲乏力、心煩、腰酸,舌紅少苔,脈弦細。辨為心腎不交證,治以養心安神、交通心腎。腹針選穴:中脘、下脘、水分、商曲(左)、滑肉門(雙)、上風濕點(雙)、外陵(雙)、氣海、關元。治療2周后,病情改善,治療3個月后,面部黃褐斑消失。
按:該患平時勞累及思慮過度,情志不舒,心火偏盛,腎失于濡養,則頭暈、腰酸、健忘。腎陰不足,不能涵養心陰,則神疲乏力,火擾心神則見心煩。舌紅少苔,脈弦細為一派陰虛之象,故臨床應養心安神,交通心腎。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引氣歸元,補心益腎,上風濕點疏肝解郁除煩,滑肉門、外陵、商曲改善面部血液循環,諸穴合用,效果滿意。
案例2:
李某,女,50歲。2019年02月13就診。自訴面部黃褐斑3年余,曾做過面部美容、口服中藥湯劑治療,效果不明顯。現癥:面色晦暗,口干,失眠,頭痛,痛如針刺,心煩易怒,舌質暗,苔薄黃,脈弦澀。辨證為氣滯血瘀證,治以行氣化瘀。選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外陵、滑肉門、大橫、氣穴,平肝,大椎。1周后患者自覺黃褐斑較前減少,1個月后上證改善明顯,半年后面部黃褐斑基本消失。
按:該患者平素情緒波動較大,肝郁氣滯,日久化瘀,不通則痛,則見頭痛,痛如針刺,郁而化熱,上擾心神,則心煩易怒,失眠,氣血運行不暢,不能滋養面部肌膚,則見面色晦暗。舌質暗,苔薄黃,脈弦澀,皆為氣滯血瘀之象。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引氣歸元,平肝,大椎解郁清熱,外陵、滑肉門、大橫、健運脾胃,活血化瘀,上方共湊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功效。
《靈樞·經脈》曰:“血不流則毛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難經·二十四難》說:“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如黧,此血先死”。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飲食不節、壓力較大、情志不暢等因素,黃褐斑以中青年女性多見,嚴重影響美觀,現已成為醫學和美容界共同面臨的難題[4]。對此臨床治療應以養血疏肝、活血化瘀、溫補腎陽、健脾祛濕為治療原則[5]。腹針在治療黃褐斑方面具有標本兼治,無副作用等優勢,故臨床可大力推廣腹針療法治療黃褐斑,療效滿意。
參考文獻
[1] 向云霞,陳芷楓,李 季.針灸治療黃褐斑的臨床研究進展[J].光明中醫,2015,30(03):660-663.
[2] 葉世龍.黃褐斑病因病機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12):3806-3808.
[3] 時 悅,譚 城.黃褐斑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6,15(01):55-58.
[4] 張 晨,張虹亞.黃褐斑的中醫藥研究進展[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5,27(06):886-889.
[5] 羅 茜,蘭培敏,彭旭玲,盧小玲.當歸芍藥散治療女性黃褐斑療效及對性激素水平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8(11):1188-1191.
[6] 經絡理論及針灸治療黃褐斑研究進展[J].沈丹丹,喻治達,王萬春,湯亞娥.中國醫學文摘(皮膚科學).2015(05)
[7] 對穴為主在黃褐斑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俞 潔,陸小連,莫曉楓.黑龍江中醫藥.2015(05).
[8] 淺析黃褐斑的辨證分型治療[J].馮蕙裳,蔡玲玲,楊 柳,姜 玉,宋利梅,張豐川.環球中醫藥.2015(07).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