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2)
急診護理的質量可以直接影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治療工作的搶救效果[1]。因此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診護理護士要嚴格重視,盡最大的努力幫助改善預后,以及減少搶救的時間,并在搶救中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在本次研究當中,將對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進行具體研究,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和急診護理流程,對比兩組的搶救效果。如下文所示。
在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選取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隨機”分組法對照研究。分別為對照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觀察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
觀察組:男女性別-(23:12)例,發病到入院平均時間(2.35±1.52)h,平均年齡(56.12±5.02)歲。
對照組:男女性別-(20:15)例,發病到入院平均時間(2.46±1.59)h,平均年齡(56.21±5.03)歲。
2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2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方案
對照組:常規急診護理。本組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常規急診護理的內容如下:
急診接診后,護理人員根據醫生醫囑帶領患者臥床休息、心電監護。建立靜脈通道、吸氧等急診護理流程,確診之后做好手術準備將患者送入導管室。
觀察組:優化急診護理。本組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優化急診護理的內容如下:
第一方面:首診負責接診的方法。在急診中接診需盡快安頓好患者,先初步評估病情、采集血樣、使用吸氧罩等,再檢查標本、實施床邊心電圖、心電監護、詢問患者病史的流程,且要在10min之內全部完成,并記錄在本[2]。標本檢查后需在30min之內追蹤其結果,確保實時掌握患者的病情。
第二方面:完善院前搶救工作。與現場人員時刻保持線上聯系,指導患者服用藥物、臥床休息以及安撫患者的焦慮情緒并在5min之內出診;抵達現場之后,馬上搶救患者,實施吸氧、鎮痛、開通靜脈通道輸液急救,與此同時囑咐醫院相關人員做好急救的準備工作。
第三方面:強化心理干預。評估患者此時的心理狀態,及時疏導帶有不良情緒的患者,通過舉例成功臨床案例和確保護理人員的悉心照料以及專業的救治醫生穩定患者的不安。并與家屬溝通患者的目前狀況,請家屬對患者給予關心和勸說。
第四方面:急診交接。護士按照患者的病情通知醫務室,若要進行PCL手術,需通知醫師,護理人員應迅速做好手術準備需要的藥物和器械,以及文件簽署、交接單、與患者溝通病情等;治療內容事無巨細的告知患者,使患者做好心理準備。
觀察2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時間、急診時間、院內復發率、院內再次PCL率并進行分析。
對以上“1.3 觀察指標”部分2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指標結果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測算數據,用“(±s)”表示住院時間和急診時間,用“t”檢驗;用“n,%”表示院內復發率和院內再次PCL率,x2進行檢驗。統計學具有意義,P<0.05。
觀察組住院時間(11.4 7±2.8 7)d,急診時間(31.32±9.52)min少于對照組—(14.89±3.80)d,(56.18±12.19)min,P值<0.05。
觀察組院內復發率為5.71%(2/35),院內再次PCL率2.85%(1/35)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的25.71%(9/35),17.14(6/35),P<0.05。
本文具體研究中,對照組實施的常規急診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和護理非常的麻木,容易在護理當中出現手忙腳亂的現象,拖延搶救時間,增加患者可能復發的風險[3]。觀察組實施的優化急診護理流程能彌補常規急診護理的漏洞,在急診中第一責任人是接診的護士,負責急診的全程和安排護理人員對患者做好手術準備以及心理疏導。患者的各項治療內容皆在護理人員可控范圍內干預,層次分明地進行搶救工作,從而減少搶救的時間、提高搶救的治療效果,并改善患者的預后。
研究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11.47±2.87)min少于對照組,P值<0.05。觀察組院內復發率為5.71%顯著優于對照組,P值<0.05。
綜合所述,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不僅降低了復發率還提高了搶救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