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文
(南京中醫藥大學沭陽附屬醫院骨科,江蘇 宿遷 223600)
骨折是骨科臨床上較為多見的一種疾病,較輕的骨折可以通過保守治療使其康復,但若較重的骨折,則需要進行相關的復位手術后方可恢復,因術后恢復時間較長,患者因病情的干擾極易產程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對患者的身心健康與術后恢復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1],因而,骨折患者術后選取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筆者將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50例骨折手術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對其分別使用臨床常規護理方式、綜合護理方式,觀察其臨床效果,現做如下闡述。
現隨機選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50例骨折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就診時間,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25例,實驗組患者年齡18-60歲,平均(40.8±3.2)歲;其中,男患者8例,女患者17例;對照組患者年齡19-65歲,平均(42.3±2.9)歲,其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較小,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行基礎臨床常規護理方式,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監測、注意事項的告知及術前準備。實驗組在此之上行綜合護理干預方式,(1)建立由培訓師、護士、護士長等組成的疼痛護理小組,且組員要求必須護理經驗豐富、護理技能高超及理論知識要扎實等。術前對患者進行疼痛相關知識培訓及疼痛評估,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用適宜的鎮痛藥物[2]。(2)指導患者以高蛋白、低鈉鹽飲食為主,提高其抗病能力;而水腫癥狀的患者應嚴格控制鈉與蛋白質的攝入,依據患者的病情進行相應的調整。(3)將疾病的相關知識及時告知患者,并將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予以告知,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同時觀察患者的內心變化,若有異常應及時疏導,提高其抗病的信心[3]。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改善的情況,主要分為重度、中度、輕度、無痛四個級別。疼痛改善的總有效率=(無痛例數+輕度疼痛例數)/總例數×100%。
記錄數據,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包對骨折患者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計數資料應用n(%)描述,計量資料應用(±s)描述,組間經t和x2檢驗,差異在P<0.05時,存在臨床可比意義。
對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改善的情況進行評估后發現,實驗組25例患者的疼痛改善率為92.0%(23/25),而對照組25例患者的疼痛改善率為60.0%(15/25),實驗組遠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經統計學處理后發現(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疼痛是骨折患者術后比較多見的表現,因疼痛感的干擾易致使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對患者的預后恢復極為不利。綜合護理干預是針對患者病情(疼痛)而制定的適合患者康復的具有針對性、科學性的一項綜合護理方式,主要包括疼痛護理小組的建立、疼痛評估、飲食指導、心理等護理干預,其中通過疼痛小組的建立,使其對患者的病情了解程度加深,增強了針對性干預的有效性;通過飲食治療護理干預,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患者的抗病能力,促進其預后恢復;通過心理護理干預,是患者對疾病的相關知識了解的更加透徹,提高了治療的依從性與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隨之其治療效果顯著提升[4]。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的實驗組患者的疼痛改善率顯著優于采用處理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再一次驗證了綜合護理方式的可行性。綜上分析可以看出,將綜合護理干預運用于骨折患者術后治療中,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疼痛指數,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被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