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麗莎,劉穎娜,田思雨
(中日友好醫院外科重癥醫學科(SICU),北京 100020)
選擇本院ICU在2016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患者1600例例臨床資料作為研究指標,探索ICU護理質量管理中應用護理標識管理方案的臨床效果。
選擇本院ICU收治的患者58例,分成研究組(n=800)與對照組(n=800),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質量管理,研究組聯合護理標識管理方案。納入標準:患者均為ICU住院患者,經護理教育管理委員會,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排除存在意識、認知障礙的患者,排除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1]。研究組最大年齡為79歲,最小年齡為14歲,中位年齡是(46.8±1.1)歲;男性500例,女性300例;對照組最大年齡為79歲,最小年齡為17歲,中位年齡是(47.8±1.1)歲;男性520例,女性280例。研究組與對照組在臨床一般資料比對中無意義(P>0.05)。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質量管理,科室需監督護理人員日常護理,同時對患者開展安全管理,研究組聯合護理標識管理方案:
設計護理標識。科室需建立護理標識管理小組,由護士長、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構成管理小組,結合ICU自身護理安全需求及工作環境討論并制定護理標識管理方案,將管理方案反饋護理部,由調研組調整ICU護理標識方案,使其方案具備合理性、科學性及可行性,保證護理標識統一性及規范性。
實施方案。護理標識管理小組需按照ICU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并落實護理標識安全管理,定期對小組成員開展培訓,提高護理人員對護理標識的意義及實施效果,由小組組長在管理方案實施前90d帶領小組成員開展查房活動,提高小組成員對護理標識使用情況的了解程度,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整改并落實,以此提高護理標識管理水平。
質量控制。由小組組長與質量檢查小組制定并實施護理標識管理質量控制制度,同時將其納入護理質量績效考核中,提高護理人員責任意識,強化方案落實效果,指導并監督護理標識管理工作。
比對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及護理差錯發生率。
將本院ICU收治的患者1600例臨床指標數據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卡方檢驗,以%形式展開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及護理差錯發生率,兩組患者數據比對結果為P<0.05定義為有意義。
研究組患者中滿意300例,基本滿意500例,無不滿意例數,對護理滿意度為100.00%(800/800)、護理差錯發生率為0.00%(0/800);對照組患者中滿意200例,基本滿意400例,不滿意200例,對護理滿意度為75.00%(600/800)、護理差錯發生率為87.50%(700/800),可見兩組患者在臨床指標數據比對有意義(P<0.05)。
床頭卡標識。因患者存在個體化差異且病情程度均不相同,所以對其予以的護理級別也不相同。因此,護理人員需在床頭卡標識設置時需按照患者具體情況(用藥信息、過敏史、護理級別)填寫,護理人員開展日常護理前需與床頭卡核對,待無誤后方可開展護理操作。
特殊藥物標識。藥物標識分為藥物應用標識與ICU病房儲備藥物。患者在ICU治療過程中需使用泵入方式,為了避免護理差錯事件,需在注射器上粘貼帶有藥物信息的標識卡,詳細說明用藥時間、泵入速度、目的及名稱等內容;采用醒目的顏色標識并分區分ICU病房儲備藥物,標識上需說明藥物名稱、種類等信息[2]。
引流管標識。由于ICU患者需預留多條管道,為了有效區分每種導管需建立不同管道標識,根據不同管道標識定期評估導管情況,針對情況較為特殊的患者需在護理人員交接班時更換或更新導管;同步更新導管標識;詳細記錄導管置入時間及作用;藍色標識為低危導管,黃色標識為中危導管,紅色標識為高危導管。
區域識別及身份標識。將ICU區域此阿勇護理標識進行嚴格劃分,避免醫院感染;對ICU患者予以身份標識,護理人員在開展護理操作前需認知核對標識信息,待確認無誤后方可開展護理操作,若患者無溝通及意識障礙后可將腕帶標識取下[3]。
經研究,護理標識可準確、全面的向ICU護理人員傳達信息,避免護理差錯事件,規范患者護理行為,強化ICU護理管理質量[4]。經過本次數據研究可見:研究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及護理差錯發生率與對照組臨床指標數據比對有意義(P<0.05)。綜上所述,ICU護理質量管理中應用護理標識管理方案,可以有效強化護理質量,降低護理差錯發生率,改善護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