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上海市長寧區天山中醫醫院,上海 200050)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比較常見,其為持續主觀疲勞感,可對患者生活和健康、治療產生不良的影響。相對于正常人疲勞而言,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發生快、持續時間長、程度嚴重,無法經休息得到有效緩解,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可直接對肺癌患者身心健康、家庭等帶來嚴重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1]。本研究分析了隔姜灸聯合穴位敷貼對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預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60例2017年1月-2017年12月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患者。按照治療方法分組,觀察組30例,男女是19、11例。年齡42歲-65歲,平均51.21±2.21歲。對照組30例,男女是20、10例。年齡41歲-65歲,平均51.56±2.88歲。兩組一般資料可比。
對照組采取隔姜灸治療,用一塊生姜切成厚度0.2厘米的姜片,根據穴位區域選擇合適的大小,中間用針穿刺幾個孔,施灸的時候將其置于穴位足三里上,點燃艾柱,每次時間20-30分鐘,每天一次。治療8周。
觀察組則采取隔姜灸聯合穴位敷貼治療。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穴位敷貼治療,選擇腎俞穴、關元、足三里和命門等穴位進行敷貼治療,每天更換敷貼,持續治療8周。
比較兩組療效;疲乏感減輕的時間、疲乏感消失的時間;治療前后患者癌因性疲乏評分(分值范圍是0-10分,分值越高則疲乏的程度越高);不良反應。
顯效:癥狀消失,癌因性疲乏評分降低80%以上;好轉:癌因性疲乏評分改善50%-80%;無效:癌因性疲乏評分改善低于50%。療效=顯效、好轉百分率之和[2]。
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療效較高,P<0.05。觀察組顯效例、好轉例、無效例、總療效分別是20例、8例、2例、28例(93.33%),對照組顯效例、好轉例、無效例、總療效分別是11例、10例、9例、21例(70.00%)。
治療前兩組癌因性疲乏評分接近,對照組是7.13±1.36分,觀察組是7.14±1.38分,P>0.05;治療后觀察組癌因性疲乏評分改善的程度更大,觀察組是4.23±0.43分,對照組是6.67±1.23分,P<0.05。
觀察組疲乏感減輕的時間、疲乏感消失的時間更好,P<0.05,觀察組疲乏感減輕的時間、疲乏感消失的時間分別是13.11±1.41d、23.13±2.24d,對照組分別是18.42±2.25d、35.23±3.51d。
觀察組不良反應和對照組接近,P>0.05,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是4例(13.33%),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是4例(13.33%)。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發生可由于肺癌引起,也可因肺癌治療引起,可對患者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并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以及生存質量。中醫認為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為虛勞的范疇,為臟腑氣血陰陽受損引起。隔姜灸的治療方法可通過溫熱進行人體穴位皮膚感受器刺激,經經絡傳導對組織細胞生化代謝、神經功能產生積極影響,發揮散寒祛濕、活絡通經作用,且生姜溫肺化飲。足三里穴位針灸可調和氣血、補益元氣。隔姜灸足三里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和運動耐力,促進骨骼肌血流灌注改善,緩解疲乏感[3-4]。
而穴位貼敷足三里有健運脾胃、補益后天之功;貼敷關元穴可強身健體,命門穴則可強腎固體、補益先天和壯陽溫督;腎俞穴貼敷可調節陰陽平衡,補益腎氣。貼敷后可刺激上述穴位而促進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善,促進機體抗腫瘤能力提升,并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疲乏感,改善生存質量[5-7]。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取隔姜灸治療,觀察組則采取隔姜灸聯合穴位敷貼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疲乏感減輕的時間、疲乏感消失的時間、癌因性疲乏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和對照組接近,P>0.05。
綜上所述,隔姜灸聯合穴位敷貼治療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療效好,可更好改善癌因性疲乏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