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潔
(宿遷市鐘吾醫院,江蘇 宿遷 223800)
患者男,58歲,左足踝關節部外傷38天,患者于當地診所換藥、輸液處理效果不佳,于2018年10月來泗洪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
患者發育良好,交流正常,但情緒較低落,自訴平日體健。因經濟原因,受傷后未及時來院就診,體溫38.6攝氏度,因為顧慮經濟患者拒絕血液檢查和下肢血管性檢查?;颊唠S機血糖5.8mmol/L,體重指數為22.4kg/m2,擔心傷口愈合狀況,家庭經濟困難。
傷口位于左足踝關節處,傷口床100%黑痂覆蓋,血管鉗觸之與基底部連接不緊密,保守性利器清創后測量傷口大小11.5cm×5cm創面;100%紅色組織,淡黃色液體大量,異味不明顯,邊緣浸漬,周圍紅腫,有色素沉著,皮溫高。疼痛評分(數字等級評定量表)6分。后傷口分泌物培養為大腸桿菌感染。
患者焦慮,擔心傷口難以愈合。
創面愈合是一個復雜而有序的、自主修復的生物學過程,也是機體自我保護機制。多種因素包括外環境因素、全身或局部因素、遺傳因素等均可影響創面愈合的過程。如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惡性腫瘤、營養不良等,或局部病理改變,如局部感染等均可能導致創面愈合延遲或不愈(3)。
(1)傷口上的多重耐藥菌定值[4]階段表現明顯,應及時控制感染。
(2)傷口位置在足踝上,血液循環差。
(3)患肢活動,休息不充分。
(1)清除壞死組織,濕性愈合(5)
(2)控制感染
(3)病人能了解傷口愈合的相關知識,增加患者舒適度
(4)節約經濟成本
全身治療:遵醫囑給予哌拉西林舒巴坦3.0靜脈輸入qd三天。
①首次傷口處理,清潔傷口及清除失活組織:使用碘伏棉球消毒周邊皮膚及傷口兩遍)然后進行保守性利器清創—用血管鉗清除疏松的失活組織,再用生理鹽水清潔創面,呈一11.5cm×5 cm創面:呈100%紅色組織,滲液大量,異味不明顯,邊緣浸漬。創面床覆蓋1層優拓SSD, 再覆蓋無菌紗布3層,根據創面大小放置2根有側孔的扁管,在引流管上方覆蓋有邊泡沫敷料,再用透明薄膜敷貼黏貼封閉創面, 并將引流管末端引出,連接壁式中心吸引裝置,并連接中央負壓吸引源,調節負壓吸引壓力為-125mmHg,持續負壓吸引。創面敷料均勻收縮,手觸變硬,引流管外形暴露明顯,提示簡易負壓封閉引流成功。
②第2次傷口處理(3天后) ,取下簡易負壓,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傷口床100%紅色組織,傷口大小7cmx3cm,滲液量中量,無異味,邊緣浸漬,周圍皮溫正常,患者疼痛減輕,評分為4分,選擇了親水纖維銀,外面2層無菌紗布覆蓋,最后用聚氨酯薄膜敷料固定。本次由于經濟問題,未繼續使用簡易負壓,予患者普通換藥,但使用含銀敷料,患者體溫降至正常。
③第3次傷口處理(7天后) ,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后,傷口床100%紅色組織,傷口大小3cmx2.5cm, 滲液少量,無異味,邊緣浸漬好轉,周圍皮溫正常,患者疼痛評分為3分,選擇片狀水膠體。
④第4次傷口處理(12天后) ,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后,傷口大小1.5cmx1.0cm,創緣收縮,滲液少量,無異味,傷口周圍無浸漬,爬皮明顯,患者疼痛評分為2分,繼續使用片狀水膠體敷料。
⑤第5次傷口處理(15天后)傷口愈合,患者疼痛評分為0分。
指導患者合理健康飲食,高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量、低脂飲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宜食含葉酸及含鋅高的食物如:土豆、茄子、肉類、肝、蛋等以促進傷口愈合。
指導患者適當的運動,促進患肢血流量增加;避免長時間站立,休息時盡量抬高雙下肢,高于心臟水平,促進腿部血液循環;適當的保暖特別是寒冷季節保暖對下肢傷口患者十分重要,寒冷的環境會使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患者的病情會更加嚴重(4)。
本案例患者經銳器清創,選用封閉負壓輔助閉合技術,結合自溶清創,運用濕性愈合理念,治療慢性感染傷口,15天的時間,患者傷口完全愈合,減輕患者痛苦,減少換藥時間,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得到了醫生和患者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