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桂東人民醫院,廣西 梧州 530000)
風濕性心臟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疾病,又被稱為是風心病,患者主要會產生心臟瓣膜與心肌嚴重受損、心臟增大、心律失常、二尖瓣狹窄等癥狀,病情比較復雜,且治療時間比較長,對患者的正常生活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而且對患者生命安全也會產生較大威脅,再加上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對患者的心理容易造成比較大的沖擊,使患者出現緊張、焦慮、抑郁等的消極情緒,在風濕性心臟病患者接受治療期間需要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有助于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疏導,進而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1]。本文對我院治療的風濕性心臟病患者采用不同方法進行護理報告如下:
分組觀察我院在2016年1月-3017年12月治療的80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患者均符合風濕性心臟病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神志清醒、無精神病史,無智力障礙。觀察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齡在45-6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0.3±3.2)歲。對照組男女分別為8例和32例,年齡45-60歲之間,均齡(50.2±3.3)歲,組間一般資料無差異。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在醫囑下行常規輸液,關注并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指導患者選擇高熱量、維生素含量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針對性護理[2]。
1.2.1 心理護理 做好患者溝通工作,傾聽患者的感受,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惑,了解患者的家庭狀況及精神狀態,進行綜合性的分析,根據分析結果針對患者的實際特點與需求去制定科學的護理方案,為患者提供更加高質量的護理服務[3]。
1.2.2 健康教育 在護理過程中需要護理人員需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進行風濕性心臟病相關知識的介紹,讓患者更全面的了解這一疾病的發病機制與誘因、治療方法等,讓患者了解治療過程中相關的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的疑惑,使其擔憂、恐懼等的消極情緒也可以得到紓解[4]。
1.2.3 用藥指導 在護理過程中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遵醫囑用藥,并告知患者正確用藥的重要性,避免患者出現隨意增減藥量或者更換藥物的情況,讓患者了解藥物用量過多或過少的危害,對患者詳細解釋用藥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對策[5]。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焦慮及抑郁的情況進行評分,50分作為基線分值,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焦慮、抑郁的情況越嚴重[6]。
護理前觀察組焦慮評分為(58.2±10.2)分,抑郁評分為(57.9±12.1)分;對照組患者的焦慮評分為(57.7±9.9)分,抑郁評分為(59.4±10.6)分。實施護理干預之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評分為(35.5±10.9)分,抑郁評分為(38.3±11.8)分;對照組患者的焦慮評分為(46.6±10.5)分,抑郁評分為(51.3±8.6)分。兩組患者在護理之前焦慮與抑郁評分差異均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之后組間的焦慮及抑郁評分均有下降,但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相關研究與報道表明,現階段我國的風濕性心臟病的發病人數呈逐漸增加的趨勢,臨床治療中一般采取的是心臟瓣膜置換術對患有這類疾病的患者進行治療,手術過程比較復雜,同時患者由于受到自身疾病的折磨,精神壓力會比較大,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及焦慮、抑郁等情況,這樣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就會一定程度的喪失信心,陷入焦慮、抑郁的情緒漩渦之中,對治療不再積極配合,依從性降低,這樣對實際的治療效果也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對風濕性心臟病患者進行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需要特別加強對患者情緒的護理,針對性的護理模式的實施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為患者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環境,了解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的原因,從而指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誘發風濕性心臟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像家庭因素、心理狀態、經濟狀態、社會交際等都是潛在因素,針對性護理的實施可以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患者的實際需求去采取對應的護理措施,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對患者用藥進行科學指導,讓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個更加全面、正確的認識,并了解相關的注意事項,做好心理上的準備,使患者內心的顧慮得到根本性的消除。本文研究中,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針對性護理,護理后觀察組焦慮評分(35.5±10.9)與抑郁評分(38.3±11.8)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焦慮評分(46.6±10.5)與抑郁評分(51.3±8.6)(P<0.05)。
所以風濕性心臟病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模式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焦慮及抑郁的情況,使患者能夠保持一個相對健康、積極的心態,增強治療的信心,對治療效果也能夠得到提升,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