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英碧
(宜賓市第二中醫醫院急診科,四川 宜賓 644000)
急診患者搶救過程中患者一般伴隨較大風險,為患者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根據患者情況準備好應急方案,因此在急診患者搶救過程中,護理工作者需具備較高工作效率,并利用自身專業技能在短時間滿足急診患者搶救需求。
將2016年10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人數為100例,將患者劃分對照組、觀察組,人數各50.其中男性患者人數為48人,女性患者人數為52人,患者年齡為25-72歲間,平均年齡為(48.1±8.02)歲,患者主要病癥類型為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創傷,人數分別為25人、30人、25人、20人。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方式干預,根據患者病情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對患者進行心電圖監護及凝血功能檢查[1]。
觀察組患者應用護理流程優化干預方式,主要內容為:①急診優化:急診室在日常工作過程中會要求工作人員做好隨時急救準備,一般會留兩名護理人員,1人負責接電話,1人負責救援并通知其他人員,護理人員在接到電話后應當保障在較短時間出診,并且出診后在抵達患者所在地址時,需保持與患者或者家屬的良好溝通,在交流過程中明確患者具體情況。到達現場后,應對患者采取急救措施,其中包括心肺復蘇、生命體征檢測等[2]。②構建搶救特色通道:急診患者病情危重,所以在入院后需在第一時間達到急診室,并且醫院需建立特殊通道,比如:患者在運輸過程中臨近進入醫院前十分鐘,護理人員需通知醫院值班人員,開啟醫院紅色緊急警示燈,警示燈可在通向急診室沿途中設立,并且護理醫院護理人員需將整個綠色廊道清理,并派遣一個護理人員在此通道站崗,若有其他人流在此流動,應及時告知離去,使患者在進入醫院可以暢通無阻到達搶救地點,并告知患者家屬按照醫院入院流程辦理相關手續。③護理流程優化:醫師對患者病情進行判斷后,應當按照由重到輕的過程,對患者危重環節進行救治,防止患者病情惡化并且錯過最佳治療機會,使治療難度進一步提升[3]。
對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進行觀察,對兩組患者接診時間、分診時間、靜脈用藥時間以及治療時間進行統計。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
該研究采取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若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中搶救成功人數為50人,搶救成功率為100%。對照組患者搶救成功人數為42人,搶救成功率為84%。觀察組患者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中護理人員有效掌握患者病情,病情掌握率為100%;對照組中10例患者病情被掌握,病情掌握率為20%。差異對比明顯。
對照組患者在接診時間、分診時間、靜脈用藥時間、治療時間分別為:(25.12±3.12)、(2.45±0.48)、(7.45±1.66)、(75.45±16.12)min;觀察組患者接診時間、分診時間、靜脈用藥時間、治療時間分別為:(15.12±3.45)、(0.54±0.15)、(4.45±0.33)、(61.12±8.15)min。觀察組患者時間均比對照組短,因此觀察組患者急救較為及時。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100%,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80%,差異對比明顯(P<0.05)。
急診患者一般病情較為危急,對其治療應當在短時間內完成,才可確保患者生命安全。常規護理方式存在一定問題,急救時間較為緩慢,容易錯過患者最佳治療時機,護理人員在接到電話后,便應當在此過程中了解患者情況,并做出分析,到達現場后應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使患者情況緩解,再將患者運輸到醫院,為患者開展針對性治療方式,醫師應提前準備好治療預案。患者在入院后能夠第一時間接受治療,使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步脫離危險。急診護理流程優化方式使急救效率提升,護理滿意度提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