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晶
(韓城市人民醫院血透室,陜西 韓城 715400)
深靜脈導管是內瘺外血透患者最重要的生命通道之一,這種方法相對來講便捷靈活,常規血液透析治療需要在患者每次輸液過程中都需要進行穿刺,增加了患者的治療痛苦,因此可以采用靜脈留置導管的方式,減少穿刺次數,降低對血管的傷害。但是這種方法在透析完成后需要加強護理,防止在穿刺位置出現感染。常規護理措施對于后期的護理方面的重視程度不足,需要對加強對這方面的指導研究,采用更加科學的方法對整體護理措施進行改進[1]。本文對血液透析深靜脈留置導管管理中加強護理干預的效果進行觀察,具體分析結果如下文所示:
選取2017年3月-2017年4在本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27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式不同采用(n=135)例數分為從常規組以及護理組。常規組135例中男89例,女46例,年齡20-77歲,平均年齡(52.14±5.23)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5.52±0.42)年;護理組135例中男88例,女47例,年齡20-77歲,平均年齡為(52.43±5.16)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53±0.42)年;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數據差異不大,無統計學差異(P>0.05)。
常規組在患者透析后將相應的注意事項進行告知,為患者提供各項基礎護理。護理組在上述基礎上增加詳細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穿刺之前需要將將穿刺額細節以及具體的操作流程詳細的告知患者,消除患者心中對于穿刺的緊張心理,同時將穿刺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告知患者,提升患者在操作過程中的一些配合度,降低患者對治療的抵觸情緒;術中護理人員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情況,對于初次血液透析患者需全程進行陪護,耐心解答在透析中的疑問,緩解患者的身體不適,如患者多次進行血液透析,則需要選擇更加適宜的血管進行穿刺操作,盡量一次性穿刺成功,降低患者治療中的痛苦;透析結束后,應該對透析后深靜脈留置導管基本的護理知識和預防措施進行詳細告知,指導患者保持局部的衛生清潔,對于一些意外事件的發生,應教授給患者必要的護理措施,在出現導管滑脫以及穿刺出血等意外情況時知道如何進行緊急處理。透析后應在導管口位置防止活力碘進行消毒,同時放入充足的生理鹽水,注入人肝素,并且放置無菌敷料,注意對導管的固定,注意護理的細節,進而降低意外事件的發生。
對比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
本次研究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表示,P檢驗,P<0.05。
護理組脫管6例(4.44%)、靜脈炎4例(2.96)、靜脈出血3例(2.22%),不良事件發生率為9.62%。護理組患者脫管12例(8.89%)、靜脈炎7例(5.19)、靜脈出血6例(4.44%),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8.52%。護理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9.62%顯著低于常規組18.52%,P<0.05。
血液透析患者在靜脈留置管治療中經常出現不良事件以及血液流通不暢的情況,因此需要加強對其護理干預,通過科學化的護理干預流程,提升整體的護理質量,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的概率。本研究可以看出,護理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9.62%顯著低于常規組18.52%,P<0.05。原因為:在使用留置導管時,嚴格按照相應的護理流程進行消毒處理,采用無菌操作的模式,重視對患者感染的預防,這樣可以將整體的護理質量進行改進,通過規范化的護理流程,降低在進行血液透析過程中患者的不適反應,防止出現不良事件;增加患者透析中的各項干預,深靜脈留置導管病人一旦出現一些護理中的問題,需要及時進行問題分析,找出患者不是的反應,及時進行必要的護理,如為透析中的問題,應該及時拔除導管,如發現是細菌感染等情況,需要將患者透析采用的額導管進行收集,并且將其中的細菌進行培養,尋找適宜的抗菌類藥物,并對患者進行必要的治療,降低患者的一些不良反應,防止出院后的感染,提升整體的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血液透析深靜脈留置導管管理中采用規范化的護理措施,改善護理方法,可以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改善,可降低患者在血液透析中的不良事件,對后期的生活質量進行改善,整體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