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云,李玉琴
(烏魯木齊市精神病福利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23)
精神病患者是一類特殊人群,其思維、情感、意志活動等方面較正常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異常,患者出現敏感多疑、不合作、被動等表現,部分患者還存在攻擊行為,增加了溝通的難度[1]影響護患關系,影響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患者的部分癥狀外在表現不明顯,往往需與家屬深入溝通后才可以了解,因此,多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溝通是對此類患者治療和護理的關鍵。我科室做為精神科病病房,在護患溝通方面對護士和患者存在的矛盾的原因認真分析并進行針對性的改進,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現將具體做法介紹如下:
1.1.1 多數患者對自身疾病持否認態度,認為自己沒病,部分患者刻意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并對治療持否定態度,配合度差,護患溝通較困難[2]。
1.1.2 由于病情的影響,加上長期的治療較為痛苦以及未與他人建立信任關系,精神病患者多表現出情感淡漠、敏感多疑、不合作、呆滯不語、語言雜亂無章,直接影響護患有效溝通。
1.1.3 精神病患者經常受到歧視,患者存在嚴重自卑心理,使得他們不愿意與人交流,甚至會產生敵意,影響了護患之間的正常溝通。
1.2.1 由于精神病人受精神癥狀支配,會出現沖動傷人、毀物、家人無法管理 ,送入醫院后家屬不愿來探視,家屬不配合溝通,患者治療療效不明顯。
1.2.2 精神病患者治療過程復雜,疾病難以治愈,復發率高,短時間內難起到有效的治療效果,常需要長期住院治療,這不僅給患者造成了身心上的痛苦,昂貴的治療費用及不明顯的治療效果常會使患者和家屬失去信心,常會因此選擇放棄繼續治療,因此,與家屬及患者進行有效溝通,使其樹立長期治療的信心,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對病人康復及改善預后具有重要作用。
1.2.3 家庭成員因長期難以忍受患者發作時的精神癥狀或緩解期殘留的人格障礙時,難兔會產生厭惡心理。加之外部社會,鄰里對精神患者及其家庭所存在的歧視和偏見,也易使家庭成員將其歸咎于患者,所以家屬不愿接病人回家,更不愿與患者溝通。
1.3.1 部分護士觀念未轉變,工作缺乏主動性,不主動與患者溝通或根本不做相應溝通,認為精神病人受社會歧視,家人遺棄,沒法溝通,也沒必要溝通。
1.3.2 精神科護士工作積極性缺乏,對溝通有抵觸心理,他們普遍認為精神科護士社會地位低,待遇不高,工作壓力大,不愿意犧牲時間與患者溝通。
1.3.3 護士無耐心、聆聽不充分、過早評判患者講話對錯、使用醫學術語過多、過度向患者發問和否定患者的觀點精導致護患溝通困難。
1.3.4 精神病專科醫院地處偏僻,收治病人多,大多無家屬陪護,護士編制不足,流動性大,護理工作繁忙,病區護士護理工作繁重,在忙于日常護理工作的同時,往往抽不出時間同患者進行深入溝通。
1.3.5 護士不重視精神病患者的心理,認為與精神科患者溝通不重要,部分護士工作經驗缺乏,對精神疾病的知識掌握不全,對于患者提出的問題敷衍了事,這些行為引起患者對護士的不信任,直接影響護患交流。
做好心理護理是護理人員與精神病患者之間有效溝通的重要基礎。良好的心理護理工作的開展也對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護士時刻保持充足熱情,在工作生活中多關心患者,聽取患者的想法和意見,充分尊重患者,建立護患信任的平臺,建立信任的過程也是與患者用心交流的過程,對于精神障礙的患者來說,由于長期住院,無家人陪護,在日常生活上有一定的依賴性,因此,護理人員要多對患者進行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幫助,多對患者進行安慰及鼓勵,及時排解患者的心理壓力,耐心細致的解答患者的疑問和顧慮,消除他們的思想顧慮,讓他們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
2.2.1 精神病人大多無自知力,對精神疾病知識缺乏,精神病患者病情反復,長期住院治療,多數患者對治療信心不大,甚至產生消極情緒抗拒治療,這也使得護患溝通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工作開展更加困難。因此,早期的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則顯得尤為重要,護理時,根據患者的接受知識的水平不同,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闡述疾病相關知識,包括誘因、臨床表現、預防、治療以及長期服藥的必要性,告知一些常用藥物的可能會出現藥物副反應的表現和處理方法及藥物的安全管理等。積極的為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行為的指導,教會其正確調控情緒的方法,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保證患者睡眠質量,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身的疾病,鼓勵其正確面對,不要一味逃避以及抗拒治療,鼓勵其對康復保持信心,積極接受治療,使其認識到配合醫護人員工作的必要性[5]
2.3.1 通過家屬微信群或講座方式向其宣傳精神疾病的發病和治療相關知識,使得家屬通過以上方式對疾病有充分認識,并多向家屬告知患者的相關情況,使患者家屬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狀況,從而方便交流溝通,建立信任關系,有利于為患者家屬樹立信心。
2.3.2 對于疾病的治療,家屬的作用不可忽視,患者家屬不應過多遷就病人,更不多隨便中斷治療。家屬可定期前往探視。與病人談點家事,這對患者是一種安慰,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家屬還應了解病人有無隱瞞病情,有無新的精神癥狀,有無藏藥等,并及時向醫護人員反映。
2.4.1 加大精神科護士培訓 提高精神科護士的職業素質,不僅要熟練掌握基本的理論和操作技能,還應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包括與患者溝通能力,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等[6]。不斷提高護理素質是護患溝通技巧實施的必備條件,精神病患者住院時間長,對知識的需求面廣,除基本的護理技能外,精神科護士要有淵博的知識和過硬的操作技能以及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
2.4.2 轉變護士服務理念 精神科護士應摒除對精神病患者心理不重視的態度, 學會換位思考,多考慮患者的感受,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對于他們提出的問題及疑惑給予耐心的解答,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對于患者不合理的要求或攻擊性行為,要給予耐心解釋,取得他們的理解,不能不予理睬。尤其當他們處于精神癥狀支配下出現病態語言及行為,更應該給予理解與同情,不能謾罵,要用寬容的態度接納患者,耐心、細心地處理突發事件,盡職盡責幫助病人盡早康復。
2.4.3 確保進行有效的護患溝通, 因人而異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學會溝通技巧,積極主動的為患者排憂解難,語言盡量通俗易懂,不適用生硬難懂的專業詞匯,在溝通中及時了解患者的情緒變化,并積極的與家屬進行溝通,改善患者及其家屬的情緒,努力建立良好的護患信任關系。
精神科護患溝通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通過護患及家屬間的交流,交換信息,收集資料,能及時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給予對癥治療。在護患溝通中,針對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有效溝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及需求,護士明確達到有效溝通的內涵,改善服務態度,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增強職業精神,為患者提高優質的護理服務,促進護理工作質量的提高,降低護患矛盾的發生率,提高精神病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使患者獲得身心健康,回歸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