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紅,劉紅梅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職業病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腦出血又被臨床稱之為“出血性腦卒中”,其屬于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是由腦實質內出血導致的腦水腫、顱內壓增高,神經功能發生一定程度損傷的病癥,致殘率、致死率較高。目前首選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但術后大多數患者會遺留下程度各異的神經功能障礙,從而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需要盡早實施康復護理干預,以盡快恢復其神經功能[1]。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腦出血患者80例進行分組研究,現匯報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3月收治的腦出血患者80例進行分組研究,符合腦出血臨床診斷標準[2]和顱內血腫清除術的手術指征。將意識障礙、肝腎功能不全者排除。按照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試驗組(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齡42-68(64.8±6.2)歲;試驗組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齡43-69(65.2±6.3)歲。2組基線資料基本相似,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對比性。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評估患者病情,進行飲食、用藥指導,待患者術后病情基本穩定并進入到恢復期階段后再開展康復訓練。試驗組行早期康復護理:入院第3d開始即進行康復指導,內容具體為:①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耐心的介紹腦出血疾病知識、特點、進展期、恢復期治療與護理要點、常見并發癥和預防對策,叮囑患者發現不適感后及時向醫護人員匯報;②功能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對體位進行正確擺放,先在床上實施肢體訓練,被動活動關節,以關節外展、內旋、屈伸為主,以患者耐受決定運動量,并以其實際情況對運動量進行逐漸增加,本著循序漸進的活動原則;病情穩定后進行洗漱、如廁、更衣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指導,支持和鼓勵患者對患肢進行活動;2周后開展行為鍛煉,由下床直立逐漸向單腿扶拐行為、獨立行走過渡,然后做上下樓練習;患者能夠緩步行走后要求其家屬輔助下獨立進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訓練;③語言功能康復訓練:先指導患者做嘴唇伸縮、開合及舌上舉、伸縮訓練,語言康復治療師示范給患者以后,要求其對鏡練習;實施發音練習時先引導其將元音發出,再將輔音發出,最后結合元音、輔音一起進行反復練習;通過進行吹乒乓球、吹蠟燭等訓練增強患者引導氣流和控制氣息的能力;將語言訓練卡張貼在房間內,囑患者家屬陪同患者練習,并及時矯正其發生偏差的發音。
護理干預后均采用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制定的卒中量表)評定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得分與神經功能缺損嚴重程度成正比;于患者出院前1d采用GOQL-74量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評定干預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分越低,表示生活質量越差[3]。
使用SPSS20.0軟件統計處理本次研究數據,以(x±s)表示MIHSS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并行t檢驗,若P<0.05,則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護理干預后的NIHSS評分(17.58±2.97)分顯著低于對照組(22.18±3.05)分,組間予以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護理干預后社會功能、物質生活、心理健康、軀體健康評分分別為(68.93±7.84)分、(67.99±8.06)分、(69.73±7.81)分、(68.59±7.52)分;試驗組分別為(80.46±8.94)分、(78.17±9.23)分、(79.57±8.20)分、(79.48±8.68)分,經比較,試驗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腦出血主要指的是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其是臨床神經內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發病原因比較復雜,與血管老化、高血脂、高血壓等存在密切關系,致殘、致死率極高,預后差,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命安全。手術治療是臨床針對腦出血的首選,通過手術可快速清除顱內血腫,將顱內高壓狀態解除,但術后患者也會遺留下語言障礙、偏癱等神經功能障礙。而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出血患者入院后早期階段通過超前性開展康復護理的方式,可促使患者肢體、語言功能盡快恢復,盡早對可能影響康復治療效果的因素進行規避,“早期”是此種護理模式的護理核心,其對恢復患者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意義顯著[4]。
本次研究發現,試驗組護理干預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早期康復護理對恢復腦出血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