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偉
(揚州友好醫院,江蘇 揚州 225002)
負壓封閉引流 (Vaccum sealing drainage, VSD)屬于是骨科中比較常見的修復受傷組織的治療方法,VSD的主要工作原理為利用可再生生物半透膜對患者受傷創面形成一個封閉的空間,在此部位放置引流管,從而形成負壓空間促進患者創面和傷口愈合[1]。但在臨床治療過程匯總極易出現引流管堵塞等現象,從而為患者預后造成嚴重影響。本研究主要通過對本院骨科收治的20例VSD術后管道堵塞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出現堵塞的主要因素,并實施相應的改善方案。旨在為以后的VSD術后引流管護理提供可借鑒性經驗,具體報道陳述如下:
選取本院骨科2012年11月—2017年10月期間收治的20例行負壓封閉引流術后出現管道堵塞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為13例,女性患者為7例,患者年齡范圍均在11歲至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26±6.38)歲。納入標準:所選患者經診斷后均符合行VSD術后出現管道堵塞的診斷標準,排除其中患有嚴重器官功能障礙性疾病、不配合治療和護理及伴有精神類疾病患者。
在對患者實施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將內置引流管與普通輸血管連接,并根據患者情況使用適當的VSD泡沫敷料,將負壓控制在60—80kPa之間,然后將引流管和中心負壓進行連接,持續導出患者創面內滲液,接著護理人員需要將輸血器另一端連接500ml的0.9%生理鹽水進行沖洗,沖洗速度需要控制在每分鐘60—80滴之間,每次沖洗5—10min,每隔2—4小時對患者沖洗一次,根據患者分泌物的減少可以適當延長沖洗間隔,在沖洗過程中嚴重遵照規范流程進行,在進行5至7天的負壓引流后觀察患者創面情況,并根據肉芽的生長情況對患者實施皮瓣轉移術等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造成患者VSD術后管道堵塞的主要因素為創面感染13例,占總人數的65.00%、創面過大5例,占總人數的25.00%,和2例引流持續時間過過長,占總人數的10.00%。
根據對所選患者出現管道堵塞因素分析,其中創面感染最為常見,患者在出現創面感染時炎性分泌物會增加,由于分泌無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纖維,隨著分泌物的記錄會逐漸形成微栓,并且炎性分泌物中還含有大量的細胞成分,長期聚集與蛋白質、纖維等相互纏繞,最終對引流管造成堵塞現象;其次由于患者創面過大,必須要采用多塊VSD,對于創面過大患者,創面處分泌物也會增加,為了能夠形成較大的液體引流力,在對患者治療時需要采用多塊VSD,但因為創面位置、大小等存在差異,造成滲出液濃度形成梯度,從而造成湍流現象,并且患者創面周圍液體極難被有效吸出,最終造成導管堵塞;本研究顯示,造成引流管堵塞還與持續進行負壓引流有重要關聯,根據對相關資料研究顯示,若患者進行持續負壓引流在48h以上,則出現引流管堵塞的發生率將超過74%,并且滲出液中所含血漿成分較少,纖維成分則出現增加的趨勢,由于纖維粘滯性相對較大,極易造成引流不暢現象。并且分泌物中還會存在大量間質細胞和肉芽組織血管內皮細胞,以上細胞在分化成熟后都會分泌出大量膠原纖維,并且在多種復雜分泌物的作用向造成引流管堵塞。
首先需要加強對患者治療期間創面感染額預防,護理期間護士需要密切觀察患者引流管導出引流液的顏色、狀態及引流量等,并規范護理操作流程,若出現異常則需要及時告知醫生進行處理;其次,根據患者自身實際情況為其選擇適當硬度和口徑的輸血管,并與輸液瓶進行連接,輸血管另一次則需要與引流管連接,按時對引流管進行沖洗,從而對管壁內黏連的滲出物進行有效沖洗;防止出現引流管堵塞現象;在實施負壓吸引過程中采用間斷性吸引方式,每個半小時或一小時暫停5min,從而保證泡沫敷料能夠得到充分舒展,使粘附物從孔壁上脫落下來,防止影響下次負壓引流。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交通工具的日益增加,骨折及皮膚軟組織損傷的發生率也出現了逐年增長的趨勢。負壓封閉引流技術主要采用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泡沫敷料對患者缺損的組織和皮膚進行填充和覆蓋,并且將創面出現的滲液和壞死組織通過引流管吸出,從而為創面的恢復提高一個良好的環境,對患者創面愈合有重要幫助[2]。VSD技術具有操作簡單、性價比高,現階段已經被廣泛應用于骨科各種皮膚及軟組織受損治療中。根據對相關資料研究顯示[3],VSD治療中主要存在的缺點在于引流管極易出現堵塞現象,對患者治療效果造成影響,由于患者術后24小時至48小時之間患者VSD管道吸出血型液相對較多,而患者創口初期將會分泌出大量的纖維、蛋白值、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此類物質長期處于較高濃度下極易出現凝集現象,最終形成血凝塊、斑塊、菌團塊等現象,從而造成引流管堵塞。本研究主要對收治的20例VSD術后管道堵塞因素進行分析,并制定相應的改善方案,從而為VSD術后護理工作提供理論基礎。為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提供幫助,此護理措施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