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琴
(江蘇省鹽城市急救醫療中心急救科,江蘇 鹽城 224000)
腦卒中又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疾病,臨床表現為局灶性神經功能的缺失還會伴有意識的障礙。腦卒中患者以>40歲人群為主,又以男性居多。腦卒中的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成為威脅中老年生命的常見疾病之一[1]。本文將我院收治的56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在患者接受專業治療前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探討院前急救護理路徑的急救效用和影響,相關報告如下:
收集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56例腦卒中患者臨床資料;本組病例入院均獲得腦卒中的診斷標準,本次研究內容獲得倫理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將本組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觀察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區間48-79 歲 , 平均年齡 (59.23±3.56) 歲;對照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區間46-81歲 , 平均年齡(61.52±4.18) 歲。兩組病例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P > 0.05)。
1.2.1 對照組:按照常規院前急救護理,接到患者家屬急救電話后立即安排醫護人員趕往現場,在初步評估患者病情后,保證患者呼吸通暢并建立靜脈通路,并立即將患者送達入院、接受醫院專業治療。
1.2.2 觀察組:按照院前急救護理路徑護理,在接到120急救電話后迅速安排專業醫護人員前往現場,并在醫護人員到達現場前,通過電話詢問患者實際狀況大致判斷病情并指導患者家屬進行簡單家庭急救。比如保持患者處于空氣流通環境、避免移動患者、使患者保持靜臥位姿勢、墊高患者頭部、簡單清理患者嘔吐物等措施。在醫護人員到達現場后,根據患者生命體征等實際情況進一步判斷病情嚴重程度,若病情比較嚴重、患者陷入深度昏迷,醫護人員可在將病人送至醫院接受專業治療的路程中根據實際病況進行初步護理,進行冰敷、吸氧等急救護理措施,若病情比較輕微、患者輕度昏迷,則將患者直接送入醫院進行搶救。在將患者送至醫院途中,醫護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隨時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調整急救措施,以保證患者得以迅速、安全的抵達醫院,并在到達醫院后使患者第一時間接受專業治療[2]。
觀察指標主要有:(1)醫院接診后到患者接受醫生專業治療的時間間隔;(2)急救患者的死亡率;(3)患者及家屬對院前急救護理的滿意度。評價標準:接診到入院時間間隔情況;急救患者死亡率表;患者對院前急救護理滿意度調查情況。
所有腦卒中患者資料均由SPSS21.0統計學軟件包處理,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采用P<0.05表示,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采用獨立樣本檢驗;計數資料“率”采用卡方值檢驗。
觀察組患者從撥出急救電話到患者接受治院前急救護理時間為 (15.68±4.21)min、到接受專業治療的時間為 (21.25±5.23)min;對照組患者從撥出急救電話到患者接受院前急救護理時間為(26.25±5.68)min、到接受專業治療的時間為 (39.05±7.26)min ;觀察組患者從撥出急救電話到患者接受院前急救護理、到接受醫院專業治療的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P<0.05。
觀察組中滿意患者 15例 (53.57%), 基本滿意患者 12例(42.86%), 不滿意患者1 例( 3.57%), 護理總滿意度為 96.43% ;對照組中滿意患者8 例 (28.57%), 基本滿意患者 10 例 (35.71%),不滿意患者10 例 (35.71%), 護理總滿意度為 64.28% ;觀察組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 , 嚴重威脅中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且隨著該病年輕化趨勢,更大群體逐漸處于腦卒中死亡威脅之下。對腦卒中患者在到達醫院進行專業治療之前,對患者進行院前急救護理路徑,比如專業醫護人員電話指導患者家屬家庭急救、醫護人員員到達現場后進行初步病情判斷、先期處理、入院路途中密切關注患者病情等手段,都是縮短患者受治時間、降低腦卒中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及家屬對院前急救護理滿意度的有效途徑[3]。本次研究中得到,觀察組患者從被接診到入院時間間隔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從兩組滿意度來看,觀察組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提示院前急救護理路徑確有縮短患者救治時間,提升滿意度的功效。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患者施以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在腦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有良好的應用效果,可為醫院急救爭取時間,進而更大程度保障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