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明
(寶安第一外國語學校,廣東 深圳 518128)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1中“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參考案例2為例,由于其實驗方案不完善,“鉤碼質量遠小于小車質量”的條件容易被破壞,從而使該實驗存在較明顯的系統誤差.我們可以通過創新實驗方案,改變研究對象、改進測量手段、改進實驗原理3種途徑來消除系統誤差給本實驗帶來的影響.在創新實驗方案的過程中,可以多維度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科素養.
人教版教材中“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中參考案例2的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

圖1 實驗裝置圖
本方案中,用打點計時器直接測量小車運動的加速度,采用懸吊重物的方法為小車提供拉力,平衡摩擦力后,可認為該拉力等于小車所受合力.增減盤中砝碼的個數以改變拉力的大小,增減小車中砝碼的個數以改變小車的質量.利用控制變量法,探究小車的加速度a與其所受的合力F,以及小車質量M之間的關系.
設小車的質量為M,盤和盤中砝碼的質量為m,繩子上拉力大小為F,小車與砝碼和盤的加速度大小均為a.對小車有
F=Ma.
(1)
對盤和砝碼有
mg-F=ma.
(2)
聯立兩式得
(3)
由(3)式可看出,只有當m?M時,才有拉力F近似等于盤和盤中砝碼的重力mg.故按照該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需要滿足條件m?M.


創新方案1: 將小車和鉤碼整體當做研究對象.
利用圖4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設小車的質量為M,鉤碼的質量為m,實驗開始時已經平衡了摩擦力.

圖4 實驗裝置圖
(1) 實驗原理.
本方案中,依然是通過打點計時器直接測量小車運動的加速度,采用懸吊鉤碼的方法為小車提供拉力.聯立(1)、(2)兩式可得
(4)
從(4)式可以看出a與mg成正比,跟M和m之和成反比.如果把小車和鉤碼整體當做研究對象,它們的加速度則是由鉤碼的重力產生.這樣,我們就可以用控制變量法來研究加速度a與力F和質量(M+m)的關系了.

圖5 a-F(mg)關系
(2) 數據記錄和處理.
通過將將懸掛端的鉤碼移動到小車上,或者小車上的鉤碼移動到懸掛端,以保持總質量(M+m)不變,同時又改變了合力F(mg).進行多次實驗得到多組實驗數據,根據實驗數據做出a-F圖像,如圖5所示.圖像表明,小車的加速度a與合力F成正比.

圖關系

(3) 優缺點分析.

缺點:實驗原理學生較難理解.
創新方案2: 利用彈簧測力計和輕質動滑輪.
利用圖7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設小車的質量為M,盤和盤中重物的質量為m,實驗開始時已經平衡了摩擦力.

圖7 實驗裝置圖
在圖7所示的裝置中,彈簧測力計是直接與細繩相連的,所以可以準確地測出細繩上的拉力大小.
(1) 實驗原理.
本方案中,依然是用打點計時器來測量小車運動的加速度,小車所受細繩的拉力可以直接由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來表示.保持小車質量M不變,增減盤中重物的質量以改變拉力的大小,從而探究小車的加速度a與其所受的合力F之間的關系.

圖8 a-F關系
(2) 數據記錄和處理.
進行多次實驗得到多組實驗數據,根據實驗數據做出a-F圖像,如圖8所示.圖像表明,小車的加速度a與合力F成正比.
(3) 優缺點分析.
優點:本實驗中是利用彈簧測力計直接讀出細繩上拉力的大小,用來表示小車所受到的合力,這是拉力的準確值.不需要測盤和重物的質量m,不需要滿足盤和重物的質量遠小于小車質量的條件,因此該方案從原理上就消除了系統誤差給實驗帶來的影響.同時,該實驗操作也較為方便.
缺點:在讀取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時,由于指針不穩定,因此讀數時的偶然誤差較大;另外,該方案還有一個很大的不足是,不能探究F一定時a與M的關系.這是因為,當改變小車的質量時,系統的加速度會同時發生改變,細繩上的拉力也就發生了改變.所以,在實際操作時很難保持合力F不變.
創新方案3: 利用力傳感器和位移傳感器.
按照圖9所示連接實驗裝置,鉤碼與小車相連的細繩上加裝一個力傳感器.位移傳感器的發射器安裝在小車上和小車一起沿軌道運動,位移傳感器的接收器固定在軌道一端.實驗開始時已經平衡好摩擦力.

圖9 實驗裝置圖
(1) 實驗原理.
本方案中,利用力傳感器直接讀出細繩上的拉力F,即為小車所受到的合力F.利用位移傳感器可以得到小車位移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借助x-t2圖像的斜率表示a/2,從而間接測出小車的加速度a.保持小車質量M不變,增減鉤碼的個數以改變拉力F的大小,從而探究小車的加速度a與其所受的合力F之間的關系.

圖10 a-F關系
(2) 數據記錄和處理.
多次實驗得到若干組實驗數據,根據實驗數據畫出a-F圖像,如圖10所示.圖像表明,小車的加速度a與合力F成正比.
(3) 優缺點分析.
優點:本實驗方案中用位移傳感器間接測出小車的加速度a,這樣的測量手段科學,數據準確可靠.利用力傳感器測出小車所受拉力F的真實值,而不是用鉤碼的重力代替拉力,因此不需要滿足m?M的條件,實驗時也不需要測鉤碼的質量m.利用力傳感器能夠有效消除系統誤差.
缺點:該實驗方案不能探究在F一定時,a與M的關系.其原因與方案2中的原因一樣.
創新方案4:利用氣墊導軌、滑塊和光電門.
以上實驗方案的設計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屬于繩連兩個物體組成系統,小車在繩子拉力的作用下做勻加速運動.下面這個實驗方案則是從實驗原理上進行改進創新,如圖11所示.

圖11 實驗裝置圖
氣墊導軌一端置于水平桌面,另一端擱置在高度可以調節的升降平臺上.彈簧秤平行于導軌固定在頂端,兩個光電門與數字計時器(MUJ-5B型)相連,相隔一定距離固定在氣墊導軌上.接通氣泵、剪短與彈簧秤相連的細線,帶遮光條的滑塊可以沿傾斜的氣墊導軌勻加速下滑,遮光片將依次通過兩個光電門.
(1) 實驗原理.
利用天平測出滑塊的質量M;利用彈簧秤測出滑塊沿斜面向下運動時的合力F;利用游標卡尺測出遮光條的寬度d,提前輸入到MUJ-5B型號的數字計時器中;利用光電門和計時器可以直接測出滑塊運動的加速度a.采用控制變量法進行以下實驗:通過調節升降臺的高度改變導軌的傾角,可以實現保持滑塊質量M不變的情況下,改變合力F;通過在滑塊上面增加配重片,同時調節升降臺高度,可以實現保持合力F不變,而改變滑塊質量M.
(2) 數據記錄和處理.

圖關系
保持滑塊質量M不變.改變導軌的傾角,記錄相應的彈簧秤示數F和計時器顯示的加速度a.多次實驗得到若干組實驗數據,根據實驗數據畫出a-F圖像,與圖10相同.圖像表明,小車的加速度a與合力F成正比.

(3) 優缺點分析.
優點:本實驗中,用彈簧秤測出滑塊的重力沿斜面的分力來表示合力,無系統誤差;用MUJ-5B型號的數字計時器直接測出滑塊運動的加速度a,誤差較小.采用該實驗方案,既可以探究a與F的關系,又可以探究a與M的關系.此外,本實驗通過改變導軌的傾角來改變合力F,增加配重片改變質量M,簡單易行、操作方便.
缺點:需要測量滑塊的質量、遮光條的寬度、滑塊的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在測量這些物理量時,存在讀數時的偶然誤差.
以上4個實驗方案是對傳統實驗方案的創新突破,針對傳統實驗中存在的系統誤差,從研究對象、測量手段、實驗原理3個方面對實驗方案進行了改進和優化,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減小或消除系統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