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奉明 陳 偉
(中國人民大學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北京 100872;
中國人民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2;齊魯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3)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這一偉大歷史貢獻的意義在于,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4頁。。這是在重要場合首次提出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報告中又一次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頁。這一次表述進一步凸顯了三個歷史階段接續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光明前景。回顧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歷程,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偉大飛躍的科學論斷,對于我們從宏觀上正確認識和把握“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前后三個歷史時期,進一步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中華民族一百多年積貧積弱、任人宰割、任人欺凌、毫無尊嚴的屈辱史和悲慘命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上了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取得了巨大歷史成就,產生了深遠影響。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了。
第一,夯實了“硬實力”。首先,筑起產業基礎。工農業產值倍增,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由1949年的466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5289.59億元,增長了11.35倍,(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data.stats.gov.cn/index.htm。也為改革開放后中國成為國際貿易大國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工業生產取得突出成就,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重工業的“從無到有”,使工業化得到了長足進步;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顯著,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城鄉商業和對外貿易都有很大提升。其次,壯大了軍事和科技力量。在核技術、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技術等尖端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既表明中國的尖端科技的某些方面正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也打破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奠定了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振奮了國威、軍威,鼓舞了人民志氣。正如鄧小平所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4)《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頁。
第二,打造了“軟實力”。首先,構筑起“制度群”。從確立新的土地制度,初步解決了幾億人民吃飯問題;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新型政治制度的確立和完善,形成新型的政治關系和社會關系;再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5)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頁。,一系列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不斷發展進步奠定了制度保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前提。其次,凝聚起民心。人民知識水平明顯提高,1978年,小學教育基本普及,凈入學率達到94%,廣大農村地區制訂了普及教育戰略目標,農村文盲問題解決取得歷史性突破;人民健康得到有效保障,截止1978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到17萬個,醫療床位204萬張,衛生技術人員246萬人,醫療衛生條件的提高使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比建國之初凈增30歲。(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data.stats.gov.cn/index.htm。教育和人民健康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既凝聚起向上的人心力量,也為改革開放準備了一支身體健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力資本大軍。最后,豐富了理論。黨領導人民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不斷深化了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其理論成就完全是根據本國實踐形成的獨創性成果,它不僅豐富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也為二十世紀世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做出了新的貢獻,并為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提供了借鑒和經驗。
1.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重要經驗和教訓
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機遇與風險并存、成功與失誤交織、復雜而又艱辛的三十年,雖然我們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但也遇到了嚴重挫折,使社會主義建設遭到不應有的損失。但我們仍然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一些創新和突破,形成了一些正確的理論觀點,如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思想、正確認識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思想、科學認識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關于十大關系的思想、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等等,并且比較快的從相當程度上改正了錯誤,戰勝了經濟困難,使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較大成就。積累了在當時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條件下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其失誤的教訓也為后來我們黨避免再犯類似錯誤,提供了鏡鑒。
2.奠定了改革開放的重要基礎
如鄧小平所言:“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當然,我們也有發展”(7)《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頁。。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所闡明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等重要思想,試圖初步回答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和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雖然在這方面并未取得成功,但卻為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提供了有益的鏡鑒。同時,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取得的歷史成就,也為改革開放積攢了多方面的紅利,其寶貴經驗和所犯的錯誤都成為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為接下來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改革事業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這也是改革開放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3.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
黨的“十三”大報告曾指出,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踐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第二次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8)《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頁。而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恰恰是在兩次飛躍之間,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為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局面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借鑒和現實啟示。首先,改革開放前,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形成的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以創造性的內容為馬克思主義寶庫增添了新的財富,為鄧小平理論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為我們黨繼續進行探索并系統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重要基礎。其次,這一時期,毛澤東思想所體現的通俗化、大眾化的理論風格,為新時期創新黨的理論提供了啟迪,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宣傳和普及。最后,改革開放前,確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則和奮斗方向,也指導著我們黨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發展新時期。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始了新的偉大革命,中華民族逐步“富起來”了。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順應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團結帶領億萬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前進的步伐,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回應了時代潮流,滿足了人民意愿。
從改革開放到2012年,中國經濟發展進入高速增長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GDP總量從3678.7億元增長到51.9萬億元,年均增長率接近10%,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從382.2元增加到59660元,年均增長率高達8%;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從57.5%和67.7%下降到36.2%和39.3%,(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data.stats.gov.cn/index.htm。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農村溫飽問題得到初步解決,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很大提升;建立了行業齊全的強大工業體系,2011年中國發電量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各類基礎設施的規模和現代化水平有力地支撐了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重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躍居世界前列,谷物、茶葉、油菜籽、花生、棉花等農產品位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位。中國從根本上改變了貧窮落后的舊面貌,中華民族真正“富起來”了。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清歷史發展潮流、順應時代進步要求、回應人民群眾期待,力挽狂瀾,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提法,重新恢復和發展了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大膽解放思想,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根本方針政策,實施和推進改革開放,并明確提出必須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步步推向前進。面對蘇東劇變、西方強權主義國家加緊對我國制裁的嚴峻形勢,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科學研判形勢,全面把握大局,從容應對挑戰,著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力推向21世紀,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進入新世紀,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緊緊抓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科學發展觀,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戰勝一系列重大困難和挑戰,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鞏固和發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這三十多年,中國共產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總結起來就是創造性的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堅持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主義,推動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物質文明發展的歷程,實現了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融合、社會主義中國和資本主義占主導的全球體系的融合,奮力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扎實的向前推進,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又展現出了新的光明前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牢記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矢志不渝,努力奮斗,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進入了嶄新的歷史方位。
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一步密切結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全面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推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和舉措,大力推進深化改革,不斷拓展改革的深度和廣度,改革呈現出多點突破、全面發力、縱深推進的新局面。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發生了許多深層次、根本性的歷史變革,從而實現了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確保了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更是超過90萬億,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已經接近六分之一,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了30%,中國經濟正不斷邁向更高水平。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史性飛躍,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1.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
改革開放后,中國大踏步前行,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主要原因是我們正確處理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始終堅持在保持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通過改革和發展來維護穩定,確保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程度相統一;正確處理了立足國情與借鑒國外的關系,我們沒有數典忘祖,不照搬照抄外國,而是立足國情,汲取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牢牢掌握發展自主權;正確處理了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關系,在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上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既努力讓廣大人民享受發展紅利,也堅持適度原則,避免了過度福利,始終將提高福利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互動起來、協調起來;正確處理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注重發揮政府和市場這兩只“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的作用,既最大限度激發了市場經濟的內在活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又很好發揮了政府的作用,確保市場經濟有序、高效運行,二者有機統一、相得益彰,極大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開辟了一條全新的不同于西方國家發展模式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從世界歷史上看,廣大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的歷史境遇和發展任務相類似,因此,中國的成功拓寬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的道路,可以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一條新路徑,對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選擇有著舉足輕重的參照意義。
2.為全球發展提供重要借鑒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年均增長高達9.3%,而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速不足3%,GDP總量平均每8年翻一番,2010年更是一舉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跡,在人類經濟發展史上,還沒有出現過一個能夠以這么高增長速度并持續這么長時間的大國。這使中國超過7億人擺脫了國際貧困線,對世界減貧的努力做出了卓越貢獻。此外,中國還是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唯一一個沒有出現過系統性金融經濟危機的國家,對世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進入新世紀以后,中國經濟在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秉承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中國也積極推進全球治理,在全球綠色可持續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在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方面,中國在《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批準、生效的整個過程中,做出了決定性的重要貢獻,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入新階段。
3.為世界走向共同繁榮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做出和平和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主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世界格局變化多樣的正確論斷。一方面,我國大力推動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中國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堅持獨立的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世界百花園中擴大中國“朋友圈”;另一方面,我國又積極為世界發展提出宏偉構想和中國方案。放眼全球,胸懷天下,努力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站在人類道義制高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大力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共創人類美好未來,讓世界各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新世界。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和永恒發展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改造、建設和改革也是內在統一、一脈相承、始終向前發展的壯麗事業。站在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全局看,“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既有重大區別,又有本質聯系。我們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充分肯定各自歷史貢獻、充分注意各自歷史特點基礎上,牢牢把握它們辯證統一關系。
1.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的必然,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新中國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的歷史。先是領導全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除了一切剝削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后又帶領全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社會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增強了社會活力,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逐步邁入世界強國行列。無論是在改革開放前的革命和建設,還是改革開放后的大力改革,都是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離開了黨的堅強領導,中國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前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就是因為蘇共放棄了領導權,最終走向了國家解體、政權覆滅的悲慘道路。“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黨的領導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永放光芒。
2.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事關黨的生命的問題。建國后的成就是在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并在社會主義初步探索的基礎上取得的,改革開放的成就更是在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基礎上取得的。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被壓迫、被剝削、被歧視的命運,這些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精神,說一千道一萬,歸結為一點,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2頁。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遵循、根本依據和根本旗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3.堅持馬克思主義。新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的初步探索都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所形成的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的。改革開放后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國防外交、治黨治國治軍的輝煌成就,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取得的。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堅持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使中華民族“站穩了”。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使中國人民逐步“富起來”“強起來”了。
4.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不可撼動的國體,是立國的根本所在,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充滿生機活力的偉大制度。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制定和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使人民民主專政得到根本的制度保障,為全國各族人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提供了必要條件和保證,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里程碑。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人民民主專政作為我國政治制度體系中最為重要的制度安排,在最根本的制度層面上保障著改革開放事業的勝利推進。鄧小平曾指出:“人民民主專政不能丟。……無產階級作為一個新興階級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本身的力量在一個相當長時期內肯定弱于資本主義,不靠專政就抵制不住資本主義的進攻。堅持社會主義就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我們叫人民民主專政。”(11)《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365頁。深刻強調了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對于保障改革開放事業、維護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12)《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6頁。。任何時代特征的出現都有其歷史必然性,都是以前人的社會實踐為前提和基礎的,“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三個歷史時期正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同一過程的三個不同階段。歷史已經充分證明并將繼續證明,改革開放是一場堅定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重大社會變革。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就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缺失了任何一面都是不完整的。改革開放前“站起來”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歷史,是通過艱辛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也是我們黨為開拓出一條改革開放康莊大道把中國引向繁榮復興所做準備的歷史。而改革開放后“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成功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一方面,改革開放前“站起來”的歷史時期為改革開放后“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時期提供了必要條件。如果沒有1949年建立新中國,與國內敵對勢力的針鋒相對,與帝國主義長期的進行反封鎖斗爭,以嶄新的社會主義姿態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白手起家、艱苦奮斗和艱辛探索,建立了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提供了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比較堅實的物質保障;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前,積累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和教訓,那么黨的正確思想路線的重新恢復和確立,就缺乏基礎,改革開放就很難順利開啟和推進,更不會有改革開放后“富起來”“強起來”的大好局面。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后“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時期是改革開放前“站起來”歷史時期的繼承和發展,是對改革開放前30年歷史正確思想和實踐的深化和升級,是對改革開放前30年合乎邏輯的發展理念的弘揚和延續,也是對改革開放前30年缺點的克服和錯誤的改正。如果沒有1978 年我們黨和國家果斷決定實行改革開放,并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開辟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改革開放前30年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提出的正確主張,就不會得到進一步貫徹、堅持和發展,改革開放前30年我們取得的成果就更不會得到傳承、鞏固和進一步弘揚,更不會取得像今天這樣令世界驚嘆的偉大成就。
新中國的歷史,是一部不斷前進、不斷創造奇跡的歷史,也是一部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相統一的歷史。其理論邏輯就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實踐邏輯則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開創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我們必須用辯證統一、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改革開放前“站起來”和改革開放后“富起來”“強起來”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如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的那樣:“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13)《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人民日報》2013年1月6日。可以說,改革開放前“站起來”和改革開放后“富起來”“強起來”兩個時期共同圍繞社會主義實踐這一時代主軸展開,統一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實踐與探索之中,并在探索中將社會主義與現代化建設、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融為一體。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科學論斷,為我們正確認識和把握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完整歷史,提供了唯一正確的指導思想,為我們更加堅定的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指明了前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