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我國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體進行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科學培養學生情感意識是現代教育事業發展對其提出的最新需求,教育人員必須對其加強重視,本文首先分析情感內涵及其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價值,然后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究學生情感意識培養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學生情感意識;培養對策
在初中階段開展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情感意識的科學培養對學生進一步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能夠正確看待歷史事件,明確歷史事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有效提升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為了進一步明確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如何更為科學地培養學生情感意識,特此展開本次研究,希望能夠對其教學效果進行更高程度的保障。
一、 情感意識內涵
情感意識具體是指情感程度,包括人的道德感,美感和榮辱感,情感意識具體是指學生基于情感角度分析,理解和評價社會現象,也是個體在外界刺激下形成的情感。在初中階段開展歷史教學活動時,教材中的相關案例會對學生意識形態進行一定程度的影響,使其情感和內心世界發生轉變,進而幫助學生進一步確立意識形態,實現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發展。與此同時,初中歷史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對教育人員情感教育的有效開展,也提供了必要的素材,素質教育的科學實施能夠確保對學生情感意識進行更為有效的培養。
二、 情感意識培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價值
情感教育是基于創新理論和現代教學理論實現的教育方針,情感教育的有效落實不僅能夠保障學生認知發展,同時也可以確保學生情感需求得到更高程度地滿足,基于此,在對學生情感意識進行培養過程中,需要基于學校教學活動開展具體工作。基于新課改的影響,科學應用歷史教學能夠對學生知識層次進行有效拓展,使學生對歷史發展軌跡具有更為明確的認知,進一步認識歷史事件對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科學看待歷史現象,實現正確歷史觀的有效形成。基于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情感意識的科學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首先,情感意識科學培養是現代教學改革對其提出的最新要求,為了確保更高程度地滿足國家發展需求,我國教育部門正在不斷深入教學改革,同時,在最新課程目標中也明確提出,開展歷史教學過程中,需要以認識歷史為基礎,明確社會發展規律,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效形成,實現學生愛國意識的進一步提升。因此,在現階段開展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情感意識的科學培養是其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但是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依舊過于看重學生歷史成績,并沒有在實際教學中有效落實情感教育,甚至部分學校忽視歷史教學,對學生情感意識的有效形成造成很大程度的不利影響,基于此,在后期開展教學活動時,教育人員必須基于情感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此外,學生情感意識的科學培養是現階段教學工作中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條件,我國歷史發展極為曲折,具有極為豐富的情感因素,相對于數學,語文等學科而言,歷史教學對學生情感意識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在具體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歷史事件會對學生學習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基于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情感意識的科學培養能夠確保進一步實現教學目標。
三、 學生情感意識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策略
(一) 更新傳統教學觀念
通常情況下,歷史課堂教學是進行民主理念展示的重要場所,因此,教育人員在組織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必須確保基于民主理念進行科學引導,保障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和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極為緊密的聯系,因此就是在具體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時,必須科學轉變自身教學理念,明確培養學生情感意識的重要價值,同時還需要科學處理認知教育和情感教育工作,對歷史教材中包含的情感內容進行深入化學習。其次,需要對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進行科學改進,引導學生基于唯物主義角度看待歷史問題,正確認識情感意識在社會發展和歷史改革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進而保障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此外教育人員必須不斷提升自身情感素質,有效提升自我美感,道德感和宗教感,為學生情感意識的科學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教育人員還需要高度重視學生心理變化,與學生進行更為有效的情感交流,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基于學生不同情況進行科學有效的學習指導,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找到自信,主動發表個人意見,從而實現學生情感意識的有效提升。
(二) 科學設置教學目標
教師在具體組織開展歷史教學活動時,需要科學設置教學目標,在培養學生情感意識方面,明確教學方式方法,從而實現學生情感意識的有效提升。例如,在具體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情感教育需要包括民主主義目標和愛國主義目標,教育人員不僅需要引導學生基于理性頭腦分析歷史人物的奉獻精神和嘉言懿行,對其良好的生活作風和精神意志進行有效學習,同時還需要感性認識歷史文化,明辨是非,科學設置道德標準。教育人員在組織開展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全面融入該類教學目標,對學生情感意識進行更為有效的培養。
(三) 合理優化教學方法
在進行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的不同,會使學生產生不同的情感意識,因此,科學選擇教學方式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時,具體存在以下幾種教學方式,其一為情景法,通常情況下,歷史事件已經發生,學生無法直接參與,因此,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時,教育人員需要基于教學任務,科學設置歷史情境,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有效激發,從而使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對歷史活動具有更為真切的感受,在此過程中,話劇扮演,聽故事,欣賞歌曲,觀看影像都是創立教學情境的重要方法,通過該種方法,能夠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其二為講述法,歷史學科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基于此,教師在具體進行教學活動時,需要使學生對歷史具有的陌生感,得到有效消除,教育人員可以基于歷史課本知識通過故事手法向學生講述歷史事件,有效提升課堂活力和感染力。例如教師在組織開展忘記九一八一課教學時,教育人員需要向學生講述西安事變整體過程,使學生在故事論述中能夠進一步明確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其三為聯想法,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受到教材文本的限制,大多數教學情境較為抽象,教材中的歷史案例大多只有主干,基于此,教師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對其相關語言進行合理應用,有效拓展學生思維想象。例如在進行秦王統一大國一課教學時,教材中僅僅對秦王朝建立時間,都城和相關人物進行了一定的描述,教育人員可以引導學生基于教材聯想戰爭的場面,引導學生對秦王統一六國的歷史意義進行總結歸納,從而使其對歷史事件具有更為具體的認知。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調查,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歷史感悟,例如教育人員組織學生參觀當地歷史紀念館,以此為基礎,對學生視野進行有效延伸,確保學生對歷史事件具有更為深入的認識。
(四) 創新歷史教學手段
對于初中歷史教師而言,需要合理豐富歷史課堂教學,保證學生的人生感悟和道德情操。就是在具體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時,首先需要確保教學語言具有更高的藝術性,教師語言能夠對學生情感進行有效激發,教師在具體應用語言過程中,必須確保其生動性和形象性,保障學生迅速融入歷史情境。其次,教育人員需要進行問題教學情境的科學設計,教師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與其教學課堂的改變,有效結合科學設計歷史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進入歷史教學情境,對學生思維能力進行有效激發,保障學生情感感悟。科學創設歷史教學情境,能夠確保和學生實際生活有效聯系,再現教學情感。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實物進行情景演示,教育人員通過扮演歷史人物設置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歷史事件,對歷史進行更為系統的探究,從而使學生和歷史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最后,教育人員需要科學選擇歷史教學片段,對學生情感意識進行科學培養,例如在進行岳飛抗金相關內容教學時,在講述岳飛打敗金兀術乘勝追擊時,教師能夠感受到學生激動的心情。在講述到岳飛班師回朝,導致抗金大好形勢葬送時,教師能夠感受到學生悲痛的心情。
(五) 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課堂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學生寄托情感的重要平臺,教育人員在組織開展歷史課堂教學時,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對學生有效學習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能夠實現學生情感體驗的合理豐富,因此,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時,教育人員需要進行課堂氣氛的有效創新。例如在組織開展文成公主進藏一課教學時,教育人員可以組織學生排演歷史短劇,為了使學生對相關知識具有更為深刻的認識,教育人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由學生基于個人興趣分別扮演使臣,松贊干部和文成公主,學生在具體演繹相關角色時,能夠進一步體會人物心理活動,進而對文成公主進藏的重要價值具有更為明確的認知,文成公主進藏不僅促使漢族和藏族形成良好的關系,同時對大唐和吐蕃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帶來了很大程度的影響,而我們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需要積極維護民族團結。在初中階段開展歷史課堂教學時,學生情感意識的科學培養是新課程改革對其提出的最新要求,同時也是學校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因此,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時,教育人員需要對培養學生情感意識加強重視。
四、 結束語
總而言之,通過更新傳統教學觀念,科學設置教學目標,合理優化教學方法,創新歷史教學手段,營造良好課堂氛圍能夠確保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科學培養學生情感意識,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推動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更高程度地滿足現代社會發展對歷史教學提出的最新需求。
參考文獻:
[1]張元鳳.情感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2017(34):54-55.
[2]趙文華.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情感意識培養的對策[J].好家長,2017(37):179.
[3]高哈連.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開展情感教育[J].都市家教月刊,2017(2):134.
[4]徐巖.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探索[J].好家長,2017(65):84.
作者簡介:
李家平,山東省臨沂市,山東省沂水縣龍家圈街道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