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松 劉向宇


卅載華年,見證扎根礦山、奮斗不息的勞碌身影;
百里煤海,訴說投身一線、砥礪前行的動人樂章。
——題記
人物記事
□每月下井30次以上、每年400次以上,37年如一日,行程超過16萬公里,可以繞地球4圈,相當于走了12次兩萬五千里長征
□身患被稱為“不死人的癌癥”的強直肥大性脊柱炎,仍忍受常人難以想象的病痛,堅持下井,即便當了礦領導也是如此
□工友送他三個“最”:別人一年穿破兩三雙靴子,他穿破了七八雙,最費靴子;撂下“耙子”就是“掃帚”,從來不當脫產干部,手上老繭最厚;家里、礦上、井下三點一線,業余活動最少
□獨創“馬氏支護法”,為特殊條件下井巷掘進開辟了新路徑,并推廣應用。先后完成巷道轉角拐彎法、大跨度三角點支護法、刮板運輸機改造、單軌鋪道法等重大技術攻關項目
□用“鐵面孔”抓工程質量、“鐵手腕”抓設備管理、“鐵規矩”抓勞動紀律,以身作則,剛性執行,他被工友稱為“鐵馬”
□工作過的大興礦7個掘進隊中,有5名隊長、2名支部書記、7名副隊長,都是在他的直接影響和親自引導下走上管理崗位的
□曾經被不理解的女兒問及全身心投入工作和付出是否值得的問題,他的回答只有4個字:無怨無悔
這是令人肅然起敬的事跡:在大興礦擔任隊長的25年,所在的掘進二隊一直保持著安全生產無事故的紀錄,被譽為“遼北綜掘第一隊”。
這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所帶隊伍累計進尺突破10萬米,先后創出日、月、年礦區最高掘進紀錄,被譽為全省煤礦的“精品示范隊”。
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他。
他總說,無論有多艱險,都要讓跟著我干的礦工們對自己的安全放心。
他總說,無論有多困難,都要實干苦干巧干,全力以赴把硬骨頭啃下來。
困難面前永不退縮,病魔面前永不屈服。以血肉之軀托起如山重任,以鋼鐵意志踐行初心使命。他沒有什么豪言壯語,只有一馬當先的苦干實干;他沒有什么利益追求,只有一心為黨的忠誠與擔當。
從井下最苦、最累、最危險的掘進工干起,一干就是37年,即使現在擔任了煤礦領導,他工作的主要地點依然是煤礦的掘進一線。
遼北廣袤的百里煤海,他的名字無人不曉;千米井下的蜿蜒巷道,他的身影無處不在。
“共產黨員就要為黨、為國家、為人民的事業奉獻自己的一切,不需要任何理由!”這就是礦山鐵人、共產黨員馬忠生。
咬定工作不放松
遼北煤海,礦工世家輩出。馬忠生就出生在這樣一個礦工之家。
下了一輩子井的父親對馬忠生寄予厚望,為其取名忠生,寓意永遠忠于黨,一生跟黨走。
受父親的影響,馬忠生在1983年通過招工被分配到原鐵法礦務局大明一礦掘進一線,成為一名煤礦工人。
副班長、班長、工長、隊長、副礦長……從大明礦到大興礦、大隆礦,本本分分、吃苦肯干、任勞任怨的馬忠生從一名普普通通的掘進工人一步步成長起來,并于1989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我是礦工的后代,是礦山養育了我,我要像父親那樣,做一名對家庭、對崗位負責的礦工。”礦工家庭特有的思想基因和精神力量讓馬忠生對礦井有著難舍難分的情感。
清晨5點多,馬忠生會準時來到離家6公里的煤礦,換上厚重的工作服,帶上自救器和礦燈準備下井,乘坐載人罐,再轉乘兩趟架空人車,經過近一個小時,到達500多米深的井下掘進層。
掘進隊的工作又苦又累而且危險,但馬忠生卻不以為意,從不退縮,有困難總是第一個上,有危險更是第一個往前沖。
2003年4月,在北二四層半煤巖巷道掘進過程中,三角點跨度高達10米以上,地質構造極為復雜,既要過斷層,又要治淋水,這樣的地點曾被視為“禁區”。
這是此前沒有遇見過的難題,如果采用傳統的支護方式,難以保證安全。怎么辦?
“一定要想方設法解決,絕不能影響工期和進度!”馬忠生帶領工友展開了攻關。
連續七天七夜奮戰,每天在井下十六七個小時,最多一次連續工作二十七個小時。在井下吃飯涼一口熱一口,加之高強度、超負荷的工作,使身體過度透支,讓素有“鐵人”之稱的馬忠生患上了嚴重的腹瀉,幾天工夫就瘦了一圈。
面容憔悴,身體虛弱。為了不耽誤工作,馬忠生下井前吃點藥頂著,升井后到保健站打吊瓶,始終奮戰在現場一線。他深知:自己是黨員、隊長,是工友們的主心骨,關鍵時刻一定要頂住。
礦領導得知情況后,責備他:“老馬,你這樣干哪行???這種工作強度,就算是鐵人也得磨層皮、累掉渣啊。你趕緊升井上醫院,這邊的事我安排人頂著?!?/p>
“這點小事不算啥,我能堅持?!瘪R忠生一臉堅毅。
幾天幾宿不回家,妻子苗秀芬比誰都惦記馬忠生,但她更了解丈夫,知道拗不過愛人,勸他休息也沒用,就直接把馬忠生換洗的衣服送到了隊里。
功夫不負有心人。馬忠生與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一起反復試驗,采用36毫米U型鋼對接棚梁,用9米錨索懸吊,錨索直接打到老頂,使棚梁與老頂牢牢地結合在一起,最終解決了大跨度巷道支護的難題,為在特殊條件下掘進找到了一條新路徑,安全、優質、順利地拿下了這個重點工程。這一施工工藝被冠名為“馬氏支護法”,在全公司得到推廣應用。
把工作當成第一生命,這是貫穿馬忠生37年礦井生涯的主線。
無論工作如何變動,不管職務如何調整,馬忠生始終不改初衷。
干,不停地干,他的體內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氣。
“企業給了我工作,也給了我改變命運的機會。我始終覺得這個機會來之不易,值得我特別珍惜,我無以回報,只能甩開膀子加油干?!边@就是馬忠生的初心。
2019年1月24日,馬忠生被任命為大隆礦掘進副礦長。
當了副礦長,是不是可以只管發號施令,少下點井、多喘口氣了呢?
“這是管理范疇上的拓展、管理責任上的加碼,要由單線管理掘進隊伍向全面管理掘進系統轉型。這是黨組織對我最大的信任,公司把我放在這樣一個舉足輕重的位置上,我一定要干好?!睂π碌墓ぷ?,馬忠生清晰定位。
他還是準時出現在井下,和工友們一起摸爬滾打,只不過他要去的工作面更多了,要思慮的事情更多了。
對此,妻子苗秀芬的話一語中的:“別人都以為礦長的媳婦挺幸福,但是我一點兒沒感覺到,也改變不了他這個人。老馬除了工作就是工作?!?/p>
新官上任,“三鐵”措施雷厲風行:“鐵面孔”抓工程質量、“鐵手腕”抓設備管理、“鐵規矩”抓勞動紀律。掘進系統大整治,工程質量在短時間內就得到了大提升。
勇于開拓、不斷創新,是馬忠生不懈的追求。一項項技術革新應運而生。
馬忠生發明改造了小耙子、小鏟子等皮帶頭尾清貨工具,工人用起來得心應手。井下灰塵大,尤其是切割巖石的時候,工人面對面都看不清誰是誰,身上落滿一層灰,人就像“兵馬俑”似的,馬忠生決定啟用除塵風機,解決了掘進過程中灰塵大、嚴重危害職工身心健康的難題。在三角點拐角掘進過程中,馬忠生改進掘進工藝,開創性地使用鏟車配合綜掘機作業,實現了安全高效掘進。
這些年,馬忠生率領大家先后攻克多個技術難題,其中多項技術攻關成果獲公司科技創新一等獎。
衣帶漸寬終不悔
滿負荷的重體力勞動,以及繁雜的管理事務,沒讓馬忠生感到絲毫倦怠,即便難纏的疾病找上他,也沒能讓他有片刻停歇。
1993年7月,馬忠生隱隱約約感到腰部不適,他沒在意。沒過多久,腰就開始疼痛,他以為挺一挺就過去了,可是后來日漸加重,走路都有點費勁,連打噴嚏都不敢,腰部就像有一根針扎著。實在挺不住了,馬忠生就來到沈陽看中醫。
“你得的是強直肥大性脊柱炎,將來很可能出現脊椎黏合,導致脊椎變形,大小便失禁,甚至癱瘓。”醫生拿著病理片子說。
馬忠生心里咯噔一下,診斷結果讓他壓力特別大。他纏著醫生,刨根問底:“大夫,得這病還能癱瘓?”
醫生明知難以治愈,只能安慰他說:“只要抓緊治療,注意休息,就能控制?!?/p>
回到礦上,馬忠生將病情診斷書像絕密文件一樣鎖在辦公室抽屜里。別人關心病情,他則輕描淡寫地說:“沒啥,就是腰肌勞損。”仍和往常一樣下井工作。
然而沒過幾個月,馬忠生的病情就加重了。無奈之下,他利用停產檢修時間再次來到醫院。
醫生告訴他,脊椎骨開始鈣化,這個病癥在醫學上稱為“不死人的癌癥”。
“怎么可能?”診斷結果猶如法院判決書一樣,直接給馬忠生宣判了無期徒刑。
后來,馬忠生腰椎骨第二到第五節嚴重變形。穿鞋,自己系不了鞋帶;仰臥,頭部挨不到床,兩頭懸空;俯臥,胸部貼不到床,兩頭著地,自己翻不了身。這是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
那一年,馬忠生29歲,正是三十而立的年齡,卻要面對這樣的現實。今后的路該怎么走?就此認命,還是與之抗爭?
“第一是對自己有更嚴格的要求,第二是對工作有更多的努力,第三就是對礦里有更大的貢獻?!比朦h時說的話言猶在耳。馬忠生要用對礦井無限的熱愛,去對抗無情的病魔。
為保證下井,馬忠生托人從沈陽買了內服藥和外用藥,每天堅持吃藥,后背貼滿膏藥。為防止井下煤灰侵入,上班前還在后背蒙上一層塑料薄膜,用膠布封得嚴嚴實實??蓻]幾天就起了水泡,刮著碰著疼得針扎火燎,一出汗就像傷口撒把鹽。每次升井都沒法洗澡,只能簡單擦一擦。
也許是久病成醫,馬忠生發明了兩項自助療法。一是“棒擊療法”,病情發作時,實在受不了,就在井下用鍬把、在家中用搟面杖使勁往身上打,用身體其他部位的痛感轉移難忍的疼痛。二是“揮汗療法”,比如巷道拉底,他和工人一樣包段,工人5米他5米,工人8米他也8米,用干活兒轉移注意力,用他的說法就是“一干上活兒,就啥都忘得一干二凈,不知道疼了”。
女兒馬婷婷對父親的“棒擊療法”不僅印象深刻,而且親身參與:“上小學時,只要爸爸下班回來,他就會趴在床上,讓我站在他的后背上踩來踩去的。有時候,他甚至讓我拿著家里的搟面杖對著他的后背使勁地打。我剛開始還有點兒不忍心下手,可爸爸和我說這叫‘以疼攻疼,打得越使勁越舒服。看著父親的后背青一塊紫一塊,有的地方甚至破了皮,冒著血筋兒,心里真不是滋味。媽媽在一旁默默地看著,不停地掉眼淚?!?/p>
“都病成這樣了,就不能在家休息休息、緩解緩解,等好了再上班?”妻子和女兒的關心,馬忠生心知肚明,但他從來不聽勸,總是說:“沒事,這點兒病沒事,吃點兒藥就好了。現在貼著膏藥不是有效果嗎?慢慢就好了?!?/p>
馬忠生的病情引起各級組織的關注,礦領導、公司領導和親朋好友都勸他別干了,但馬忠生不同意。
“我這病要是一天半天、三天五天,甚至一兩個月能治好,我就去治了,可這病大夫說它叫‘不死人的癌癥。過去戰爭年代黨員們輕傷不下火線,既然我這病死不了人,還沒有達到下不了井的程度,我就要一直干下去?!瘪R忠生態度堅決。
沒辦法,領導只好幫他創造療養和治病的機會,但往往也是難以如愿。
2008年11月,公司組織勞模到海南度假,點名叫馬忠生去,規定7點出發,別人都到了,馬忠生卻沒到。由于他沒有手機,聯系不上,一車人左等右等,后來電話打到井口信息站,工友說他在井下。原來,南5719工作面即將貫通,馬忠生有些不放心,不到5點就下井了,誰知一忙活就把度假這事給忘了。
2009年6月,領導安排馬忠生到興城療養。到院后,當天晚上還好,第二天,馬忠生就心神不寧了,像丟了魂似的,急得嘴都起泡了。第三天,他委托療友代為請假,天還沒亮,就登上了北去的列車,回來后,連家門都沒進就下井了。當領導問起時,他說是療養院同意的。后來,療養院發來通知單,領導才知道實情。
2012年7月,在“十大感動鐵能人物”頒獎典禮上,公司領導當場表示,請最好的專家、用最好的藥品、挑最好的病房,一定要治好馬忠生的病。公司總醫院通知他做好準備,以便預約中國醫大的專家,可是,他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生怕耽誤了井下工作。
正如馬忠生的徒弟李有和所言:“工作帶給他的快樂,什么藥都無法替代?!蹦呐律眢w再不舒服,只要一下井,馬忠生立刻容光煥發,像打了強心劑一樣。
“這些年養成了習慣,如果真有一天不叫我下井,從內心講,心里就不踏實。對我來說,我就是拿井下這活兒當成了一種樂趣和愛好,確確實實也是這樣,要不然這些年也堅持不到今天。我這輩子算是跟井下一線綁在一起了,誰也攆不走?!边@就是馬忠生的肺腑之言。
道是無情卻有情
“心中有黨,激情如火,他是累不倒的‘鐵馬;心中有責,病魔降臨,他是摧不垮的‘鐵馬;心中有民,矢志不移,他是拽不走的‘鐵馬。”2012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感動中國十大杰出礦工”頒獎大會上,敬一丹宣讀的頒獎詞描繪出了馬忠生在公眾眼中的形象。
而在女兒馬婷婷眼里,小時候,父親留給她的影像并不完整。從小到大,更多陪伴她的是媽媽。
在馬婷婷童年的記憶里,幼兒園上下學始終是媽媽一個人接送,周末的時候也是媽媽一個人帶她去公園里玩。就連吃晚飯,一家三口一起吃的次數也非常有限。常常是媽媽事先把飯菜撥出來一部分,放在鍋里,再在飯桌上留下一張字條:“飯菜在鍋里,自己拿出來吃?!本蛶畠合聵峭嫒チ?。
上初中以后,每次考完試學校都會召開家長會,別的同學要么爸爸來,要么媽媽來,而馬婷婷永遠是媽媽來。
有一次,婷婷對爸爸說:“爸,你什么時候給我去開一次家長會呢?”
“你什么時候考第一名,我就什么時候去!”
婷婷當真了。后來,當她興高采烈地拿著第一名的成績單回家找爸爸開家長會的時候,馬忠生卻說:“姑娘,爸爸單位最近工期緊,真的脫不開身,下次你再考第一,爸爸一定去。”
然而,馬忠生口中的“下次”始終沒有兌現。他實在是放不下心中最熱愛的工作。為了工作,他不光不顧自己,父親患腦血栓到沈陽診治,他沒能陪著去;妻子左臂骨折住院,他沒在身邊陪伴;女兒定親,他也沒準時到場。
回想起這些,馬忠生也感到很愧疚,他深情地對家人說:“等我退休后,一定好好地陪你們,一起去看看祖國的秀美河山。”
這就是馬忠生。一個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共產黨員,一個鋼鑄鐵打、堅如磐石的硬漢,一個心無旁騖、癡心不改的強者,一個以堅毅執著和奮斗激情書寫人生的礦山鐵人。